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 第33章 庄严净土分

第33章 庄严净土分

小说: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作者:董子竹

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 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燃灯佛是谁?

这一品和第九品是不可分割的,说的还是“灭度”本愿的来历。来历也就是无来历,谁都不能完全说清它的来历。《佛说无量寿经》说是起自“世间自在王如来”,在《金刚经》中又说来自“燃灯佛”。

对于这些佛名,都不可执着为具体的人,成了佛,成了神。这样的想法不但是迷信,而且也违背了释迦牟尼佛的本意。释迦牟尼佛在经中不是反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相无寿者相吗?释迦连自己都认为是佛、如来的幻化身,怎么可以给人们再去立一个“真实”的佛、神灵之类的东西呢?

在佛学中,万事万物包括佛、菩萨,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而自性本空,无有自性。万事万物的变化、运动全无常态,又都是通过你的“心”映现出来的,心也无自性,也是任凭因缘生灭的。掌握不了这些基本原则,佛经对你就是一部天书,勉强去解,不是被剥离为所谓的“朴素辩证法”,就是割裂为零零碎碎的心理学的用心方法。心都是空的,本无自性,还谈什么彻底的绝对的“唯心主义”?海外奇谈。但南先生偏要这么说。

“燃灯”这个概念的出现,很类似中国古代《大学》中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人心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因缘成熟的一种“德”。这种德的最基本特性是“知”,离了这种德,宇宙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谁也无法讨论,宇宙生命全是黑洞,黑洞也不是,根本不能说。有了这种德,“宇宙—生命”系统就明了,灯就燃起来了,这就是“明德”,这是“宇宙—生命”系统的根本大德。明白这种“明德”的学问,称之为“大学”。用印度话说,“明”“明德”就是觉悟,就是佛。燃灯佛,就是“明明德”。

在印度称之为“燃灯佛”,在中国称之为“明明德”。二者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由于文化的原因,在印度用宗教文化的概念来表达,在中国用道德伦理文化的概念来表达。早在周代初年,中国人中国文化就走出了原始宗教文化,而在古印度,这种古文化延续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文化与文化不能简单地以“进步”“落后”的观念加以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创造自己的辉煌,都有自己在“宇宙─生命”系统中的独特价值。如果依今日我们这个科学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可以说“燃灯佛”、“明明德”以及整个东方文化,就是人认知自身本质力量的“学问”。人只有真正认知了人本身的本质力量,人与宇宙便成了一个真正的自觉的统一体,人便成了“宇宙─生命”系统的真正主宰。“宇宙─生命”系统的“明德”就不会衰败,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低潮,即所谓“末法”时代、末日时代,这才会更有利于生命的生存。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孔子奋斗一生,全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不是让什么个体人成为“超人”、成为神、成为“佛”、成为“圣人”、“贤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第十品的内容就不必我们过分饶舌了。

既然燃灯佛就是“宇宙─生命”系统中“明明德”大德至善的呈现过程,那就是人类历史、 尤其是文化史进步的本身了。 也就是说,“宇宙─生命”系统的“明明德”的大德,只能集中显化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生产、文化交流、社会斗争、宗教文明、 人间情爱……无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法”与“法”的传承,即便有某个幻化身——人,直奔主题,想去认识明德的基本特征、特性,由于历史没有到那一步,他们不可能得出完满的结论,必然表现为“邪见”、“偏见”、“错见”。这些“邪见”、“偏见”、“错见”,都可以说是“燃灯佛”的幻化身、显化身,都是人类“明明德”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大学》有一段精彩而精炼的表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

这不是什么修行、修养次第,也不是什么道德伦理的教条,后世人全作道德修养解,是个大误会。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承担,即便是孔子本人,也没有这样的因缘。这是指的在当时的时代中,全部的文化活动。这个文化活动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明明德”的大德的显化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运动结构,还达不到统一在一个头脑中运动,所以“于法实无所得”。

但是,在这个现实的文化运动过程中,“燃灯佛”们越修炼越进步,“明明德”的大德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历史也就越来越进步。“平天下”的曙光就越来越明朗。

真正到了人类全类似于释迦牟尼这样的人的时代,“燃灯佛”便无任何神秘感,而是像我们现在白天见到太阳一样浅显、明白;“明明德”就成了许多人明确的追求,乃至常识。

谁也不知这个过程有多么长,也许地球没有产生前,这个运动就开始了,需知这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之德呀!法身本有之德呀!黄果树瀑布是壮观的,但谁又知道黄果树瀑布的全部成因呢?

