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可怕的巧合 > 第35章 古往今来:细节历史更精彩 (1)

第35章 古往今来:细节历史更精彩 (1)

小说: 可怕的巧合      作者:北巫

……

两位总统同时逝世

昆西,是一个听着耳熟的词。它是美国一个小镇的名字,小镇在昆西海湾的南岸,因海湾而得名,距离波士顿只有7英里。

昆西是一座美丽的小城。除了亚当斯父子,因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任大陆会议主席,而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美国“真正的第一总统”的约翰·汉考克,也诞生在这里。所以,昆西也被人们称做“总统城”。

美国革命发起于北方的马萨诸塞,亚当斯是革命初期最主要的领导人。当时在北美,不同的殖民地,就像不同的国家一样,在心理上彼此也有很大阻隔。亚当斯看到,没有南方弗吉尼亚的全力参与,美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1775年6月,第二届大陆议会期间,正是在约翰·亚当斯的提议和促成下,来自弗吉尼亚的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队总司令。一年以后,又是约翰·亚当斯的极力举荐,来自弗吉尼亚安静寡言的托马斯·杰斐逊,得以参加以亚当斯为首的五人起草小组,并且执笔起草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独立宣言》。

独立战争胜利后,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是他的副总统。在只有四个人组成的内阁里,托马斯·杰斐逊被任命为国务卿。他们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联邦制的共和体制的大国,而他们这几个人,是创建这一丰功伟绩的患难战友。

建国以后,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斐逊在治国理念和方略上的分歧开始浮出水面。

1796年,乔治·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坚辞连任总统,回归故里。糟糕的是,按照当时的选举规则,正副总统是由总统候选人中得票最多的两个分别担任。1796年大选,亚当斯当选为总统,而和他政见不合的杰斐逊成了他的副总统。治国理念的不同,引出方略的背离,尤其是政治活动中的个人作为,损害了他们之间长久的私人友谊。这一对总统和副总统在内政外交的几乎所有重大事务上都针锋相对。

1800年,由于《反颠覆法》侵犯民众新闻言论自由而引起普遍不满,亚当斯在大选中败北,他的政敌杰斐逊上台。1801年3月4日,杰斐逊宣誓就任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他或许有所触动,向亚当斯一方发出了和解的信息,他说:“我们都是联邦党人,我们也都是共和党人。”可是,亚当斯听不到杰斐逊的呼吁。这个时候,亚当斯的马车正孤独地颠簸在回北方昆西小镇的路上。他的心已经碎了。

约翰·亚当斯回到昆西的时候,沮丧而愤懑。可是,两人仍然怀着老友之间复杂的感情,私人关系并没有真正破裂。直到差不多四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缘,双方内心的不满被挑开,两个多年的好友终于断绝来往。

1808年大选,杰斐逊卸任。回归弗吉尼亚故里以后,他仍然是忙碌的。他是一个多方面的天才。与此同时,亚当斯却痛苦不堪。在这些年里,除了家人,给予亚当斯最大安慰的,是他的另一位老朋友,美国《独立宣言》的另一位签署者,本杰明·拉什。拉什是一个医生和医学教授。作为一个开国者,他自然是亚当斯和杰斐逊两人共同的朋友。他在亚当斯最痛苦的日子里,连续不断地和他通信。对于亚当斯,拉什是一个最合适的疗伤者,他们讨论历史和对于历史的评判,以及对时事和政局的看法。

1809年,拉什在给亚当斯的信中,描绘了自己有生以来最奇妙的一个梦。他梦到亚当斯写了一封短信给杰斐逊,祝贺他终于能够从公职上退休。然后杰斐逊回了一封充满善意的信。他梦到在此后的几年里,亚当斯和杰斐逊相互通信,对他们犯过的错误有所认识,分享美国革命的成果,并且挽回了他们众所周知的友谊。他甚至梦到了他们的死亡:他们俩满载人们的赞誉,双双同时沉入坟墓。

