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精彩吴仁宝 > 第26章 农民教育家(1)

第26章 农民教育家(1)

小说: 精彩吴仁宝      作者:彭征,冯至

农民,在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无非是一副“面朝黄土背朝天,豆大的汗珠摔两瓣”的辛苦劳作形象,而在华西,吴仁宝这个老农却改变了这种传统典型的农民形象,过去华西人只懂镰刀、锄头,只知稻和麦。如今可以开汽车,用电脑,他们会上网,他们会彬彬有礼地倒着红酒来品尝。

富了“口袋”,富“脑袋”。华西人说得好:“学在手头,不吃苦头。”在吴仁宝的倡导下,村民们正积极向知识型转变。这几年,华西投入大量资金举办各种层次学历班和职业培训班等,先后培养各类人才1000多名。同时,还把一些优秀青年村民送到美国、日本等国学习深造。他们,是农民的传统形象的一种颠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不仅仅是经济,更多的是文化。吴仁宝面对着华西经济飞速发展现状,同时也使得他对华西村民精神定位的提高发了愁,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品味和习惯与华西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呢?这时吴仁宝便把脑子动到了重新定义“农民”这个词上面来了。

一、潜移默化,明德为重

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最终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有多深。吴仁宝深刻地体验到这一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他们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在吴仁宝的教育下,华西人的素质有多高?村民瞿忠明说出了几个发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也许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1.“我是吴仁宝领导的华西人”

1982年春节前的几天,跑供销的瞿忠明路过安徽省宿县市。该过年了,他想买点花生米等本地没有的农副产品,回去过年。在农贸市场上,他看到一个憨厚的老农民,在卖花生米,脚上穿着“毛窝子”(一种鞋底为木质,鞋帮用芦苇缨编制而成的鞋),连袜子也没有,他刚要过去搭讪,却从另一边走来一个60多岁、穿着挺讲究的人和老农讲起价来:

“你这花生米多少钱一斤?”

“9角。”

“7角吧!”

“没有这么低的价,不卖。”

讲来讲去,以8角钱一斤成交。

“你等一下,我去拿条口袋来。”

瞿忠明无意中,看到那人到附近的一个服装门市部借来了一条口袋,自己也没在意,就径直朝前走去。可他转了大约二十分钟,往回走时,却看到一群人正围着刚才卖花生米的老头,老头向一位市场管理人员和围观的人群哭诉着说:

“我卖了30斤花生米,8角1斤,买主拿来30元钱叫我找,我找不开。他说,我去换开再给你,我没在意,他把花生米拎走了。钱一分没给,我一等二等,没见那人送钱来,才背着剩下的花生米到处找,不论怎么找,也没找到,家里还等着我卖了花生米,操持点年货回去过年啊!”

“你太粗心,不给钱怎么能叫人家把货拿去,这么多人你叫我到哪去找,这是个无头案,我破不了。”市场管理人员训斥着,竟不予理睬。

老汉的哭声更高了。

“你别哭,我帮你找。”瞿忠明站出来说,周围的人都以惊异的目光望着他。

瞿忠明带着老汉找到了服装门市部老板。“刚才有人在你这里借了条口袋,那人住在哪里?”瞿忠明问。

“没人来我这里借口袋。”老板矢口否认。

瞿思明暗暗记下了门市部门牌号码,带着老汉找到了派出所。所长叫瞿忠明去叫门市部老板,老板不来。所长打电话,说再不来,就叫他停止营业。老板来了,说什么也不承认有人曾在他那里借过口袋。

太阳偏西了,瞿忠明又买来了面包等食品、给老汉充饥。瞿忠明气愤地对老板说:“你如不认识那个人,不会借口袋给他,他也不会找你借。我路不赶,家也不回了,什么时候把老汉的钱找回来,我什么时候离开。”僵持到下午5点,老板见在铁证人面前,赖不过去,才讲出借口袋买花生米的人。

买花生米的人死活不认账,瞿忠明和老汉一眼就认出了他。派出所的人在他的住地找到那30斤花生米,他才败下阵来,乖乖地把钱付给了老汉。

派出所和老汉一再询问瞿忠明的姓名,他先是三缄其口,说:“我是华西人!不仅是我,凡华西人遇到这种事都会这样做的。”

为给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农讨回公道,瞿忠明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夜里9时,才挤上了南下的火车。和老汉分手时,老汉说什么也要把剩下的几斤花生米送给他,叫他也带给吴仁宝书记尝尝。瞿忠明婉言谢绝。

2.猛吼一声,义救弱女

转眼又到了1983年底,四处推销塑料编织袋的瞿忠明,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站刚刚下了火车,沿火车道急走着。忽然身后传来似鞭炮般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喘气声,他刚一扭头,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下,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正朝他飞奔而来,四个手持半截木棍的凶汉在她后边紧紧地追赶着。

姑娘紧紧抓住瞿忠明的手:

“大哥,救救我!”

