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的记忆 > 第44章

第44章

小说: 历史的记忆      作者:张嘉友

第一,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经济文化水平如何发达,腐败与反腐败都是政府内会存在的问题,所以监察权有着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它是权力制衡权力的制度体现,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腐败乃是危害政府合法性的最大敌人,是制造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因此需要让监察权相对独立于其他部门,实行政府内部分权,突出其特殊性,不受过多的干涉和牵绊。监察与司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将腐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第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监察权有效实施的组成部分。社会力量与监察部门的割裂,给腐败和不作为官员造成可乘之机。大众媒体的悄无声息,社会团体和民众的漠不关心,都会极大减小监督权的能量。仅仅依靠监察人员的努力是远远无法完成对官僚系统的监察的。只有通过人民和大众传媒的密切配合,作为监察部门的外部支持力量,形成全社会反腐的土壤和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监察权所能达到的地理范围和能力范围。一个政府部门的信任度跟它的绩效有着正关系,而政治信任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可能一件小事就会使整个信任丧失。监察部门尤其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无论是谁,只要他敢于乱用人们赋予的手中权力,就应该遵从法律法规将之绳之以法。这样监察权的公正和公平性将让权力在阳光下操作,人民更加信任监察部门。循此往复,整个监察系统良好地运行在社会力量的紧密配合下,权力的傲慢得以削弱。

第三,有效遏制国家权势集团对财富和权力的路径依赖。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最初的制度总是有着缺陷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就需要不断修改制度,制度完善是制度设计的有效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掺杂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人为阻挠,因为制度可以塑造人们的活动,设计轨道让人们行动,对监察院的制度设计正是维护当时权势集团利益系动化和制度化的举措。

在党政体制下,权力的集中导致各种利益集团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聚集在党周围形成对资源垄断权的渴望。在这种竞争下,国家自主性丧失,诞生了一个寄生在国民党身上的权势集团,即包括全国大小军阀和四大家族在内的利益结合体。通过政府的权力抽取社会财富,控制金融和土地等资源,排斥各种方式的竞争,无疑这是获取最大利益的不二方式。然而这种榨取是基于社会竞争和恢复能力不断衰弱的基础上的,效率低下,失去市场竞争力,无法进行资本的再生产,于是就产生了对财富和权力的路径依赖。私人资本和国家权力的联系,造成财富迅速集中化,社会经济基础不断缩小。如此毁灭性的恶性循环,权势集团对权力的渴望愈加强烈,监察院不可避免成为绊脚石。在维护五院制的幌子下,故意制造出巨大的制度漏洞,监察院弊端早已被当时许多法政学者洞若观火,但是许多声音都消失在权势集团的压制下。

遏制权势集团对财富和权力的路径依赖,让监督部门能够不被权势集团所主导的制度变迁所束缚,不仅仅是为了肃清官场腐败风气,赢得人民信任,更是要让所提到的一切措施和内外条件能够实现,让监督权真正站在人民的一边,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西南科技大学土建学院,游诗广,唐登华

【摘要】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民族解放与伟大复兴,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其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思想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孙中山;近代中国人;思想;影响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先驱、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民族解放与伟大复兴,鞠躬尽瘁、百折不挠。他所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等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研究孙中山对近代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一)民族革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主要内容

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依仗船坚炮利开启了扩大侵略中国的时代。它们无耻地霸占吞食中国领土,加强控制中国的政治,多方拓展其经济势力,以及别有用心地进行文化渗透。它们不仅在华享有种种“贵人”特权,而且还从中国掠夺它们需要的任何资源以及用至善至美的理由直接或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清政府为一己之私,不顾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甘当“洋人的朝廷”。为了巩固皇权,缓和不满情绪,清政府进行了少许变革,但少许变革根本无法满足时代与人民的要求。加之难以调和的满汉矛盾、清政府内部的贪污腐败,致使广大中国人民对清政府专制统治深为不满,以致反抗清政府统治的局部起义连绵不断。

近代中国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主义腐朽统治。1885年,中法战争清政府胜而求和所表现出的软弱与妥协,让孙中山感到掌权者的胆怯与无能,实有改革之必要。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促进中国富强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宝贵意见,然而清政府对其主张不予采纳,同时在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的路途中孙中山目睹了清政府更为全面的腐败,真切感受到“国家只是在形式上存在,实际上等于没有国家”,这使其以和平之手段达到改良中国之想法彻底破产。孙中山开始转变为接受近代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和社会下层阶级中的“民族思想”,进而转向武装革命。1894年11月孙中山与其革命志士组织成立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扫除恶劣政治以挽救危局。1896年孙中山流亡海外并竭力从欧美吸取解放思想,吸收法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自由”与林肯的“民有”等西方民族思想并使其成为他的民族革命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革命就是指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民族革命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就是“反满”,目的在于改变满洲人与汉人由于种性不同而产生的民族歧视,改变清政府为了自身专制统治而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驱除鞑虏”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恢复中华”核心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自决。由于清政府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鹰犬,所以“欲避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矛头首要指向满清政府。