两年之后,1811年,亚当斯向来访的一个朋友,表达了自己对杰斐逊的友情,他表示,自己与杰斐逊之间在治国理念和方略上的分歧,从来没有扼杀他对杰斐逊的感情。过去如此,现在还是如此。杰斐逊闻讯之后,立即向拉什写信,表达了他对亚当斯以往政治判断力的敬佩。几天后的1812年元旦,亚当斯走了关键的一步。他给杰斐逊寄出了一封信,说是要给杰斐逊寄两块“家织的土布”作为礼物。杰斐逊收到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最近出版的两卷著作。

在此后的14年里,北方马萨诸塞州的海边小镇昆西,和南方弗吉尼亚的杰斐逊庄园之间,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通信。整整14个春秋,美国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和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各自的家里,用笔,用信纸,回顾了他们那一代革命者破天荒的经历和功绩。他们所达到的人生辉煌,几乎无人可以企及。

在筹备庆祝国庆50周年的时候,弗吉尼亚和马萨诸塞的人们分别向杰斐逊和亚当斯发出邀请,可是两位老人的健康都不允许他们出席任何公众场合。杰斐逊用几天的时间,为报纸写下了他对建国50年的总结。

7月3日傍晚,托马斯·杰斐逊突然昏迷。他的最后一句话是问身边的医生和家人:“今天是四号吗?”他在昏迷中顽强地坚持,似乎是在等待一个命定的时刻。第二天午后不久,这位卸任总统终于停止了呼吸。50年前的这一刻,美国的一代开国者正开始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上签字。几乎就在杰斐逊死去的同一时刻,远在北方昆西小镇的约翰·亚当斯坐在椅子上突然中风,失去知觉。下午,约翰·亚当斯去世。50年前的这一刻,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了!

《独立宣言》的两位催生者,在《独立宣言》50周年的同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前后相隔不到5小时。多年前他们的好友拉什的梦,竟然成了现实。

林肯与肯尼迪的巧合

亚伯拉罕·林肯和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两位总统被刺事件常被相提并论,因为他们两人之间有一系列惊人的巧合之处。

亚伯拉罕·林肯首次当选为国会议员是1846年,约翰·肯尼迪正好是在100年后步其后尘。林肯是在1860年11月6日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的。肯尼迪则是在1960年1月8日当选为国家第35任总统。

他们死后,继任他们的都是南方人,都姓约翰逊。安特鲁·约翰逊生于1808年,而林肯·约翰逊生于1908年。

刺杀林肯的那个人--约翰·威尔克斯·布思,生于1838年。而杀害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则出生于1938年之后。两人都是南方人,他们俩自己也都是尚未审判就被枪杀。

布思在剧院犯下罪行,逃入一座谷仓。奥斯瓦尔德是在一座仓库的窗口对准肯尼迪扣动扳机的,然后逃进一家剧院。

而且,他们两人对自己的死亡都有着奇特的预感。

在被刺的那一天,林肯对他的卫兵威廉·H.克鲁克说:“我相信有人要谋杀我……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动手……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是无法阻止的。我没有任何办法。”

而肯尼迪毫不怀疑地对他的妻子杰姬(杰奎琳)以及他的私人顾问肯·奥唐纳尔说:“如果谁想从窗口用步枪对我射击,谁也无法防止,因此又何必多操心呢?”他讲这话是在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是在讲了这话几小时之后被枪击中。

林肯和肯尼迪两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民权运动者。两人都是在星期五被枪杀的,并都是被击中头后部。两人的妻子都在场。

林肯是在福特大戏院遇刺的,肯尼迪则是在汽车上被杀的,汽车是福特汽车公司出品的林肯牌。

另外,最后一个不幸的巧合是肯尼迪有一个名叫伊夫林·林肯的秘书,据报道,他曾劝告肯尼迪不要去达拉斯。

这些巧合的不可思议之处让人怀疑这些事情的真实性,可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这些事情也都是千真万确的。

美国白宫和英国首相发言人辞职巧合

2003年5月1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官方发言人戈德里克·史密斯表示,他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辞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

