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年鉴之1916 > 第14章 文学之星(4)

第14章 文学之星(4)

小说: 历史年鉴之1916      作者:邱志伟

这时,维尔哈伦达到他创作的顶点。他的诗被译成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字,不少国家邀请他去防问。他正在筹备出版诗集《熊熊的火焰》,献给“热爱未来的人们”。这部诗集是全部用规则诗体写成的,歌唱他对未来的信念。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他的美梦,对他的“普遍的友谊”、“统一的欧洲”等理想是个无情的打击。德国正在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中立的比利时也受到了铁蹄的蹂躏。于是维尔哈伦拿起笔来战斗。他写了散文集《浴血的比利时》(1915)、《灰烬之中》(1916)、《比利时受伤的城市》(1916)和诗集《德国的罪行》(1915)、《战争火红的翅膀》(1916)等,谴责德国对他的祖国比利时的侵犯。他到处奔波讲演,不慎在法国鲁昂被火车辗死。

塞拉·卡米洛·何塞

(1916~)西班牙作家。1916年5月11日生于加利西亚省庞特维德拉城。

塞拉的母亲兼有意大利和英国血统。塞拉幼年在英国住过,后来回到祖国,在马德里大学攻读法律、哲学和文学。年轻时便喜爱文学并学习写作。

1936年内战爆发,塞拉参加了佛朗哥政权下的外籍军团,内战结束时仍是一名陆军下土。他退役回到马德里,当过记者、斗牛士、电影演员。

1942年,塞拉的第一部小说《帕斯夸尔·杜阿尔特一家》出版,在当时沉寂的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小说以自传形式描写农忖青年帕斯夸尔·杜阿尔特在愚昧落后的社会和家庭影响下沦为杀人犯的经历。小说以近乎自然主义的手法暴露了西班牙内战后人民的幻灭和绝望情绪。表现了大量令人恐怖的残忍行为,因而被称为“恐怖主义”创作方法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批评家的重视,作者被认为是战后出现的著名实验小说作家。但官方报刊却指责这部小说是“对公众有害的”,1943年这部小说遭当局查禁。两年后才得以继续出版,现在它已被译成了世界上许多种文字,受到国外读者的重视。

1943年,作家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说《静心阁》,它的题材和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相似,描写一群肺病患者在疗养院的生活,1944年,小说《小癞子新传》出版,这是一部讽刺西班牙社会现实作品。此外,作家还在1948年出版诗集《阿尔卡里亚诗歌集》。

1951年,塞拉花五年时间写成的著名小说《蜂房》出版,在读者中又一次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以马德里的一家小咖啡馆为背景,描写了内战结束不久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时期马德里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书名“蜂房”,暗示这家咖啡馆像一个营营不息地骚动着的蜂房,这也就是整个马德里社会的缩影。主要人物马丁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天他在堂娜罗莎开的咖啡馆吃了饭付不出钱,被老板娘当众逐出门外。小说还写了小资产者、职员、妓女、警察、守夜人,跑堂的,小贩等。这些人都在为挣钱糊口而忙碌,支配他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准则只有两条:金钱和情欲。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三天内,最后以妓女马戈特被人勒死和警察准备传讯马丁而告结束。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马德里中下层人民的贫困及堕落,对佛朗哥当局粉饰现实的企图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小说在创作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人物对话、内心独白和电影分镜头式的方法来客观地描写生活,不加任何议论和判断。故事情节也采用于倒叙、跳叙和从另一个角度复叙的方法。

由于《蜂房》的强烈的社会批评色彩,引起西班牙当局的仇视,尚未出版便遭查禁,它的第一版是在阿根廷出版的。直到1962年才得以在国内出版。这部小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塞拉被誉为当代西班牙文坛最重要的作家。

1983年,作家推出长篇小说《为两个死者演奏的玛祖卡舞曲》,描写西班牙内战期间加列戈族的不开化农村生活,从而探讨人类的命运与生存价值。

1957年,塞拉被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科学院院士,198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还著有短篇小说集、随笔、回忆录、剧本等。

萨奇

(1870~1916)英国苏格兰小说家。本名赫克特·休·门罗。笔名“萨奇”来自古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的名诗《鲁拜集》中斟酒者的名字,1870年12月18日在缅甸阿恰布出生,其父在缅甸警察总部任监察员,幼年丧母,与兄姐二人一同被送回英国德文郡老家,由两位性情乖戾的姑母抚养。这个时期的生活为萨奇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一些素材,1887年中学毕业,先随已退休的父亲游历西欧诸国,返英后由父亲亲自教导两年。1893年赴缅甸,在军事警察部队中供职,因不堪热带病折磨于1895年返回英国。

