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精彩吴仁宝 > 第12章 真伯乐:吴仁宝的用人观(1)

第12章 真伯乐:吴仁宝的用人观(1)

小说: 精彩吴仁宝      作者:彭征,冯至

电影《天下无贼》中黎叔说过这么一句话:“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在华西的发展历程中,人才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出类拔萃者更是数不胜数。之所以在华西的发展道路上人才济济,吴仁宝功不可没。他和“伯乐”一样,在人才的选择和储备上也是独具匠心,别致一格。在吴仁宝眼中,人才没有学历的高低之分,没有性别上的过偏之见,更没有相貌上的俊丑之别。

华西村主要依靠的是自学成材的低学历农民,虽然后来也吸收外来的高学历人才,但主体仍然是通过“激励”和“自我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掘当地的农民的潜能,培养本地人才的成长。吴仁宝常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才,但要看才用在啥地方。养猪内行,是才;种田内行,是才;经营内行,是才。会养猪的人,不能叫他养马,否则,就不叫人尽其才。同一个人,你用其所长,他就事无不举,是人才;你用其短,他就笨手笨脚,变成蠢才。更重要的是,用人还要“不计过去,不怕将来,注重现在”。过去再有能力,而现在不适应工作,于事业无补;过去犯过错误,而现在表现好的对事业有益。因此,用人不计过去,同样,也不能担心人将来会犯错误而不敢使用。

吴仁宝始终认为“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他说,小才大用,是激励机制,信任和重用,可以激发人的热情,作出成绩;而大才小用,如果不是在完全情愿的条件下,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出工不出力”。华西始终做到一视同仁,内外一样,大胆用人。如今,全村已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人才队伍。

一、舍得投入,重在培养

身居乡村,身处最基层的吴仁宝,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密切注视着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逆流,打开窗户,“苍蝇蚊子”也会一起飞进来,本在意料之中。可我华夏民族,如果不能打死这些“苍蝇蚊子”,任其肆虐横飞,这个民族还有什么振兴的希望?改革不单是革贫穷的命,也要革不文明的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等于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前进,社会才能进步。

吴仁宝深知,要消灭“苍蝇蚊子”,就一个国家来说,关键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就华西来说,关键在于抓好人的建设,提高全体村民的素质。而教育是民族素质之母,谁忽视教育,谁就不仅失去未来,而且正在失去现在。健康的教育会促使社会全面进步,先进的教育会促使经济发达,全面的教育会促使文化繁荣。

吴仁宝抓住教育这个突破口,让华西人一边富“脑袋”’一边富“钱袋”,做到了物质、精神两富有。

吴仁宝认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能不能为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出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他看到教师工作辛苦,待遇偏低,在村干部会议提议并通过了为公立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费和奖金问题。

近年来,每位公立教师每年补助生活费和奖金共3500元。拨出专款,让教师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并与村民一样享受华西较高的福利待遇。

为鼓励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华西从70年代起,就实行了免费入学,学费由村里负担,考取高中前3名的,分别奖励300元、200元、100元。考取中专和大学的奖励1000元。从1987年起,又对没考取中专、大学的回乡知识青年分别给300元、200元的自学经费,鼓励他们在华西村自学成才。中学不毕业,村里不安排工作。

吴仁宝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又狠抓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已从过去的扫盲、文化补习转变为全员技术培训。办厂先办校,村里经常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既学文化理论,又学技术操作。企业的厂长、经理、车间主任全部经过学习或专业培训。吴仁宝还开办了工业大专班,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并选5名青年去上海大专院校深造,2名青年去日本留学,定向培养专门人才。在下大本钱育才的同时,吴仁宝还广开渠道聚才。只要是确有真才实学的有用之才,不受地域限制,不论资历深浅,一律量才录用,大胆使用。全村先后培养和引进了各类技术、管理人才300多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53名。

二、视乎德与能,任人不避亲

吴仁宝的特色思维带给华西村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种安乐的社会生活状态,所以吴仁宝的决策得到广大村民的拥护是自然的事情。就像吴仁宝说:“老百姓是真的信任我,我用吴家人是因为村民信任,我们家的人,处处都能过硬。”

1.吴协德:换届选举杀出来的“黑马”

自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在华西村确实“千里马”常有,“伯乐”更常有。只要有能力,总会出人头地。吴协德便是华西村赛马选才的第一个“受益者”。

吴仁宝的二儿子协德从1972年底就去部队当了兵,在济南军区立了功、入了党。1980年春天他退伍回乡时按政策规定可以被组织上优先安置在县外贸公司。没想到几天后吴仁宝就找协德谈了一次话:“协德,你能不能留在华西呢?县城固然不错,但你千万不能认为农村不好、华西村不好。”

