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 第13章 “战”还是“不战”——墨子做人的启示(2)

第13章 “战”还是“不战”——墨子做人的启示(2)

小说: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作者:秦榆

墨子在这里总结了小国防守的基本策略。一是要天时、地利、人和。墨子特别强调上下相亲,四邻相援。此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军民团结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二是要有精明指挥主帅,以号令三军。这就像一盘象棋,车马炮相士卒齐备,在将帅的统领下,相互协调配合,其防线就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懂得防守战略,方能抵御别国的侵略,从而最终实现兼爱天下的理想。

6.不进行邪恶的攻伐,也不放弃正义的诛讨

【原文】天下莫不欲与其所好,废其与恶。(《墨子·耕柱》)

【译文】天下没有人不想亲附他所喜爱的人,疏远他所憎恶的。

当然墨子这里所讲的喜欢与憎恶的人都是相对于人的,趟若相对于国家,你都憎恶的话,便要将其诛讨。有攻伐便有诛讨。

诛讨,是抵制攻伐的最直接的方式。攻伐即邪恶,诛讨即正义。尽管在形式上相仿,都是诉诸武力,但性质上截然不同。

攻伐是颠倒黑白,强词夺理;诛讨是伸张正义,救民于水火。

诛讨虽也要付出代价,但换来的是和平,铲除的是战争的根源。

墨子举例说明诛讨有功。

古时候三苗大乱,民不聊生。古帝高阳于是给在玄宫的禹下达命令,大禹亲自握着天帝的瑞玉令符,去征讨有苗。雷电震撼,有一尊神人面鸟身,用手捧着圭玉侍立,挟箭急射有苗头领。有苗军大乱,一败涂地。大禹战胜三苗后,便划分山川,分别物类,节制四方,于是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商汤驱逐夏桀,亦同此理。桀王无道,导致寒暑杂至紊乱,五谷枯焦死去。汤于是奉上天之命,率领他的部队诛讨夏桀,夏桀的民众也起而响应,归附商汤。

到了商纣王,天帝不能享受其德,祭祀鬼神不按时,于是又天下大乱。妖妇夜间出现,鬼怪夜间悲吟,有女子化为男子,天下了一场肉雨,荆棘生长在国都大道上,纣王更加骄横放纵了。有只赤鸟口中衔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神庙上,说道:“上天命令周文王,讨伐殷邦。”贤臣泰颠来投奔协助,黄河中浮出图篆,地下冒出乘黄马。

周武王即位后,梦见三位神人对他说:“我既已使荒淫的殷纣王沉湎于酒色之中,你前去攻打他,我必定助你成功。”武王于是决定替天行道,消灭纣王这个无赖,反商为周。政教通达四方,天下太平。

依墨子之见,诛讨之功,功在上天、鬼神和民众。上符合上天的旨意,中符合鬼神的利益,下符合人民的心愿。倘若当代人不拘泥于上天、鬼神之类代指的说法,那么,就不难明白,为民众的长远利益而战,就是诛讨者最大的功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碰到一些无赖式人物,对这种人也是有必要诛讨的。“无赖”是现实中常见的一种人,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这些人往往自私自利,为谋得自己的利益与你死缠烂打,占点理就趾高气扬,无理也能跟你死嗑。遇到这种人,我们说话时若有丝毫让步,都很可能让他得寸进尺。

“嗨,棉毛衫,每件4元!”一汉子的高声吆喝,吸引一女青年从其摊位上挑了一件。她付了款,转身欲走,那汉子急忙拦住曰:“哎,还差6元。”女青年大惑不解:“每件4元,我只要了一件,不是已经付给你4元了吗?”那汉子狡黠地一笑:“哪里哟,我喊的是‘每件10元’。”女青年愤然道:“我明明听的是‘4元’,现在你又说‘10元’,这不是存心欺骗吗?”那汉子眼睛凶狠地一瞪,大吼道:“谁欺骗你了?我喊的就是10元!”女青年有些惶恐,瑟瑟地说:“10元?那我不要了,退钱给我吧。”那汉子更了不得,气势汹汹地指着女青年:“你要耍我?今天我还没开张,你就要触我的霉头?休想!说要就得要!快点,再补6元来!”那神情,似乎要把女青年一口吞下。

女青年难以脱身,不料她不急不忙反倒哈哈大笑起来:

“你吓唬谁呀?你自己看看;这种棉毛衫,能值10元吗?给你4元,都已经抬举你了。”

“我要的是10元,你为啥给4元?”