1896年在伦敦开始以写作谋出,为《威斯敏斯特报》撰写政治讽刺小品,仿《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笔法,称之为《艾丽丝漫游威斯敏斯特》,对英国政客冷嘲热讽,大受欢迎,1902年结集出版,书名《威斯敏斯特的艾丽丝》。1902至1908年间,供职于保守党机关报《早晨快报》,先后被派往巴尔干半岛、波兰、俄国、法国等处任驻外记者。

萨奇以擅长短篇小说著称。《雷金纳德》(1904)和《雷金纳德在俄国》(1910)两部短篇小说集为其代表作。其后又有《克洛维斯纪事》(1911)和《禽兽与超禽兽》(1914)等两个集子。萨奇以短小精悍的作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日趋没落的英国上流社会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鞭挞。他用极为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形形色色的有产者和有闲者,这些“上流人士”过着醉生梦死、空虚无聊的生活,他们表面上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温文尔雅,实质上笑里藏刀、尔虞我诈、自欺欺人,一言一行都不由自主地暴露出各自丑恶的灵魂。故事构思奇特,喜剧情节妙趣横生,作者又富于机智,文笔犀利隽永,寓辛辣于谐谑之中,别具一格。萨奇喜爱各种禽兽,在生活中与它们结伴,在故事中让它们担任角色,造成奇异的效果。他为反面人物取的名字都令人发笑,又十分贴切,加强了讽刺效果。名篇有:《安妮夫人的沉默》、《帕特里克夫人猎虎记》、《敞开的窗户》、《黄昏》、《耗子》等。

萨奇著有两部长篇小说,认真地揭露伦敦上流社会的道德败坏。《无法忍受的巴辛顿》(1912)写伦敦一个纨绔子弟巴辛顿和他的母亲。巴辛顿虽然迷恋伦敦的花花世界,但又不愿听命于母亲,不顾廉耻地去追逐名位,只得去殖民地谋生,客死异域。《威廉来到的时候》(1913)是一部幻想小说。在下一场战争中,德军攻占英国,而伦敦上流社会人士无视亡国之痛,醉心社交生活。

萨奇还写过几个短剧,一部历史著作——《俄罗斯帝国的兴起》(1900)。

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萨奇立即参军,1916年11月13日在法国战场阵亡,遗著有《和平的玩具》(1919)和《圆蛋》(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

茹克洛夫斯基·伏依捷赫

(1916~)波兰作家、社会活动家。1916年4月14日生于克拉科夫。他出生在一个铁路职员的家里,由于父亲的工作地点不断变换,茹克洛夫斯基的童年、少年在不同的地方度过。在波兹南和华沙读完中学后,1937年他考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入文学系学习。1939年参加9月保卫战,受伤后被俘,逃到克拉科夫,后在采石场工作,并积极从事地下反抗斗争和文学活动,是国家军的军官。

茹克洛夫斯基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版诗集《锈斑》,并写出《梳子》、《蜡烛》等小说。1945年波兰解放后,他加入波兰人民军,担任汽车营营长,后获上校军衔。1946年出版小说《丘丘利斯坦的抢劫》和短篇小说集《来自沉默的国度》,使他立即蜚声波兰文坛。1947年入伏罗兹瓦夫大学继续深造,获文学硕士学位。嗣后相继出版了《火烈鸟》(1947)、《父亲的手》和《诗集》(1948)。1951年迁居华沙,积极参加和平运动。1952年出版小说《失败的日子》和短篇小说集《小女儿》。前者以1939年9月希特勒进入波兰为背景,写了一支波兰军队的战斗历程,并对9月失败作了道德、世界观和政治的多层次剖析,作者因此书获国家三等奖,1953年茹克洛夫斯基作为波兰文化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访问中国,从此他对亚洲发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两年,他作为军事记者曾到中国、越南和老挝采访,后来出版了《胆小的未婚夫》、《没有墙的房子》和《幸运儿》。

茹克洛夫斯基,伏依捷赫

(1916~)波兰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6年4月14日生于克拉科夫。他出生在一个铁路职员的家里,内于父亲的工作地点不断变换,茹克洛夫斯基的童年、少年在不同的地方度过。在波兹南和华沙读完中学后,1937年他考入克拉科夫雅益隆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入文学系学习。 1939年参加9月保卫战,受伤后被俘,逃到克拉科火,后在采石场工作,并积极从事地下反抗斗争和文学活动,是国家军的军官。