史密斯认为,发言人是一份非常好但要求很高的工作,但他觉得自己不能永远从事这个职业。史密斯说:“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感到现在是做些其他事情的时候了。”

史密斯表示,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没有任何深层原因,他也不知道今后是否会继续从事行政事务或者转行。

同日,美国白宫主要发言人阿里·弗莱舍也宣布,他将于今年7月辞去白宫新闻秘书职务,进入私营部门工作。据报道。五角大楼的发言人维多利亚·克拉克和白宫副新闻秘书斯科特·麦克莱伦可能是接替他的人选。弗莱舍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离开白宫的时候已经到了,他希望在布什连任总统竞选攻势全面展开前辞去白宫发言人这一艰难的职务。弗莱舍还表示他辞职后将在私营行业谋职。

经过“9·11”恐怖袭击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弗莱舍俨然成为布什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报道称,现年42岁的弗莱舍已在政府中工作了21年。他有时与白宫的新闻班子发生矛盾,而且与布什手下一些高级助手关系紧张。但是弗莱舍说辞职决定是他自己作出的,他已将此决定告知布什总统。

史密斯说,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巧合,但出现这样的巧合却令人觉得非常“怪异”。

苏联传奇军官波麦兰采夫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街道、胡同名称中真是史话连篇、趣谈纵横。最动人的莫过于波麦兰采夫胡同了。来往于这条胡同的行人中竟然还包括“革命烈士”波麦兰采夫本人!更有趣的是,“革命烈士”甚至还碰上过路人向他打听:“请问,波麦兰采夫胡同怎么走?”

这条胡同一点儿也不偏僻,它位于市中心,而且是在极著名的阿尔巴特大街上。有关它的史话可以追溯到那如火如荼的1917年。

波麦兰采夫是莫斯科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沙皇的193后备团服役。1917年10月26日彼得格勒起义的炮声传到莫斯科后,全团立即倒戈,选出以波麦兰采夫为主席的军事革命委员会。

从此,这位“叛逆”的年轻军官踏上了革命之途。波麦兰采夫满腔热情地来到红色近卫军司令部请战,随后便带领人马奔赴战斗最激烈的市区。由于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队伍节节挺进。最后,在向特罗伊茨胡同附近的临时政府司令部发起冲锋时,波麦兰采夫不幸被子弹击中,负了重伤。他被送进医院,几小时后,噩耗传到阵地。

1922年十月革命五周年之际,应原波麦兰采夫连队战士们的请求,莫斯科市苏维埃作出决定,将特罗伊茨胡同易名为波麦兰采夫胡同。决议上写道:“为纪念在此阵地上牺牲的193陆军后备团连长波麦兰采夫准尉……”

而实际上,波麦兰采夫入院治疗数月后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他庆幸的是看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遗憾的是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他痊愈后即告别戎马生涯,踏入大学校门。说也巧,当他大学毕业、由外地调回莫斯科大学任教时,正巧也是1922年。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巧合。

不过,波麦兰采夫很久以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胡同。第一个告诉他的人是他的女儿。女儿常去“科学家之家”听音乐会,波麦兰采夫胡同是必经之路,不知怎的,她获悉了胡同与父亲的关系。当女儿兴奋地告诉他这一惊人的发现时,波麦兰采夫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193团中每一个士兵都配享有这一荣誉。”他决定还是保持缄默。

若干年后,这个秘密终于公之于众,而且作为莫斯科市的一大奇闻及革命传统教材写进刊物甚至教科书中。

发现波麦兰采夫仍在人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当年的老战友。他们为了收集莫斯科十月革命战斗史料在档案馆翻寻查找,忽然看到波麦兰采夫的卷宗,这下子把他本人也一并“挖掘”出来了。此时的波麦兰采夫已是莫斯科大学分子物理学教研室的教授。

乌克兰神秘重现的影子列车

1995年10月29日夜晚,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市老扳道工乌斯季敏科正在帕拉格拉瓦火车道口值班。忽然,他看到通往加斯特山采石场的铁路支线上,驶来一列古怪的火车。他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

喜欢《可怕的巧合》吗?喜欢北巫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