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老子 > 第45章

第45章

小说: 老子      作者:老聃

【原文】

名[1 ]与身孰亲[2 ]?身与货[3 ]孰多[4 ]?得与亡孰病[5 ]?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6 ]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1]名:名誉,名声。

[2]亲:关系亲近,这里指值得珍惜、爱护。

[3]货:供人们享用的财物。

[4]多:重要,值得重视。

[5]病:危害,有害。

[6]厚亡:厚,形容多。厚亡,指损失惨重。

【译文】

虚名和生命哪个更需要珍惜?身体和荣华富贵哪个更重要?财务的损失和丢掉生命哪个危害更大?

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一定会耗费很多的心神,家藏万贯,一定会引起别人的不平之心和贪念,一定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所以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可使自己不致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可以使自己远离危险,能够健康长寿。

【阐述】

滚滚红尘,茫茫人生路。奔走在路上的人,亟亟于名和利,因为名和利是适当其时该享有享用的好东西,想起来都会让人感到爽快。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神快感吧。然而,这一切与生命比起来,又显得那么“轻”。

理虽如此,不顾惜自家生命去索取博得名利的人又有那么多,无怪乎老子感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富贵之家,就连坟墓也会因为陪葬丰厚而被人挖掘。家藏万贯,就算不被抢劫,也会因为担心被劫掠而忧心忡忡,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而那些囤积财富的人,早晚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金玉满堂,往往招来强盗的觊觎。财物被洗劫一空的还是轻的,甚者会因为财富死于非命。

西晋功臣的后代石崇,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但为人贪婪无度。他在荆州为官时,因搜刮江中客商成为巨富,他的家中珍宝如山,就连侍女都穿着绫罗绸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曾与他斗富。晋武帝赐给王恺一枝世间少有的珊瑚树,王恺向石崇炫耀,没想到被石崇毫不在乎地给敲碎了,并且又拿出六七枝珊瑚树来,每一枝都比王恺的高大、漂亮,弄得王恺无地自容。石崇生活奢侈,自家的厕所旁都侍候着十来个打扮艳丽的侍女,上完厕所还要换一套新衣服。后来他得罪了赵王伦,身陷囹圄,他还以为顶多就是被流放,等上了断头台才大梦初醒:“他们是要谋取我的家财啊。”押送他的人说:“早知道财多害命,如果早早都散去,何至于此。”可这时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老子早就洞悉了“多藏必厚亡”的道理,所以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领悟“大道”,淡泊宁静,就会追逐世俗的功名利禄,为了追名逐利就要压抑自己的真心,扭曲自然的本性,被这些东西牵绊,就会丧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深有感慨地说:“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并且他告诫自己也警醒别人说:“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百年归丘陇,用此空名道”。为了如浮烟的虚名,就要放弃自尊对别人阿谀奉承,这样活着太累;为了虚名,抛弃自我,指跟从别人的脚步,实在是不值得。就算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因为知足表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意味着放弃,在奢侈享乐的洪流中,有的人为了获得满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怎么舍得主动放弃。正因为这样,那些知进退,懂得舍得的人才难能可贵,并且像老子所言“可以长久”。

西汉的张良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足智多谋,一路辅佐沛公刘邦败秦军、攻咸阳,最终灭项羽而统天下。张良以忠诚和谋略取得刘邦的信任,长伴其左右。然而,伴君如伴虎,张良是如何在凶险的政治风浪中,保全自己的呢?一个字:弃。

当初,刘邦被封为汉王,分封到巴蜀地区。当时的巴蜀之地,地处偏远,环境恶劣。项羽之所以要把刘邦分封到这样一个地方,就是为了削弱这个敌手的势力。对刘邦而言,去到巴蜀,相当于被放逐,虽然不甘心、不得志,但所幸还可以保全性命,以求日后东山再起。到了巴蜀之后,刘邦首先封赏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赐黄金百镒,珠宝两斗。这种厚重的赏赐,并没使张良忘乎所以。张良深知作为一名谋士自己的任务是“谋事”,不忘自己的职责所在,毅然将自己的利益抛在一边,把这些厚礼统统都转交给了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为什么张良却要赠他厚礼? 原来张良希望项伯能在项王面前替刘邦说情,让刘邦尽快离开巴蜀之地。张良舍弃金钱,替汉王谋事,汉王知道后,怎能不更加信任他?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张良获得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刘邦让张良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如果其他的人,助君主统一了天下,得到这样的封赏肯定觉得理所当然,而欣然接受。但张良却拒绝了,他说:“我最初与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将臣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纳我的计策,侥幸而能常常奏效,陛下若能将留县封于我,我已满足了,不敢承受三万户的厚封。”于是张良舍弃了万户侯,只选择了个留侯。在其位而谋其职,做好分内事,本是理所应当。一旦得到嘉奖,无妨认为那是意外之喜,获取的时候又能够知足,才是真正的良臣将相。

后来,留侯张良跟随高祖进攻代地。在马邑城下,他又献出奇妙之策,还建议立萧何为相国……

西汉天下初步稳定,张良不断为刘邦立下功劳,本该在这时候享受荣华富贵,风风光光了吧。可是张良却做出了惊人之举,宣布退隐。

他是这样向高祖刘邦表露心迹的:“臣家世代为韩相,韩国被秦国灭掉后,臣不惜千金寻求刺客,想为韩国报仇。那时天下人都被臣的举动震动。现在,臣靠兵法辅助帝王,受封万户,位列侯爵,这是平民百姓享受不到的最高荣耀,我已经很满足了。我现在愿意放弃人间的杂事俗务,过云游四方的生活。”张良功成身退,使自身得以保全。退时没有万贯家产,只留下了受人敬仰的功绩和声名。

所谓“舍得”,有舍弃才能有所获得,只是你要选择什么才是心中最重要的。在张良几次获取赏赐却又总将它们放弃的同时,他其实是在选择:舍弃“金百镒,珠两斗”,得到了忠于职守;舍弃三万户的封邑,得到了谦虚和别人的信任;舍弃功名利禄,得到了世人永远的敬仰和自己的久安。天生富贵的张良不惜千金寻求刺客为国家复仇,金银财宝、爵位俸禄在他心中的分量很轻,可以潇洒地弃置在一旁。如此虚静澄澈的心境,是针砭得失之感的最佳选择。

在资源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是相应地放弃其他物品的价值成本。其实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力等各种资源。这就要求每个人理性地判断选择哪种资源更有价值,让决策的机会成本更小。

喜欢《老子》吗?喜欢老聃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