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你可以做得更好 > 第26章 做老实人(1)

第26章 做老实人(1)

小说: 你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李克石

一次有记者问新加坡国务资政(前总理)吴作栋,“新加坡都需要什么样人才”的时候,这位资深政治家很干脆地回答道:“除了不老实的人之外,我们什么人才都要!”

这种回答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老实的人没有市场;

俗话说,老实人常在。

我们主张,在企业生存、成长、打拼,首先必须做一个老实人。

一、老实人什么样?

先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森泰电器如今是低压电器领域响当当的名牌。

你知道森泰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志明先生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吗?有一天,他随销售科的业务主管会见一位远道而来的客户,就在他推门进来的一刹那,听到这位主管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有贬低其他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的言词。

胡志明的好心情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平时,他对自己的销售员就一再地反复强调,介绍自己的产品要实事求是,可以说自己的好,但不准说别人的坏。他告诫下属,靠说别人的坏话来抬高自己的人是最低能的表现,最愚蠢的人。

显然,这位主管犯了戒。胡志明除当场批评外,还郑重地建议这位客户再到其他几个公司看看,进行比较后再定。并抱歉地说:“刚才介绍的情况,不十分客观,你们的钱来的也不容易,用量又大,很远跑来一趟,谁不想买回的是优质产品?你们的责任非常重大,还是多转几个厂家,比较比较,图个心里塌实。”说完,他提供了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名单,并派了一辆车,请司机把这位客户送到他想去的地方。

送走客户后,那位犯戒挨批的主管仍旧想不通,道出了憋在肚子里多时的话,他说:“时下,有些厂家为了推销产品,不光贬低别人,还给采购人员以足够的实惠,带他们游山玩水,带他们去歌舞厅,产品差一些也照样能推销出去,我们的营销手段也应该灵活一些。”

可胡志明却说:“靠产品之外的功夫,即使获利。也只是一时一事,不足取;而靠产品本身的质量所赢得的价值,那才是长远的。我要求‘森泰’人都要实实在在地做事情。”

胡志明能有如此底气源于自己产品的过硬质量。他的质量目标是使产品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一流水平,产品合格率达100%!胡志明对质量的管理,严格到近乎严酷,挑剔到胜过吹毛求疵。难怪有的客户用这样一句谚语来夸赞“森泰”:泰山不是堆的,质量不是吹的。

胡志明除为人实在、浓厚、干练外,还具备一种顽强进取不服输的精神。一年秋天,“森泰”驻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给胡志明发来一份电传,大意是:北京一处规模宏大的安居工程即将破土。全部低压电器将面向全球厂家招标竞购。目前已有法国的梅兰日兰、ABB公司、德国黑格公司以及国内各大顶尖企业相继参加竞标。一般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论实力,考虑到我们与上述大牌企业不在一个量级上,难以抗衡,故拟放弃,当否?敬请回示。

胡志明阅毕,立即回电:1、优质产品,东方不败,不能放弃任何竞争机会;2、为给首都作贡献,为给安居献爱心,只要能收回成本,一分钱不赚也干;3、遵循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赢要赢的像个绅士,输也要输得有风度。

最后,经过竞标,“森泰”战胜中外所有对手而一举中标!创造了一个中型企业在与中外各大企业竞争中一枝独秀的奇迹!

……

我们认为,像胡志明先生就是很典型的老实人。

第一,老实人都能够做到实实在在做人。你看,他告诫下属“靠说别人的坏话来抬高自己的人是最低能的表现,最愚蠢的人。”这甚至可以理解为是老实人的人生哲学,绝不靠贬低他人来无端地把自己升高,口碑也好,人气也罢,靠的是人品、人格及高度自觉的做事原则。

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千好万好不如心好。

第二,老实人扎扎实实做事。你看胡志明,他无论是抓产品质量,还是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都显示出扎实真诚的行动风格。面对新接触的客户,他决不毫无原则地“无论如何先留下”,而是郑重地建议“再到其他几个公司看看,进行比较后再定,”他甚至还“派了一辆车,请司机把客户送到他想去的地方”。这一方面当然也见证了胡志明对自己产品的自信,同时也能看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脚踏实地地与客户(推而广之所有的合作者)建立真诚的互信关系。这一点,对一个在生意场或者说在事业之路上求索的人非常重要,只有扎扎实实地做事,人们才愿意与你合作,老板才愿意委你以重任,你的事业前途才光亮、有戏。