“我听见你喊的就是4元。从目前的行市来说,顶多,也就这个价。”

“我喊的就是10元,你自己听错了,你怪谁。”

“‘4’和‘10’,在声音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要存心敲诈顾客,故意混淆它们在发音上的某些近似,即使占点便宜也只能得逞一时,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谁敲诈了?我吃亏不吃亏,关你啥事?”

“啊哟,你做生意难道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最起码的一点,就得讲信誉。硬要把‘4’说成是‘10’,这不是敲诈是什么?不顾信誉。你生意还做得下去吗?今天我就是给了你10元,你还能敲诈得了第二个吗?”

“我……我喊的,是10……10……元。”

“现在,不管你喊的是‘4元’,还是‘10元’,市场的买卖双方,都是依质论价的。像这种棉毛衫,如果你喊10元,我绝不会买,可以说,任何人都不会买。这一点,你是比我更明白的。”

“真……的,我喊的是……10元,你又没还价,就表明你同意我喊的价了?”

“好,就算你喊的是10元。我付4元给你,就表明我认为它只值这个价,这难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还价吗?还用得着多说话吗?要是你觉得不合算,你可以不卖;同样,你硬要10元,我也可以不买。这是市场交易的起码原则。强买、强卖,都是违法的。你想去工商所的话,我陪你!”

“好好好,便宜你了,算我倒霉……”

女青年力挽狂澜是因为她瞅准了,大凡无赖怕什么——一怕理,二怕法。不难看出,开始时,由于那汉子的无赖,使她处于困境之中。但她坚信自己并没有听错,对手是在敲诈,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战术:只有坚定不移地揭露他,击中他的要害,并以法律为自己撑腰,才能扭转颓势,战而胜之。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意和我们为难的人,我们也不妨利用类似的问题给对方以适当的教训。

7.不可无不让

【原文】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墨子·经下》)

【译文】什么都要礼让是不可行的。如小路狭仄就不容相让了。

墨子认为礼让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并不认为任何都可以礼让。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素来有谦逊礼让的传统,这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分时宜、不假思索地滥施礼让,则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儒家主张:“君子胜不逐奔,拚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要求在得胜之后,不去追击败逃的敌人,对那些已经丢盔弃甲的敌人也不要再用箭射杀,敌人溃逃时车辆陷住了,就应帮他推车。在儒家看来只有这样才算是“君子”的行为。墨家则尖锐地指出,这种假仁假义礼让的背后,实际是纵容暴乱之人去残害父母,危害世人,天下没有比这更不义的事了。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就是一位“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坚持对敌礼让的儒家信徒。宋国与楚国交战,在形势对己方有利的情况下,宋襄公却仍固执地一再对敌礼让,这就好比有人要来杀害自己,自己却还以利刃相赠一样,最终丢掉了有利的形势,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成为天下的笑柄,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故墨子日“无不让也,不可”。

在现代社会,“让”与“不让”时机的掌握尤为重要。在国家内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讲求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友爱关系,所以仍应保持互助互让的优良传统。但在追求统一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社会成员间就又不可避免地充满竞争,因此不能无所不让。在国际交往中,本着加强与他国经济合作与友好往来的目的,只要是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前提,在经济领域的某方面我国可以适当地做出一定让步,但如若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我们是决不能做出丝毫让步的。

