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刘邦创业记 > 第5章 与时俱进自立沛公

第5章 与时俱进自立沛公

小说: 刘邦创业记      作者:柳三眠

沛公这个称号是如何被戴到刘邦头上的呢?他本是小小一亭长。

原来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不遗余力大造声势,全国各地风声鹤唳,朝廷官员人人自危。在这种时候,原沛县县令不愧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之才,他认为与其等着被起义军杀死,不如自己先胳膊肘朝外拐,调炮往里揍——反了。

县令找来县衙的中层干部萧何、岑参等人商议大事,告诉属下自己要背叛秦廷,率军起义。萧何听后一个劲儿摇头。县令问其缘由。萧何告诉他起兵之事虽然不错,但是县令大人是外乡人,如果由一个外乡人牵头起义,恐怕不能服众。这样一来,起兵不成,还让朝廷抓了把柄,岂不是两下里受敌。县令脑子转得极快,他马上请萧何来挑头。

萧何说自己虽是本乡地面人氏,但和县令大人一样,是朝廷命官,与起义军本不属于同一阶级,若自己挑头,恐百姓会因怀疑其诚意而首鼠两端,最终亦是败局。县令犯愁,向萧、岑二人问计。萧何提出可以召回在外逃亡的沛县子弟,由这样的人领导抗秦,必然众志成城,可保沛县安全。

县令点头,追问何人可担此重任。萧何似乎是步步为营,到此时抛出自己的方案。他说可请原泗水亭长刘邦回来。他因失职之罪,逃亡山林,此时已经聚众数百人。只有以他之名抗秦,百姓们才会跟随。

县令对刘邦一向成见颇深,本不愿意引刘邦回来拥立。但手下的高级干部们都是一个口径,自己孤掌难鸣,只好同意。萧何立刻派出樊哙到山林中寻找刘邦等人。

此时刘邦在山林做什么呢?难道他不知道陈胜吴广举兵之事吗?他当然知道,而且也一度动心,想要扯旗造反,遥相呼应,奈何自己身边只有区区二三百徒众,还都是饥肠辘辘,面如菜色,在事态明朗之前,一动不如一静,只能持观望态度。

樊哙见到刘邦,将县令的意思转达,刘邦简直惊喜。他迅速下令整理行装,奔赴县城。刘邦的头脑在片刻的激动之后,迅速恢复了冷静,他让队伍不要急行,慢慢走就好,因为刘邦担忧县令是否真心实意让自己回去领兵,县令对自己的那点意思刘邦是深深领教过的,自己被逼上山林也是拜县令所赐。这次名为招安,说不定只是挖下深坑待虎豹,撒下香饵钓金鳌,自己带着大伙儿一回去,就有性命之忧。

刘邦把他的顾虑对众人一说,并提出由他一个人先回去看看情况,若县令是真心起义,他再来招呼大家,若县令藏有阴谋,那就由他一人前去受死。刘邦这话一说,感动得大家涕泪横流。樊哙立刻阻止刘邦,不能让他冒险。大家权衡之后,让樊哙先行返回城中,与沛县长老和乡亲们联络,若县令行动有变化,他们可以里应外合,强行夺城。

县令的心思真被刘邦猜着了。他虽然已经答应萧何等人,但心里十分别扭,一想到这帮人平日都与刘季有交情,若自己真把刘老三迎回来,大权交出,只恐对自己不利。想到此,县令秘密下令,准备捕杀萧何、岑参等人,并令兵丁城门紧闭,不许刘邦等人返回县城中。

这等机密大事却被刘邦的铁哥们儿夏侯婴知道了,何故?虽然他不是县委班子的人,却是县令最亲密的人之一。他的职务是县令的马车夫,相当于现在首长的司机,这样的人别看级别不高,却能翻云覆雨,人际关系颇为通达。情急之中,他调集车马将萧何、岑参等人在城门关闭之前统统送出城去。