茹克洛火斯基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版诗集《锈斑》,并写有《梳子》、《蜡烛》等小说。 1945年波兰解放后,他加入波兰人民军,担任汽车营营长,后获上校军衔,1946华山版小说《丘丘利斯坦的抢劫》和短篇小说集《来自沉默的阐度》,使他立即蜚声波兰文坛,1947年入伏罗兹瓦夫大学继续深造,获文学硕士学位。嗣后相继出版了《火烈鸟》(1947)、《父亲的手》和《诗集》(1948)、 1951年迁居华沙,积极参加和平运动。1952年出版小说《失败的日子》和短篇小说集《小女儿》。前者以1939年9月希特勒进入波兰为背景,写了一支波兰军队的战斗历程,并对9月失败作了道德、世界观和政治的多层次剖析,作者因此书获国家三等奖。1953年茹克洛夫斯基作为波兰文化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访问中国,从此他对亚洲发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两年,他作为军事记者曾到中国、越南和老挝采访,后来出版了《胆小的未婚夫》、《没有墒的房子》和《幸运儿》,1956至1959年,茹克洛夫斯基曾任波兰驻印度大使馆的文化参赞,1959年出版小说《婚礼蛋糕的碎块》,1961年重访老挝,写有通讯集《在万象王国里》,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战火中的洗礼》,后者展现了西里西亚解放初期的****不安和斗争情况,获波兰国防部和文化邪颁发的两个二等奖。196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石板》给作者带来了更大的声誉,它以匈牙利驻印度的一个外交官和澳大利亚在印度医院工作的女医生的恋爱故事为经线,多方位地展示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前后的复杂局势,以及人们在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抉择。这部小说至今已出了14版,印数近100万册,这在波兰是少有的,70年代以来,茹克洛夫斯基还出版了以一个国际作家会议为题材的小说《斯梯克斯的梅滩》(1976)和描写艺术界追求金钱,道德卑劣的《拘毛的气味》(1982)。此外,茹克洛夫斯基还写有多邮电影文学剧本和儿童文学作品。他1976年获人民波兰建设者助章,1978年获波兰国家一等奖,1985年当选为波兰作家协会主席,他还是波兰多届议会的议员,波兰保卫儿童委员会的主席。

珀西·沃尔克

(1916~)美国小说家。1916年5月28日生于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一律师家庭。1937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获文学士,194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在纽约医院实习,因解剖尸体感染了肺结核而休养两年,其间阅了读大量哲学著作、发现艺术与人文科学的价值远非自然科学所能比拟,决定弃医从文。

珀西自幼失去双亲,在表叔,密西西比诗人威廉·亚历山大·珀西的扶养下长大,深受农叔及当时与表叔有来往的文化人诸如福克纳等南方作家的影响。但珀西不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作家,他认为南方作家的写作传统已经结束,主张摆脱福克纳的影响,不采用南方色彩。他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以及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法国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一生致力于探讨人类在科学发达的当今世界里应当如何生存这一主题。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哲学论文《瓶子里的电报》(1975)中表达得十分清楚。他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均超过了老一代南方作家如福克纳、韦尔蒂和奥康纳等人。他的作品每本都富于独创性和观察力,开拓了他特有的天地。他的小说基本上以南方为背景。

珀西迄今已出版五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从天主教和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通过描写爱情、性和人的责任,探讨人生的意义。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看电影的人》(1961)写一个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富家子弟,从朝鲜战场归来以后居住在新奥尔良,作了前途无量的证券经纪人,因着迷于看电影,在狂欢节期间同情一个遭遇不幸的女子,自己也陷入不幸。第二部小说《最后的绅上》(1966)写一个优雅的南方青年,往在纽约,患了健忘症;为恢复自我,终于返回家乡。这两部小说洋溢着现实主义的气息。他的第三部小说《废墟里的爱》(1971)则是一部未来主义作品,写一个叫托马斯·莫尔的外科医生,不做虔诚的天主教徙,嗜酒成性,发明了一种机器企图诊断和医治将要死去的整个世界,但他发现他的病员,包括他自己在内,都不是真心实意地接受治疗,而且消极等待末日的到来。这三部小说的发表使他在美国文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于1962年因《看电影的人》获全国图书奖,1967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奖,1971年因《废墟里的爱》获美国天主教图书奖。他说他写作的目的是纠正错误,主张作家能够而且应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影响社会和政治。他在1977年发表的《朗斯洛》就是一个富于戏剧性和道德精神的故事,写一个有声望的新奥尔良男人,因发现幼女不是自己所生,便谋杀了妻子的情人,结果被捕入狱。小说《最后的降临》(1980)是《最后的绅士》的续集,此时的主人公已是一个极富有的鳏夫,年近50岁,在同情心的驱使下,爱上了一个身遭不幸的青年女子,珀西的小说被一些评论家称为“哲理小说”。

珀西早期的哲学论著有《火车上的男人》、《从事实到小说》以及《关于世界末日的小说的注释》等。

穆尔·贝·塔米亚·约翰逊

(1916~)利比里亚作家、诗人及民俗学者。

喜欢《历史年鉴之1916》吗?喜欢邱志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