让是一种美德。掌握了让的方法和要诀,知道何时让何时不该让,就称得上是一个智者了。

古人说,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真可谓一让值千金。

下棋时让对方两子,是高手之举;打球时不计较一分的得失,是大家风范。让,意味着一种实力、一种信心、一种大将风度。

走路时让同伴先行,吃饭时让客人上坐,分东西时让同事先得,乘车时给老人小孩让个座。让给社会带来一种温情文明的氛围,给人与人之间增添了一份宽厚和期待。

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纷争、殴斗,常与未掌握让的艺术相关。有时因一句话不慎,便打得头破血流,甚至丢了性命,的确不够明智。

有理的人才有资格言让,常言道:有理不在言高。得理且饶人。真理在握,大可不必气势汹汹;心平气静,更能以理服人。

无理取闹,闹不过自认倒霉,那不叫让,而是本该受罚。

有理的畏畏缩缩,无理的反而振振有词,以至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坏人得志,好人遭殃,这不叫让,而是软弱可欺。让是一种策略。对方错了,不要一棍子打死,给对方一个认识错误的机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就是技巧。

军事上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退我追”;讲“迂回包抄”;讲“故意留下一个破绽、拍马便走”。这就是让的辩证法。

让的实质即为退一步,进两步。

8.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原文】指以存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墨子·大取》)

【译文】指来保存手腕,是于利中选取大利,于害中选取小害。在害中选取小害,并不能算是取害,实际上是在取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隽永的格言。祸未必就是祸,福也未必就是福。祸福相生,变幻无形。老子此言已有要求人们全面把握事物本质的朦胧意识。而墨子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应全面权衡利害关系的辩证思想,即“两而勿偏”。认为人们思考问题应考虑全局,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应片面性地看问题。“断指以存腕”就是墨子对这一辩证思想的形象比喻。“存指”是小利,“存腕”是大利,所以“断指存腕”是“利之中取大”。“断指”是小害,“断腕”是大害,所以“断指存腕”是“害之中取小”。而“存指”看似是小利,实为大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腕没了,哪还来的指呢?所以“断指存腕”是“非取害也,取利也”。这就好比怀财而行,遇到强盗的掠夺,是害;舍财而保全性命,是利。若肯舍财而保命,就是于害中取利;但若舍命而保财,看似是有利,而实际上将人财两空,是舍利而取害。

人生的道路是布满荆棘的,世间万物也是利弊共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面对利害关系时应审时度势,辩证地处理,才能趋利避害,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而墨子“断指以存腕”、“两而勿偏”的思想正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路。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辩证思想去分析事物矛盾的双方,力争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全貌,从而做到“断指以存腕”。

9.以礼服人

【原文】亟遍礼四邻诸侯。(《墨子·鲁问》)

【译文】赶快礼交遍四邻的诸侯。

这是墨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的国君问墨子,别人要攻打鲁国怎么办。墨子就以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为例,认为要施行仁义,才能取得天下,解救自己。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礼服人的口号,可如今呢?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个璀璨的明珠都难弃糟粕,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打招呼必先鞠躬,说话轻声和气。我曾经在辽宁大学的校园里遇到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博士,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90度的鞠躬礼,我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才回过神来,有醍醐灌顶之感,“不学礼,何以立?”孔夫子的话开始在我的耳边回绕。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透给别人一个最基本的声音:我们只是在客套而已。于是,对方也回应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丁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

10.学会宽容别人

【原文】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埆者其地不育。(《墨子·亲士》)

【译文】大地正是因为它的包容,美丑皆收,才显得大地的博大;大海正是因为它的海纳百川,才显得它的宽广,大火正是因为它的草木皆容,才显示出它的熊熊火光,只有贵贱皆亲,才能做将领。

象箭一样直,象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

墨子的话语很深刻,指出做人要有海样的气魄,能容人,人宽容别人。屠格涅夫说过:“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不配受到别人宽容。”

宽容意味着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是书写精彩人生的画笔,是化解敌意的阳光。

宽容是处世做人的要点。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喜欢《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