协德当时有些犹豫,提出了个折衷方案,那就是他不去县城,到里华西村七八里地远的华士镇工厂去。他想的是,华西村如果以后发展得好了,自己就会到华西村;要是华西村发展得不好,自己也算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能。

吴仁宝却说了:“你这是想看一看华西有没有希望吧……我想,华西是大有希望的,到你认为能吸引你的时候,回来也不迟……”

这次父子谈心不久,协德放弃了那个折衷方案,干脆铁心回到了华西。

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吴协德办事总是雷厉风行,保持着军人的性格和作风。1983年9月,华西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在这次换届选举的候选人名单里压根就没有吴协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党员投票选举的结果公布后,吴协德的选票竟然与另一个人一样多。

这位候选人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群众口碑也不错,按照党支部最初的打算是想吸纳其进领导班子,并担任小组副组长。为了选举成功,华西村党支部甚至在选举会三天的会议上宣传他,突出他。

可是华西村的党员更愿意听取群众的建议,把吴协德硬生生地给推了出来。因为,当时规定华西村党支部委员人数不得超过9人,在票数相同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第二轮单独投票。投票出来,选举结果显示的是吴协德一马当先,以极大的领先优势当选为新一届的党支部委员。

“在华西村,当干部,进领导班子不容易,不是哪一个人能做得了主的,而是由党员、群众拿主意。你今天为老百姓出了力,有突出表现,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把你推进班子承认你。明天,你骄傲了,或者表现不到老百姓的要求,老百姓也能把你拉出班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华西村的赛马选才,农民大众是比赛的真正决策者。

现在的华西村,钢铁产业支持着其大部分利润来源。过去10年来,钢铁的收入一直占到华西总收入的60%以上。而目前掌管华西村冶金产业的正是吴仁宝的二儿子吴协德,同时吴协德还是华西村的副书记。即便是在钢铁产业的不景气之年,华西村的钢铁业仍能保持着令人惊讶的良好效益。特别是在2002年后,华西村先后投资建设了唐山100万吨炼钢厂、华西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从而使得该村拥有了从铁矿石进口到炼铁、炼钢再到轧钢等完整的钢铁生产链,吴协德对华西村的价值也由此变得越发重要。

2.吴协恩:真正赛出来的“千里马”

1985年底,吴协恩从部队复员回到华西村,从最基层、最苦最累的活干起,被分配到华西汽车修理厂当了修理工。因他在部队学会了开车,不久便成为了华西运输队的一匹“千里马”!

1986年4月,吴协恩看到,当时华西最苦的是供销员,便主动要求跑供销,从此,他抛下新婚的妻子,往返穿梭在华西至山西太原之间,最便宜的、用纸包装的2角钱一袋的方便面,一顿一袋成了他的家常饭……

吴协恩边跑供销,边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捡拾垃圾的农民兄弟,研究起了“垃圾经济学”。

1990年,吴协恩从铝制品厂的供销员当上了厂长,当年,铝制品厂创出了全村最高的增幅!

从那时起,吴协恩开始琢磨,怎样用智力赚钱,都说“华西村”这三个字的无形资产,是多少亿,但毕竟是虚的,怎样才能变成实的财富呢?

1994年,吴协恩就开始运作这件事……

吴协恩喜欢读书,胸有笔墨,对一些问题,他视角独特,思维新颖,总能讲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使作者颇受启发,受益匪浅。

当华西村党委讨论在黑龙江省建设华西村时,吴协恩第一个报了名。

1995年8月27日下午,华西村党委、村委,为已经任村党委委员、华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吴协恩、赵志初、赵金高、吴协其等人披红戴花,欢送他们奔赴黑龙江,建立“垦荒军”,创建“黑龙江华西村!”

吴协恩等人奔波考察,确定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站镇南小山屯安营扎寨。吴协恩等人雷厉风行,1天内在肇东市办妥了建村的批复,领取了农工商公司营业执照;1星期内就组织了4000多名民工、10多台推土机和拖拉机开进原始荒原垦荒造田,10天内就开垦土地1200亩,筑路造渠5.8万土方。

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王建功专程到垦荒现场考察,他触景生情,连声赞叹:“好一个华西精神!”

村民张起哲的妻子,被车撞成重伤,无钱医治,吴协恩从自己积蓄中取出1.5万元,送到了张起哲手里……

1996年1月4日,吴仁宝来到“黑龙江华西村”,给每位村民送来了8斤鱼、8斤肉,送来了江苏华西人的一片深情厚谊……张起哲一家齐刷刷地跪在吴仁宝面前时,吴仁宝才知道了吴协恩的善举。

吴协恩等华西子弟白手起家,餐风露宿,一心为民,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奉献精神感动了当地群众,凝聚了人心。当地村民无不感激华西村党委派来了吴协恩这样的好干部,称吴协恩是他们的大恩人。

1996年6月,吴协恩出任华西集团宝昌公司总经理。他和淮阴卷烟厂、四川五粮液酒厂合作,开发出“华西村”牌烟、酒系列,自己不建工厂,不占地,仅靠“华西村”这三个字的投入,每年为华西人净赚纯利润3000万元!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年销售额五六亿元的大工厂,而它在华西发展史上的意义,又决不是仅靠金钱能衡量的,这标志着华西人已经跨进了靠智力赚钱,既运营有形资本,又运营无形资本的阶段!

