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年鉴之1916 > 第23章 表演艺术(2)

第23章 表演艺术(2)

小说: 历史年鉴之1916      作者:邱志伟

具有强烈事业心的道格拉斯不满足于做一个受人摆布的演员,而于1955年创立了一家以自己母亲名字命名的“勃丽娜制片公司”,他主演的影片很多都出自该公司,此外他还自任制片人,监制了一些其他影片。六十年代他又建立了以自己儿子名字命名的“乔尔影片公司”。

1959年,道格拉斯曾要求主演一部以罗马帝国为背景的大型史诗片《宾虚》,然而该片导演只给他一个次要角色。道格拉斯不仅予以拒绝,而且决定自任制片人和男主角,在自己的公司另拍一部描写古罗马奴隶起义的《斯巴达克思》(1960)与之抗衡。影片公映后获得了影评界的赞扬。

此后,在整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道格拉斯继续拍了不少影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勇敢者的孤独》(1962)、《五月里的七天》(1964)、《雪地英雄》(1965)、《巴黎在燃烧》(1966)、《战车》(1966)、《天伦劫》(1968)、《一次不够》(1975)等。然而,他的表演并未脱出过去的窠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演这类角色已越来越缺乏昔日的魅力,道格拉斯逐渐把精力转向了电视片。尽管他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较之五十年代已有所下降,但顽强的道格拉斯并未轻易退出影坛,1967年,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表彰他对电影艺术所作的贡献,特授予他以西席·地密尔金球奖。1973年。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自任导演、男主角,在勃丽娜公司摄制了《恶汉》;两年后,他又集导演、制片人、演员于一身,制作了《别动队》。然而这两部影片都不甚成功。

道格拉斯在拍摄影片之余,对政治活动也表现出相当兴趣。六十年代初,在美国总统肯尼迪倡议下,他接受了国务院的委派,利用拍片空余时间到欧亚各国执行文化交流计划。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道格拉斯,曾于1982年3月访问中国。

道格拉斯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埃立克特拉守制》(1947)、《告别往昔》(1947)、《双凤夺鸾》(1950)、《荆钗恨》(1950)、《沿着分界线》(1951)、《大树》(1952)、《恋爱三部曲》(1953)、《杂耍艺人》(1953)、《爱的行动》(1954)、《没带星的人》(1955)、《绝密事件》(1957)、《来自冈希尔的最后一列火车》(1959)、《萍水缘》(1960)、《缺乏同情心的城镇》(1961)、《艾德里安·梅辛克的名单》(1963)、《为了爱情还是为了钱》(1963)、《百战英雄》(1966)、《死亡妙法》(1968)、《世界边缘之光》(1971)、《枪战》(1971)、《心与灵》(1972)、《2000年的灾难》(1977)、《魔血》(1978)、《土星三号》(1979)、《傲骨》《1982)等。

多纳休·文森特

(1916~1966)美国电影、戏剧导演。在纽约戏剧界任导演多年,在演员表演方面颇有研究,为此,电影制片家多尔·沙里请他到好莱坞导演了《寂寞芳心》(1959)和《坎波贝洛的日出》(1960)两部影片,后者系写罗斯福总统的早年生活,由拉尔夫·贝拉米和葛丽亚·嘉荪分别扮演罗斯福总统和罗斯福夫人,演技均获好评。

迪克逊·格劳丽亚

(1916~1945)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爱达荷州波卡特洛。在她十二岁时,她的银行家父亲去世。1937年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初次上银幕,在茂文·李劳埃导演的影片《千古疑狱》中扮演角色。她三十岁时死于火灾,那场火烧毁了她在好莱坞租的住所。

德·哈维兰·奥莉维亚

(旧译:奥丽薇·迪·哈佛兰1916~)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一位英国专利代理人,母亲为英国女演员。她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她和日后也成为著名影星的妹妹琼·芳登移居加利福尼亚。她在该州贝尔蒙特圣母修道院接受教育,1933年又进入米尔斯学院学习。入学不久,她参加演出了舞台剧《仲夏夜之梦》,她的演技和气质引起了因受纳粹迫害而流亡美国的著名德国戏剧家马克斯·莱因哈特的注意。1934年,莱因哈特在好莱坞鲍尔剧院排演这出戏时,特地请她出任海米亚一角。次年,华纳兄弟影片公司请莱因哈特将该剧搬上银幕,哈维兰也随之进入影坛。该片上映后,在美甚受好评,她也因此而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签订了七年合同,并很快成为该公司主要演员。

年方二十的哈维兰长得甜美迷人,公司便让她在一些古装传奇片中为骁勇风流的男主角配戏,其中最著名的是她和埃罗尔·弗林(旧译埃洛·佛林)搭档主演的《铁血将军》(1935)、《英烈传》(1936)、《罗宾汉》(1938)、《热血男儿》(1939)、《飞骑将军》(1940)和《马革裹尸》(1941)等。此外,她还和其他男演员合演了《风流世家》(1936)、《遍地黄金》(1938)等影片。这一时期,哈维兰还拍了不少带有喜剧色彩和浪漫色彩的影片,如《闺秀弄情》(1938)、《游击恋爱》(1938)、《风流贼》(1940)、《梅娘》(1941)等。