第三,老实人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精神。胡志明就对自己的推销员一再地反复强调,反复要求,介绍自己的产品要实事求是。这既表现出一种勇于负责任的商业伦理,也显示出坦荡做人的智慧品格。在很多情况下,敢于实事求是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职业精神,甚至可以看作是人性崇高的见证。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指鹿为马?有的人可以用“莫须有”来躲避灵魂的阴暗;说穿了,就是人性丑恶;一个人性丑恶的人,从来不敢直面心灵的真实,于是,更不敢面对世相的真实。我们主张做老实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强调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四,老实人讲规则,做事认真,不乱来。你看,胡志明对客户的态度,实际体现了一种竞争原则。话说得简单一些,哪个老板不希望客户更快更多地购买自己的产品?争夺客户常常都是不择手段,正如森泰的那名被胡老板批评的主管“憋在肚子里多时的话”:“时下,有些厂家为了推销产品,不光贬低别人,还给采购人员以足够的实惠,带他们游山玩水,带他们去歌舞厅。”我们知道,所谓“潜规则”,所谓“商业贿赂”,所谓“异性效应”,一句话,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都可以来,用笑星范伟的话说,“干脆是不讲套路”。但胡志明则不然,他尊重正确的游戏规则,强调靠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赢得客户,赢得忠诚。因此,他认认真真地抓产品质量,甚至抓“质量管理,严格到近乎严酷,挑剔到胜过吹毛求疵”的程度。试想,三鹿的田文华如果像胡志明这样重产品质量,能以至于此吗!咳,人啊,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商界做事的人,认认真真地做个老实人,总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第五,老实人看问题重实质。我们所说的老实人,不是那种胆小怕事的人;不是那种缺乏自信的人;不是那种短于创新意识,做事唯唯诺诺的人;不是那种愚腐窝囊,没刚没火的人;更不是那种远离主流,自甘边缘的人;或是不讲原则缺乏责任意识的人。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所界定的老实人的理念,是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实事求是,做事认真的人。

同时,我们还发现,真正的老实人,是那种心灵非常充实,判断力准确,决策英明果断的人。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老实人看问题能够深谋远虑,抓住本质。你看胡志明,他在下属打来电话,请示是否可以与中外大企业、强企业PK竞标时,果断指示:“不能放弃任何竞争机会”,而且非常自信地认为“优质产品,东方不败!”果不其然,森泰凭借自身的实力,战胜中外所有对手而中标。

这实力,我们就叫它“老实人的实力”吧!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对话时曾非常亲切地说过这样的话:“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肺腑之言,掷地有声,我辈当为记取。世事苍茫,人心杂沓,但请相信,老实人永远有市场!

二、老实人不耍小聪明

任何一个英明的企业管理者,都不会喜欢那种贯于耍小聪明的人。

相对于老实人,小聪明者很让人讨厌。

我过去曾经听过这样一个“黑色幽默”:说在一座小城的一个广场旁,某个静静的早晨,那里突然围拢来许多人,就是那种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的样子。有一个在这小城打工的乡下后生,站在那儿好久,也不知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于是,他便好奇地问身边的人:“怎么啦?”

“是发生了车祸。”有人告诉他。

“有伤亡吗?”

“可能有。”

这个乡下后生是个什么事都想看个清楚的人,就很想挤到里层,亲眼目睹这第一现场。但那人与人之间挤得稠密,让他很难轻易挤到里面。这后生想了想,便心生一计。他转到另外一侧,显出一副焦灼的样子,一边两手分开众人一边振振有辞地唠叨道:“快闪开,快闪开,被撞死的可能是我爸!”

你别说,他这一招还真灵,大家都纷纷给他让开一条路,让他穿肩越臂,轻而易举地来到最里面。

可到里边一看,他目瞪口呆了:原来那被撞死的是一头驴!

这个故事里的乡下后生为了能挤到“第一现场”,便急中生智,想出这样一个很奏效的办法,但最后遭遇难堪的还是他自己。我们认为他此时此刻所生出的“智”不是真正的“智”,充其量属于“小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聪明”。

人生路上当然聪明的人更会如意,或者说,聪明是智者的共性。但“小聪明”不等于真聪明,小聪明于事业、于前程及有所作为的人生都毫无益处。

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先生都把爱耍小聪明视为人生的“六种弊病”之一。有一次,孔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问一旁的他的那个学业并扎实的学生子路:“子路呵,你听说过与人生的六种品德相对应的还有六种坏毛病吗?”(“汝闻六言六蔽矣乎?”)