萧何等人一路寻找归途中的刘邦。老友相见,却没有时间唠家常。萧何急急告诉刘邦,县令已经反悔,并将城门关闭,举兵起义之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刘邦微微一笑,卖了一个关子,告诉大家只管朝县城去。萧何追问,刘邦说出自己已派樊哙回城联络百姓之事。萧何不由得在心中竖起大拇指,自己一直看好的这位刘亭长在政治上日渐成熟。他更加坚定了跟随刘邦的决心。

这一天,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沛县城门下,只见城门紧闭,戒备森严,虽然里面有人接应,但此时消息不通,谁也不知道刘邦他们来了没有。

萧何提议刘邦将用于喊话的政治口号改为书信,写在帛布上,绑在箭头,射进城中。岑参主动请缨,要帮刘邦拟稿。刘邦谢过,坚持自己亲自拟稿,亲自书写。刘邦外表虽然轻松,内心也有几分紧张。他深知只有自己才能将书信写得打动人心,不是因为自己比岑参能言善辩,而是因为自己比岑参、比任何人都更加真诚。刘邦一向如此待人,虽然不求回报,但此时他心中渴望乡亲们的真情回馈是不容置疑的。并且刘邦还要在书信里故意气一气县令大人,好让他不知不觉成为自己的有力配合者。

书写完毕,有人将书帛射进城去。射进去的书帛大部分被城上守兵截获,交到县令处,少数几封侥幸辗转到了长老和百姓手中。这封书信的大致内容如下:

天下穷苦百姓久受秦廷暴政,现在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沛县县令关闭城门,不让我等进去,虽意在保护自己的官职和县城百姓的安全,但县令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起义军队伍不日将到达,以沛县县令之对抗政策,沛县难免要遭屠城之难。父老乡亲们若想在乱世求一生路,就不如擒杀县令,起兵响应起义军队伍,再从沛县本城子弟中选出可为领袖者,共同尊奉之。这样便和各路诸侯起义兵站到一条战线上,方可保家卫国。否则,乡亲父老与士兵们就要陪着县令丧命,玉石俱焚,这么做可是太不值得了。

城内长老和百姓们接到书信观看,顿时被书中文字打动,但要说马上就去提刀杀死县令,却没有一个敢出头。

县令看罢书信恼羞成怒,恨不得将书帛揉碎。他即刻下令加强警戒,在全城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谨防有人行刺。但这恰好中了刘邦之计。县令的强硬做法把动摇不决的百姓们最终推到了反抗他的阵营中。

樊哙在城内更是煽风点火,集结人众。当晚沛县城中发生民变,守城士兵也是本乡子弟,有家有口,他们纷纷响应,军队瞬时哗变,民变演变为军变,情不可逆。县令见大势已去,企图逃跑,却被乱民所杀。

在城外焦急等待的刘邦等人听到城楼的呐喊声,抬头见火光冲天,立刻开始攻城。樊哙在内策应,带领百姓打开沛县城门,迎接刘邦等人入城。

刘邦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挺胸往里走,百姓夹道欢迎。刘邦一直被簇拥着进入县衙。萧何、岑参当即表示愿意拥立刘邦为县令,众人齐声赞同。但见刘邦微笑着摇摇头,向众人一拱手:“列位,我多谢大家对我的抬举,但众所周知,如今天下大乱,各方诸侯群雄并起,争斗十分激烈。我倒不是在乎自己的性命,但为县令者,负有保护一方平安之责。刘季深恐自己能力不足,难以担负县令之责,到后来让父老乡亲失望,刘季如何对得起大家?选县令这样大的事情,还请诸位慎重。”

刘邦所言发自肺腑,足见至诚,有人点头表示赞同。一位长老提议可以在萧何、岑参等原先县政府领导班子中挑选一人担任县令。萧何、岑参刚要表示拒绝,话还没出口,已经有人起来反对,认为他们都是文职官员,现在要选出的县令是能够指挥作战,带领大家冲杀之人。萧何、岑参等人一听,真是瞌睡给了个枕头。他们深知举兵起义之事万一失败,领头者一定会被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他们马上顺水推舟,皆一再表示全力拥护刘邦。