奥莉维亚·德·哈维兰《乱世佳人》,1939年,《乱世佳人》的制片人赛尔兹尼克在为该片物色演员时看中了哈维兰,他向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借出哈维兰饰演片中的韩媚兰。她在扮演这个难度较大的角色时展示了她的表演才华,因而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奖的提名。1941年,为派拉蒙影片公司拍《小楼春晓》时,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提名。随着她声望的增长,哈维兰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她逐渐对该公司分配给她的一些较为肤浅的角色感到不满,她要求自己挑选能充分发挥她演技的角色。但公司竟为此下令停止她演出六个月。1943年,七年合同到期,然而公司却声称合同还得延长半年,以补足停演的六个月。哈维兰向法院起诉,经过二年顽强的斗争,她终于胜诉。这不仅成了哈维兰一生事业的转折点,而且也对其他演员的斗争产生了影响。

哈维兰从此有了挑选角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施展演技的机会。在银幕上她不再是男主角的陪衬,而开始成为影片的中心人物。几年中,她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1946年,她因在《风流种子》一片中出色地饰演了一位性格复杂的中年女性,终于在从影11午后,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1948年,她以影片《毒龙潭》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提名,而在1949年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毒龙潭》使她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美电影评议会也授予她以1948年最佳女主角奖。1949年,《女继承人》(旧译《深闺梦回》)为她带来了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毒龙潭》和《女继承人》这两部影片还使她连续两年夺取了纽约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女主角奖。此外《展望》杂志先后授予她1941、1946、1948三届最佳女主角奖;1949年,全美妇女新闻俱乐部授予她以奖状。

然而,就在她的影艺事业迭有所获的时候,她忽然认为戏剧更能发挥她的才华。于是,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百老汇舞台上,1951年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甘迪达》;1952年演出了《时间的礼物》等,电影反倒成了她偶一为之的副业。在《女继承人》之后,六年中她仅拍了三部影片。其成就也大不如前。1955年,她嫁给《巴黎竞赛报》的法国记者皮耶里·富兰蒂,便移居欧洲。在这之后,她来往于大西洋两岸,不时在英美拍些影片。此外,她也偶尔在百老汇参加一些戏剧演出,或在美国电视上露露面。哈维兰同她女儿吉赛尔仍定居巴黎,1972年后热心于教会工作,曾为美国圣公会筹募基金,并支持成立黑人大学。

她参加演出的其他主要影片还有:《海军之翼》(1939)、《江山美人》(1939)、《雄性动物》(1942)、《断肠花》(1942)、《金丝雀》(1943)、《魂牵梦萦》(1946)、《香槟鸳鸯》(1946)、《阴阳镜》(1946)、《我的堂兄弟雷切尔》(1953)、《那位女士》(1955)、《并非作为陌生人》(1955)、《大使的女儿》(1956)、《骄傲的叛逆者》(1958)、《诽谤》(1959)、《市场之光》(1962)、《安静点,安静点!……亲爱的夏洛蒂》(1965)、《大冒险家》(1970)、《航空港,1977年》(1977)、《杀人蜂》(1978)等。

布莱纳·尤尔

尤尔·布莱纳《国王和我》

(1916~?)美国戏剧电影演员。出生在萨哈林岛(即库页岛),父母有瑞士与蒙古族的血统。关于他的身世,说法不一。据他说,童年时由吉卜赛人收养,被带到巴黎。十三岁在巴黎参加吉卜赛人的演出团,并在夜总会唱歌和演奏俄国三弦琴。十八九岁时,在巴黎的一个杂技团当空中飞人演员,一次不幸摔伤,几成残废。伤愈后,参加皮托夫剧团,任舞台工作学员,同时就读于巴黎大学的索崩学院。之后,被著名演员迈克尔·契科夫收为学生。1940年,契科夫把他带到美国。由于他能流利地讲几国语言,1942年被美国战时情报部录用当战时法语广播员。1946年去纽约,在百老汇演舞台剧,曾与著名歌星玛丽·玛丁合演《琵琶歌》。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影片《纽约港》中扮演反派角色。四十年代末,他大部分时间从事电视台工作,既当演员又当导演。1951年,他被选中在百老汇轰动一时的音乐剧《国王和我》中扮演国王这个角色,连演一千二百四十六场,获得许多奖励和好评。从此,他蜚声美国剧坛。1956年该剧改编为电影,好莱坞选用他再次担任主角,获得了该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这一年他还以另外两部影片《真假公主》和《十诫》的优秀演技,被全美电影评议会授予最佳男演员奖,从此进入好莱坞的明星行列;1957和1958两年列为好莱坞十大卖座明星之一。他主演的美国片《七个好汉》(1960)、《卡拉马佐夫兄弟》(1958)以及写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旅程》均极出名。他在国际上也享有声望,先后在美、英、法、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等国拍摄或合拍的许多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他擅于扮演神秘莫测,富有魅力的人物。六十年代后他离美移居瑞士。1972年又重新回好莱坞,1975年去纽约百老汇参加音乐剧《回家吧,可爱的信鸽》的演出,但该剧并不卖座。1977年百老汇重新上演《国王和我》一剧,他再次参加演出,仍受欢迎。从1949年以来,他参加演出的影片有四十多部,如:《海盗》(1958)、《所罗门王》(1959)、《塔拉斯·布尔巴》(1962)、《三勇士》(1964)、《长时间的决斗》(1967,英)、《奈雷特瓦河的战斗》(1970,南斯拉夫、意、法合拍)、《世界边缘的光线》(1971,美、意、西班牙合拍)、《蛇》(1973,法、德国合拍)、《未来世界》(1976)等。