瞿忠明一看就明白了是怎么国事,他大吼一声:

“抓坏人啊!抓坏人啊!”

四个图谋不轨的家伙,被他这突如其来的震天一吼,威慑住了。

瞿忠明一看,寡不敌众,不是那四个家伙的对手,便拉着姑娘,朝前边亮着灯的路警值班室跑去。

瞿忠明边跑边喊,四个手持凶器的歹徒毕竟做贼心虚,追追停停。直追到离民警值班室约300米的地方,才掉头鼠窜。

待姑娘和瞿忠明跑到值班室,姑娘已脸色亮黄,一头栽倒在地上,顿时昏了过去。

等姑娘苏醒过来,瞿忠明和路警问清了姑娘的住址,想方设法通知到了她的家人。姑娘的父亲、哥哥等亲人来接姑娘时,一定要叫恩人讲出自己的姓名。瞿忠明被逼得无法,才说了一句:

“我是华西的供销员,是吴仁宝教育我们这样做的。”

民警被瞿忠明见义勇为、扶弱救危的精神所感动,也怕歹徒报复,说什么也不让瞿忠明走,把他留宿了一夜。

3.夜半敲门,切磋理论

1992年10月的某日,已是夜里11点多钟了,瞿忠明家又敲起了“乒、乒、乒”缓慢、响亮且有节奏感的敲门声。瞿忠明拉灯起床,问了一声,“谁呀?”

“我,老瞿,对不起啊,我是刚才从你家走的上海浦东区委党校的教师。”

“欢迎,欢迎!”瞿忠明边开门边想,这位老师这么晚还来,是不是什么东西丢在我家了。

原来,傍晚时,这位老师在农民别墅群中徘徊散步,看样子是想到农民家中看看。瞿忠明主动和他打招呼,把他请到了自己家中,两人很是有缘,谈啊谈啊,竟有说不完的话。“老瞿,你刚才结合华西实际,结合全国农村改革,谈的邓小平的特色经济理论,很有深度。对我们的教学科研很有帮助,既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又有一些理论上的启示,我回去和我同来的校长和十几位老师一谈,他们兴奋不已,感慨地说,华西的富裕程度我们是看到了,也摸着了,可未想到华西的农民兄弟还有这么高的理论水平,我们议论来议论去,怎么也睡不着觉,这不,和我同来的校长和这十几位教师,非要见见你不可,这么晚了,再来敲你的门,我感到很难为情,可我们明天一早就要回上海去了。”

“没什么,没什么,这是华西人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瞿忠明边说,边给每人送上了一杯茶。

“你说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一位教师提问说。

“我看可用八个宇概括,‘共同富裕,实事求是’。老书记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帮助周围村致富,就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目标,实事求是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思想路线,也是具体的方法和途径。老书记吴仁宝在村民大会上经常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做到了实事求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你说当代中国农民在想什么?”

“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现在的经济政策好,农民从心眼里拥护;这是没话说的。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有些地方就是一手硬,一手软,出现了赌博、迷信、偷抢、黄色的东西,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令农民心里不安。我也到过全国不少地方,一些地方的农民说,现在的经济政策能加上50年代和60年前期的社会风气就好啦,实际上还是一个两个文明一齐抓的问题”。

“你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得好,讲得好。”

“这可不是我讲得好,是老书记吴仁宝教育得好,有些话是老书记讲的,我不过是复述一遍。华西一年365天,能开400个会,听得遍数多了,也就记住了。”。

“怎么能开那么多会?”

“华西村民职工大会、民兵、青年、妇女大会、党委会、村委会、厂长例会经常开,一天开两个会是常有的事。但基本不占用工作、劳动时间。”

华西人的整体素质的确是高的,瞿忠明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在吴仁宝的影响下,不少华西人都能讲出一串。在华西,你无论与谁闲聊,他都能与你侃得头头是道,讲出一番有深度的道理。

二、华西的“六爱”

怎样才能搞好改革大潮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效益”?吴仁宝想到了2000多年前的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仁”。仁,就是亲,就是爱。就是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在人民内部、人与人之间,个人和集体、国家之间,左邻右舍之间,为什么不能多讲一点“爱”呢?在几千年以“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吴仁宝眼前终于跳动起一道耀眼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光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并把它概括为“六爱”教育。

1.“仁”生“六爱”