(二)孙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民族革命思想对近代中国人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第一,传统君臣关系被淡化以及对政府有了新的理解。生活的贫困以及革命人士的影响使人民对当时统治者之态度发生变化,传统君臣关系得到淡化,人民的思维逐渐由“臣民”向“国民”转变。认识到真正的贤良政府能够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保障人民财产与生命安全,保证人民生活富裕,而现实的政府没有能力为国家以及人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更无法保障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第二,民族危机意识的增强。导致中国贫弱受人欺凌之根本在于别国能与时俱进,保持快速发展,而自己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安于现状。人民从以前昏昏然的状态中苏醒过来,认清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如果继续安于现状,国将不国。第三,民族革命意识的提高。在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提高了民族革命意识,表现出要建立一个独立、民主与富强的中国的强烈愿望。认识到要完成这样的愿望,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只能依靠武装革命。这样民族革命思想在国人当中得到广泛传播。人们民族革命思想的形成自然而然地导致“人民的起义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第四,爱国思潮的形成。封建统治下的人们,宗教观念甚为突出,国家观念比较淡薄。孙中山说道:“今世界文明进化,尚在竞争时代,而非大同时代。处此竞争剧烈之时,人人须以爱国保种为前提。”在孙中山爱国思想积极影响下,民族意识被唤起,人民的爱国激情得到提高,爱国思想、国族意识得以树立,炽热的爱国情怀得以产生,追求民族解放之思潮得以形成。第五,人民在反帝问题上思想依旧模糊。民族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而对当时清王朝具有战斗意义的民族主义在反帝问题上并没有鲜明的纲领,使得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模糊不清,在强烈的“驱除鞑虏”的口号下反帝意识反而被淡化,其民族意识被限制在狭隘的国内民族问题上。第六,大汉族主义观念增强。把中国的历史进步全归结为汉族的贡献,忽视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这种狭隘的历史见解增强了民众的汉族与种族意识,以致引起民族不平等思想以及民族矛盾恶性发展。

二、孙中山政治革命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一)政治革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主要内容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对此孙中山说:“吾国土地如此之大,人民如此之多,物产如此之富,何于如此之贫!推原其由,实因前清专制政体……”在清政府腐朽官僚体制下,人民被奴役没有权利,中国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来代替清朝之专制政体。

早期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对孙中山产生深刻影响,使他在政治活动的初期形成了重视政治变革和效仿西方的观念。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中国方案的失败以及沿途所见腐败,让孙中山认识到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于是孙中山从近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汲取政治革命的战斗精神,并逾越改良派提倡的君主立宪范围,以“强迫”手段代替了自上而下的“渐变”方针。1894年11月孙中山与其革命志士组织成立兴中会,立誓创立合众政府,扫除恶劣政治之根本。1896年孙中山流亡海外,并竭力从欧美吸取解放思想,吸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平等”、林肯的“民治”以及欧美的“代议政治”、“共和制度”等西方民主思想并使其成为政治革命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革命就是指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中心内容是“创立民国”。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之统治,创立民主共和之政体,改革当时之政治体制。具体而言,一是实行官制改革,一举扫除贪污行贿任用私人之弊端;二是实行政制改革,创立民主共和之政体。政治革命思想还包括实现“民权”。民权分为直接民权和间接民权。前者即人民对政府官员的选举权、罢免权,对法律的创制权、复决权。这四权由人民直接参与行使;间接民权即五权宪法,由人民选举的官员来行使,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创立民国是实现民权的前提条件,实现民权是创立民国的根本目的。

(二)孙中山政治革命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政治革命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起巨大启蒙作用。第一,旧价值观之否定新价值观之形成。在此之前中国人始终安于传统知识,习俗与礼仪,奴性,盲目性思维比较突出,在自身权利方面没有自觉形成一股要求民主的浪潮的社会风气。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人们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在学言学,在商言商,做工只顾作坊,务农只顾耕田,开始关心和重视国事、天下事,开始接受西方的“平等”、“民治”等思想,新价值观念逐步形成。第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新政权之诞生,集各民主观念意向于一体,促进了中国社会摆脱封建思想意识,缩短了迈向近代化的进程。随着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国家组织形式在人们心中开始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变,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第三,平等意识的增强。封建压迫下等级森严,封建暴政没有也不可能给予人们平等权利,使得人民群众平等意识长期被压制。孙中山的平等观无疑激发了民众争取政治上地位平等之激情,致使人民在政治上的平等观念有所发展,要求拥有政治平等权利的呼声日渐增强。人民群众中还出现享受教育平等权的思想,享受平等教育是发挥聪明才智,意识到教育平等对其重要性。第四,人民对国家责任意识增强。中国人民对恶劣政治早已不满,在看到民主纯洁政治光明未来时,开始觉醒并为之奋斗。走向政治革命道路,主动参与政权建设,管理自己的国家。他们从以前对国家的命运毫不关心的状态转变过来,开始对国家负起责任来。第五,出现了“女国民”思潮。国民思潮中,出现了争女权,争男女平等的思想浪潮,中国女性开始向封建礼教之“三纲五常”发起挑战,走向社会接受教育、参政从军,中国女性在思想上开始觉醒。

三、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一)社会革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主要内容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产生了各种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帝国主义在把中国变成其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中,严重压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致使中国社会经济危机加剧;在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下,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极其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极其落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最为严重的是二者狼狈为奸,共同压迫与剥削广大中国人民,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走向衰落。

早期孙中山吸收了太平天国颁布的土地革命纲领中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继承了近代中国洋务派、维新派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思想,接受了改良派把中国的富强和资本主义化联系起来的观念。上书李鸿章失败等因素使他摒弃了改良派坚持的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之反动主张。1896年孙中山逃亡海外,在英时期其悉心研究欧美社会,借鉴西方的社会经济思想,形成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思想,并吸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博爱”、林肯的“民享”思想并使其成为社会革命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喜欢《历史的记忆》吗?喜欢张嘉友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