布朗·戴维

(1916~)美国电影制片人,制片策划人。生于纽约市。曾在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新闻学院读书。当过《自由杂志》记者、主编和《环球》杂志总编辑,写过不少短篇小说。1953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在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任编剧,后任该公司剧本部主任。全力协助公司老板的儿子理查德·扎纳克,并担任该公司许多行政职务。1969年,年轻的扎纳克担任该公司总裁时,布朗被任命为负责创作计划的行政副总裁。他和扎纳克下台后,两人一起去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任职。1971至1972年在该影片公司任副总裁和董事会的董事。1972年7月,他和小扎纳克成立扎纳克一布朗公司,通过环球影片公司发行影片。这家独立影片公司曾摄制出最卖座的两部影片,一部是1973年获得七项奥斯卡金像奖的《骗》;另一部是1975年获得三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大白鲨》。他制作的其他影片还有:《糖地快车》(1974)、《黑风车》(1974)、《麦克阿瑟》(1977)、《大白鲨》续集、《岛》(1979)、《邻居们》(1981)等。

1972至1980年,布朗任美国电影研究院副主席。

鲍尔斯·威廉

(1916~?)美国电影剧作家、戏剧家。生于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曾在蒙大拿大学求学,当过新闻记者。四十年代初作为记者到好莱坞,后留下来写了不少电影剧本(有的与人合作),如:《可爱的间谍》(1942)、《丽日春宵》(1946)、《X小姐》(1946)、《蜘蛛美人》(1947)、《舞衫骑麈》(1948)、《基度山女伯爵》(1948)、《征服西部的女孩》(1949)等。

1950年,他以西部片《枪手》获该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故事金像奖提名;1958年,又以《牧羊人》获该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剧本金像奖提名。

他五、六十年代的其他影片有:《暴徒》(1951)、《派往巴黎》(1952)、《法律与杰克·韦德》(1958)等。

伯蒂彻·巴德

(1916)美国电影导演。生于芝加哥。原名小奥斯卡·伯蒂彻。曾在卡尔佛军事学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读书。是大学的拳击手和足球运动员。三十年代中期去墨西哥,成为职业的斗牛士。进入电影界后,1941年在马摩里安导演的影片《碧血黄沙》中任斗牛场面的技术顾问,并留在好莱坞作副导演,拍摄了《二房东小姐》(1943)、《封面女郎》(1944)等影片。1944年任导演,第一部影片是《一个神秘的夜晚》,其后几年中拍摄了一些低成本影片。1946年为美国军方拍了一些宣传片,其中一部《舰队来到驻地》曾公开发行。他的第一部主要影片是半自传体的《斗牛士和女士》(1951)。然后他又导演了一些B级片。1955年导演另一部斗牛题材影片《健壮的斗牛士》。1957年他导演的写变态心理的谋杀片《凶手逍遇法外》相当成功。1956至1960年为制片人乔·布朗导演了一批西部片,如《记住七个人》(1956)、《高个子蒂》(1957)、《日落时分的决定》(1957)、《布坎南单独骑上战马》(1958)、《孤单地驰骋荒野》(1959)、《科曼契印第安人驿站》(1960)等。他在处理惊险题材样式方面颇具才华,影片都相当卖座。1960年他导演的强盗题材影片《金刚腿兴亡史》,也颇获好评。同年,他离开好莱坞去墨西哥,拍摄他的好友、斗牛士卡洛斯·阿鲁扎一生的纪录片。伯蒂彻一去七年。他曾在《不光彩的日子》一书中叙述他在这个时期的遭遇。他由于拍这部纪录片,拒绝了好莱坞的高酬,结果把钱花光,妻子也同他离了婚,在监狱中呆过七天,又披送进精神病院住了一周,几乎死掉。与此同时,他影片中的男主角阿鲁扎和拍片的工作人员又死于车祸。《阿鲁扎》这部影片到1971年才发行公映。1967年他重返好莱坞,与电影演员奥迪·墨菲合作。由墨菲制片,伯蒂彻编剧,在西班牙导演了影片《垂死之时》(1968,三年后发行)。1971年当他们又有了新计划时,墨菲却死于空中事故。这期间,伯蒂彻曾与艾伯待·马尔兹合作为唐·西格尔的影片《修女萨拉的两头骡子》编剧。

他还拍过电视系列片《达尔达尼安之剑》(1951),取材自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他也写过一部小说《拥有华丽白色轿车的漫长坎坷岁月》。

喜欢《历史年鉴之1916》吗?喜欢邱志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