刘邦依然坚辞不就:“诸位,我方才说了,不是不愿意,实在是不能为。若是刘季一人冒险,可换来全县百姓安宁,我情愿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退缩。但现在只怕刘季不才,坏了大家的事,实实不敢,大家看,”说着刘邦用袍袖一擦额头,“汗颜哪。”

这时,一个人起来说话:“您小时候就与众不同,我们早知道您是大富大贵之人,我们不跟着您还跟着谁呢?况且前几日我们就占卜过,说若刘亭长为县令乃是大吉。您要是再推辞,就是违拗天意了。”

此人说完,刘邦面现惊讶之色,十分认真地问道:“你是说占卜的卦象也说让我来做领袖之人吗?”那人十分肯定,众人也跟着绘声绘色描述起来,仿佛真有其事一般。

刘邦听完点点头:“如果是这样嘛,看来我是不能推却了,否则要受老天的惩戒。”

一人说道:“您就别再客气了,赶紧就任县令吧,从现在起,沛县安危就系于君之手了。”

刘邦点头:“好吧,刘季深蒙众乡亲厚爱,又蒙上天不弃,我就不能再不识抬举了。从现在起,全体子弟兵就听从我的将令,我们一起保家卫国。”

众人听罢欢呼致意。但紧接着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刘邦以小小亭长一跃而成为一县的领袖,众人当如何称呼呢?叫县令不合适,还叫亭长更不行了。

大家讨论后,萧何提出一个建议,可以称呼刘邦为“沛公”,表明他是沛县之主。一个“公”字既带出贵族范儿,又听起来相当亲切,十分符合外表尊贵、性格随和的刘邦。刘邦对这个称呼颇为满意,当即领受。众人一口一个沛公叫着,不知刘邦的心中是否又升腾起久违的春秋大梦。

在整个从亭长到罪犯,又从罪犯到“沛公”的过程中,刘邦从未强求刻意过,他不过是在该为大家着想的时候没有光想着自己,在该多个心眼的时候没有傻到卖萌,在该动之以情的时候没有简单说教,在该当机立断的时候见好就收。这一路,刘邦没有太多索取和钻营,更多的是奉献和顺其自然。

“沛公”上位,马上要进入角色。刘邦立刻整编人马,将身边的徒众与沛县兵丁合并,组成一支近三千人的队伍。现在刘邦手里有钱了,有资源了,县政府的财政归他调拨。他马上给这支三千人的队伍换上全新制服。

第二天一早,刘邦在县衙广场上,先祭黄帝,再祭蚩尤,表明自己这支队伍志在恢复天下秩序的正义感和雄心。紧接着,刘邦下令擂鼓三通,并以牛羊血祭奠红色战旗。广场上霎时火红一片,虽然人数和旗数不多,但声势不小。众人情绪十分高涨。

情绪高涨对于一支即将参战的队伍来说并不是全部。而刘邦手里的这支队伍恰恰是除了高涨的情绪和手中的兵器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毫无作战经验。刘邦头疼的还不只兵丁不善战,他属下人员的办事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多人都是绣花枕头,更有甚者,连外面的花也懒得绣,就纯粹是个破棉絮而已。

即使这样,刘邦也只能在矮子里面拔将军了,最得力的当然是他的那帮好朋友。萧何与岑参成为刘邦的主要参谋官,发小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还有那个有如天煞星一般的樊哙被任命为先锋官。

简单人事布置停当,农民杂牌军整编已毕,刘邦立刻下令攻打离自己老家沛县丰邑很近的胡陵和方与。时势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就是刘邦带领的没什么战斗力的杂牌军居然首战告捷,之后部队又被拉回到丰邑大本营驻守。刘邦的名气借此大增,在当时的境况之下终于也显出了他这么一号人物。

喜欢《刘邦创业记》吗?喜欢柳三眠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