1999年春,吴协恩代表华西人,把已经建设好的“黑龙江华西村”村移交给了地方政府。

吴协恩等人离开“黑龙江华西村”时,为了不惊动村民,特意早起悄然出发,谁知村民们早就排成长队,含着感激的热泪欢送他们。

吴协恩回到华西后,吴仁宝第一次夸奖了吴协恩:“你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不愧是我吴仁宝的儿子!”

吴协恩多年来积聚的知识能量充分释放了出来,他把宝昌公司创办成了华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新的“孵化器”。短短几年,宝昌公司的经营范围,从最初的烟酒批发销售,扩展到金属加工、五金装潢、物资储运等领域,拥有了化纤总厂等十几家企业,他负责的企业为华西老百姓创造了3个多亿的财富,这一点最重要,不能为老百姓创造财富,没有经济实力,再想为老百姓做好事,幸福农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在华西村,身为农民的吴仁宝早已熟知这句谚语,所以他准备好了一切,引了好多“凤凰”来华西创业。

1.吴仁宝与“教授村民”

吴仁宝虽然不看重文凭,但并不意味着他对高文凭不屑一顾,相反,他对高文凭的人才一直尊敬有加。“不看重”和“不看中”有本质的不同,任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的“教授村民”程先敏正是这样一位被华西村吸引,最后不愿离去的人才。

程先敏今年61岁,而他来到华西村那年才39岁,他当时因不甘“囊中羞涩”而辞去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师职位,有一天怀着好奇心走进华西村……一下子他就被这里记一下子给吸引住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来这个村,就跟相对象似的,就是看中了吴仁宝这个人!”

他来到华西村时心情是相当忐忑的,不知道这个村里到底能不能容得下自己这个的“穷教师”。

“你是大学教师?”吴仁宝问他。

“是。我家在陕西商洛地区,农民出身。因为家里穷,所以上学后特别用功,从小学到大学读书一直是跳级的。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可真当了大学教师后又发现自己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家庭的穷困,所以只身来到苏南寻求出路。”

“你学的什么专业?”

“机械制造专业。”

“听说你在我们华西村附近的另一个地方有过三年的办厂经历?现在为什么又要走了?”

“是,那个厂我去后效益翻了好几倍。但最终因为我是个外地人,他们在许多关键决策时不听我的,眼下工厂每况愈下,我也不得不走了……”

“那——你愿意上我们华西村吗?”

“如果我来了,你们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并按照我的建议办企业,并且不把我当成外人吗?”

“完全可以——只要你是对的,只要你真心把自己当作华西村的人,华西村会真心诚意对待你的。”

“那我愿意留在华西。”

“好!”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热情地伸向年轻的教授。程先敏认出了站在他面前一直笑眯眯的老人就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说说,你这位教授留在华西村有什么条件?”吴仁宝喜欢直截了当。

“没什么条件。”程先敏回答的也很直截了当。

“真没?”

“真没。”程先敏肯定地摇摇头。见老书记的眼睛盯住自己不放,于是只好说:“工资可以低一点,三百来块就行……”

吴仁宝再一次伸出双手,握住年轻教授的手,十分欣慰地笑道:“你是个跟我合得来的人!好好干吧,华西村有你的用武之地!”

就这样,程先敏留了下来,成了第一个到华西村工作的大学教师。

初来乍到,程先敏不敢求多少报酬,唯一的要求是能让自己发挥专长。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发奋图强的工作干劲,在华西村办厂创业中积极地工作了一年。

年末,程先敏要回陕西老家探亲。吴仁宝给他3000元钱,握着他的手对他说:“你一个月拿300块工资,亏待你了,过年回家好好孝敬下父母吧。”程先敏觉得很感动,自己刚来这里一年,华西村对自己,哪里有什么亏待?当时华西干部的最高工资每月也就100元!

又到了第二年年末,程先敏正准备回家探亲时,村上的会计扛着一只鼓鼓囊囊的麻袋进门对他说:“老支书让我把这些给你。”程先敏打开麻袋一看,惊得嘴巴半天没合拢:麻袋里装满一捆捆崭新的十元钞票!总共是5万元整!80年代的5万元,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自己不过是个刚到华西村工作两年的外省人,吴支书如此器重自己,无非是因为自己是个为华西做出了贡献的大学教师!想到这里,程先敏当时已经感动地无话可说。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