子路说没听说。

孔子就让他过来,说:“那么现在我就告诉你,如果一个人仅仅懂得仁义道德但不懂得追求学业,那么它的弊病就是容易受人愚弄;如果一个人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学业,它的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因为“无基础”,常常会误事,战国时的赵括,三国时的马谡都属于这种长于“小聪明”的人,结果都是在大是大非的考验面前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小聪明表现为貌似聪明实则或愚蠢或奸诈或庸俗或浮躁的过程与行为;小聪明的本质还是做人的修养问题,是一种高尚人格的缺失。

职场里的所谓小聪明,大抵有这样几种表现:

一曰过。比如说遇事应与上司沟通,如工作过程中正常的交流、请示,工作结束时必要的总结、汇报,这都是应该的,也是职场的“逻辑思维”所允许的。但倘若你有事没事总去“汇报”,或是嘴尖皮厚,在同事之间“掌握”一点什么,就去上司那里“通风报信”,或是动不动就把哪位同事、同学、战友“总结”一番,然后以标榜自己为能事,去说他人的“不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

俗话说,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是谬论。这话本身就是真理。凡事皆有度,在职场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如何去“保鲜”,我想重要的就是度。度数达不到应有的点肯定不行,总是凉丝丝的甚至是冰点以下,那你就很可怕了。哪个上司也不愿做“鞭长莫及”或指挥不灵的领导。但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也绝不喜欢那些巧言令色、整天总打“小汇报”的人。我从二十岁步入社会,至今已二十多年,我接触的这方面的人闭上眼睛一想,实在不少。但你再看看他们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很灿烂。比如前几天几个朋友在一个酒店吃饭,我还遇见一位二十年前在党政机关工作时的同事。平心而论,我这位同事知识、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比较出色的。但这位“哥们”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上司太“粘”,有事没事总是去领导办公室,而且谈唠的话题多是同事们的“不是”,言语之间他总是最正确最聪明的一个。时间长了,不但同事们察觉之后对他反感,连领导本人对他这种“长舌男”也不喜欢。后来因一次他酒后出丑,便一纸调令,把他打发到一个基层任副职。二十年过去了,我再次见到他,发现他还是那一副做派,三句话上来,不是这个傻X就是那个“彪哥”。一问,他现在又被“派”到那个基层单位的基层任一个差事,而且自己说老婆也混没了,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物。

这里,我对他职位的这种逆向移动,没有任何贬义,尤其在党政机关,这个时代,官场的事情非常复杂,不是我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所以对于一个在官场上行走的“生灵”,我说绝不可以用其官位的高低来评论其做人的好坏。有时,也许官位与品德正好成反比,你看赵蒿、安禄山、秦桧乃至康生、陈良宇等。但对我这位昔日的同事,我是了解他的,如今他认为他是不幸的,我说他的不幸主要在于他的“过”。什么“过”?做人的度没有把握住。而他这种“过”,我认为就是我所说的小聪明之一种。

二曰装。什么叫装?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不雅装雅,不富装富,甚至不帅美装帅美等等。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许是虚伪,也许是俗气。但表现为职场上一种令人厌烦的行为方式,这种小聪明式的装,是一个想在职场正常发展的人必须引以为戒的。

人都有其本然的东西,佛家说:“尽离戏伦,自显本能”,就是对装者的最真诚的告诫。萝卜白菜也许是最普通的大众菜蔬,但它绝不因普通就折损了其应有的营养价值。它虽不比海参鲍鱼们的“豪气”,也没有人参枸杞们的大补之功能,但萝卜就是萝卜,白菜就是白菜,你没有必要因自己的普通就硬要装豪充阔,是萝卜就做一个脆生生的好萝卜,是白菜就做一棵水灵灵的好白菜。倘你非要把自己装成一副贵族气,混进山珍海味的队伍不可,那大不了也还是给吃腻了“细食”的阔老们作调剂饮食的“牙剂”。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却偏偏要当“装”族。

我听说有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生意,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这位先生又不想去问别人,那样岂不太没面子了?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许多笑话。

有一次,当地一位朋友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正开心,这时,服务小生送上一盘菱角。这位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丢到嘴里去嚼。

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心里很诧异,问他:

“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嚼呢?”

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

“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

这人答道:“多得很!山前山后到处都有。”

主人不禁哑然失笑。

还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在某市场上,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姜。

这人没见过姜是怎么生长的,就问道:“一棵树一年能结多少姜?”

卖姜的人和周围的人都笑了,他们说:“姜是地里长的,怎么能在树上结呢?”

他却硬是和人倔个没完:“你们真笨呀,姜是树上结的,我会不知道?我们邻居家就有一棵姜树,不信,你们问问去?”

他的朋友心里清楚他是不懂硬装懂,于是,便故意对大家说:“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不知道姜是地里长的吗?他不过是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对的,就要敢于坚持;错的,也要勇于改正,这样才能进步的!”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脸红了。

你看,这装得多么令人难受?钱钟书先生对“装”有过一段妙论:一切装腔都起于自卑心理,知道自己比不上人,有意做出胜如人的样子,知道自己卑下,拼命装着高出自己的样子,一举一动,都过于费力,用外面的有余来掩饰里面的不足。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