华西不是真空。

当改革大潮中的逆流在中华大地上流淌时,华西也有人沾脚湿鞋。

在80年代中期,吴仁宝发现,有些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什么党不党无所谓,有的不热爱共产党。还有的老党员说,过去,我听党的话是上当的,卖公粮我带头,教子务农我带头,弄到后来生活很艰苦。有些党员对党的感情没有原来深,对党的认识没有原来清,对党的信心没有原来足,对党的希望没有原来大。个别人很少出过家门、县门和省门,对外了解很少,但也无知地跟着讲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中国不如外国,大陆不如台湾。华西人富了,可富中也有烦恼,有些人私欲膨胀,吃着碗里,盯着锅里:“华西全国闻名,可分配水平在全市也并不是最高的,分配上可不能落在人家后面啊!”有人这样敲着边鼓:“一流水平的乡村,要有一流水平的分配!”有人捅破窗纸说亮话。

吴仁宝疾恶如仇,他把这些现象概括为一不爱党、二不爱国、三不爱集体。

怎样才能搞好改革大潮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效益”?把华西人都引导到爱党、爱国、爱集体上去?对自由化思潮必须坚决抵制,用什么样的方式抵制才能更有力?“文革”中光讲斗斗斗,伤了感情,散了人心,斗的苦水,三天三夜也倒不完。这位80年代中国执政党最基层的支部书记,又想到了2000多年前的那位圣人,想到了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仁”。仁,就是亲。就是爱。就是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在人民内部、人与人之间,个人和集体、国家之间,左邻右舍之间,为什么不能多讲一点“爱”呢?

在几千年以“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农民捧上一块泥巴闻一闻都是香的,为什么?出自对家乡的土、家乡的水深沉的爱、挚着的爱。如果这种爱受到伤害,受到剥夺,农民拼上老命也不会后退半步。吴仁宝从这里得到—个启示:如果把农民这种深沉的爱、挚着的爱,引导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上,引导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上,引导到爱党、爱国、爱集体上,该有多好!怎样才能把农民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熔铸”在一起?“爱”,就是这两者的冶炼炉。一旦实现了这种“熔铸”,休说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歪风吹不进,浊流流不进,就是用开山巨斧,最多也只会在“熔铸体”上留下个白痕痕。在“爱”的熔炉里,农民就会真正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国家的一分子和主人翁,就会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基于这种考虑,吴仁宝要把农民这种质朴的爱引向对党、对国家、对华西、对亲、对友、对自己的爱上去。

经过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吴仁宝眼前终于一亮,提出他独创性的“六爱”

爱党爱国爱华西

爱亲爱友爱自己

从1985年8月起,“六爱”的教育就在华西展开。

2.推己及人

在当时,全国回响的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旋律,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吴仁宝别出心裁讲“六爱”,爱党爱国无可非议,可“爱华西”是否狭隘,是否提倡本位主义?爱亲爱友爱自己,是否提倡自私?吴仁宝又要出啥风头?一时间,外界不理解的人议论纷纷。

可脚踏在华西大地上的吴仁宝无论外界怎样飞短流长,依然“我行我素”。

吴仁宝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搞空架子、花架子,照抄照搬,而是针对华西实际,匠心独运地进行“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12个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内容。又把华西、亲友、个人融了进去,与党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爱”和“亲”都有具体的对象,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把大道理化成了群众的口头语。

农民看能抓住,听能记牢,入心入脑,耳熟能详。“六爱”变成了华西的行动准则,个个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吴仁宝抓精神文明,也像抓物质文明建设那样,以创造性的思维,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收到了创造性的成效!

中共江阴市委充分肯定了吴仁宝“六爱”教育的创造。1989年下半年后,“六爱”教育成了江阴市城乡的一个共同的教育主题,普遍开花结果。

随着新闻媒介的宣传,吴仁宝创造的“六爱”教育已走出了江阴,走向四面八方。

辽宁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党委书记率领浩浩荡荡的参观学习团,千里迢迢专程来华西村考察,学习华西的“六爱”教育,请吴仁宝介绍经验,传经送宝。他们返回辽宁省后,立即召开了全公司500多人的职工大会,党委书记作了学习华西“六爱”教育的动员报告,足足讲了一个上午。把“六爱”中的“爱华西”改成了“爱五矿”,振奋了人心,使全公司的精神面貌迅即焕然一新。

三、教育从严

在华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中,也有不和谐的音符,也有不文明的事体,吴仁宝则善于抓住这些事体,及时解决,教育群众,引导华西的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我们看看几个镜头,看看吴仁宝是怎样把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1.“‘小弄弄’也不行”

80年代,中国有一句新民谣:“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这话虽多少有点夸张,但也的确反映了赌博已像流行性感冒,飞越千川万屺,成了一种“中国病”。

在这种瘟疫的侵蚀下,华西村也出现了个别人打扑克玩赌的现象。村民孙满全还经不住外村人的诱惑,在外地也搓起了麻将,参与了赌博。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