黄果树瀑布毕竟是存在。“明明德”的历史运动过程毕竟存在。叫它“燃灯佛”,又有何不可呢?因为“明明德”就在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心中,不断放着光芒。

至于“明明德”、“燃灯佛”是不是集中显化在某一个圣人身上,这并不重要,因缘彻底熟了,这种可能也是有的。有与没有,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有了,这位圣人,也莫过是“明明德”、“燃灯佛”的幻化身。没有,只是因缘还不熟,早晚会出现的。没有出现,也不要紧,因为“明明德”“燃灯佛”就是显化在了某一个圣人身上,这功劳也不是只属这位圣人。其心,也是心本无心,因缘合和而生心。他自己的主观追求并没有什么作用,实现不了,是妄想;实现了,是天地之大德的功劳,他如果认为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便是贪天之功的“天贼”。

既然如此,释迦牟尼佛“当年"于“燃灯佛”所, 有什么法可得呢? 只能是“实无有法可得”,但毕竟是有法可得,得而又未得。这便是历史的真实,这便是实相。所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个婴儿降生于世以后,和一个小猪,小羊降生于世以后,在生物学的角度差异不大,但从文化学角度说,差异便太大了。一个婴儿可以成人、成圣、成专家、成学者……猪、羊没有这个可能性。“婴儿——人”的知识可以要人去教,但其接受知识,接受智慧的能力是人能教得了的吗?从这个角度,你便理解了“实无有法可得”的道理了。

南老在解释这段经文时,讲得非常含糊,借了丹霞禅师的一副对联“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但是这个“心空”到底是怎么回事?南老没有告诉我们,只是说心空即心净,心净又是什么呢?前文我们已经向大家反复介绍了,南老所谓的心净,莫过是去除“见思惑”,去除“贪嗔痴慢疑”五毒……最后的结论还是修心。修行、修养、修炼,就是修心,还是道德领域的事。这是一个大陷阱。大量的学佛人、修道人都掉到这个陷阱中,每日在那里作谨小慎微的君子,生怕自己的心灵上出现一点“见思惑”,出现一点“贪嗔痴慢疑”,缩手缩脚,小心翼翼。实不知,越是如此,“见思惑”越重,“五毒”越泛滥,最后不知所措,好似一个神经病患者。不光如此,有人还要修什么“功夫”,见光、见佛、见神、见鬼、见西方极乐,最后精神分裂,成为一个废人。

后者见到的不多,而前者几乎成了一种民族意识。真该多谢“五四”运动作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冲决,继之而来的是近百年的革命运动,终是把中国人这种民族的普遍痼疾根治了,不然,真不知中国会成什么样子。

“燃灯佛”点亮的灯,几乎是奄奄一息了。

东方文化在宋以后之所以一直衰败,就是由于这种痼疾在不断的弥漫、弥漫……

直到今天,我不知绝大多数中国人、东方人是否真的走出了这个陷阱。

弄清了“燃灯佛”的名号的真实来历,这一品经文基本算是解完了,为了让人们更清晰一点,还是随着经文讲下去。

再说“菩萨”

仅看第十品,你会发现这段经文跳动很大。第一段说释迦于“燃灯佛”所实无有法可得,第二段便跳到菩萨是否庄严佛土,第三段又说须弥山王,“佛说非身,是为大身。”

这三段几乎是无联系的文字,串联在一起,讲解起来确实是困难的。但是, 如果你懂得了我们上面讲的“燃灯佛”的道理,再把这一段与第九品的小乘四果联系起来,道理就非常明白了。《金刚经》及《金刚经》的主旨“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正是从这里产生的。《金刚经》及“灭度”大愿,是无量菩萨都曾为“明明德”奋斗过、追求过的结果。虽然“明明德”是法身本有之德,是“宇宙─生命”系统的本有之德,但毕竟是通过无量劫的因缘,才趋于成熟的,才使“灯”点燃明亮的。要弄清这个过程,可参看前文所引《佛说无量寿经》中关于阿弥陀佛成佛过程的解释。

这无量劫来,有多少众生参与了“明明德”? 这是永远也说不清的。这“明明德”,终于导致了《金刚经》及灭度大愿的产生,至此这一过程告一段落,这就是说:“宇宙—生命”系统从“明德”阶段进入了“明明德”阶段,我们现在正是在这个阶段中。此前的过程在《佛说无量寿经》中,称之为“具足五劫。思惟究竟。摄取佛国庄严。清净之行。”在这个法身本有之德漫长的显化历史过程中, 一切有缘者,都可谓是“菩萨”,包括小乘四果,都介入了这个因缘。

因缘中人、因缘中众生未必是自觉的,大半是不自觉,即便是自觉,如小乘四果,如中国人说的圣人贤人,他们的具体行为也未必有什么贡献,未必为世界添了一块瓦;即便有贡献,也大半是出于自己的生存需要。如果细研他们行为的动机,也出不了“贪嗔慢痴疑”的五毒范围,也出不了“四相”的范围。

整个宇宙自然不去说它,据有据可查的人类史看,哪有半点“庄严”?哪有半点“清净”?不能说是充满了“杀、盗、淫、妄、酒”,但绝对是充满了“贪、嗔、 痴、慢、疑”五毒。可是,就是这样一部人类史,毕竟是产生了《金刚经》及彻底解脱生命之苦的“灭度”大愿。就是这样一部人类史,毕竟使生命进入了现代,脱离了野蛮,脱离了茹毛饮血,脱离了乱伦的愚昧……

你说,在“明明德”的历史长河中,诸菩萨庄严了佛土吗?不也。世尊。

谁是菩萨?凡介入了人类进步,参与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众生,在“灭度”大愿产生之后,都是“菩萨”。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们不是菩萨吗?

菩萨们,你们不认识自己,不知道你们都成就了菩萨的大业。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们,你们还不明白吗?正是由于你们那些并不庄严的生命活动,庄严了佛土。佛土者众生心也,众生的文明程度在你们并不庄严的生命活动中庄严了、提高了,终于寻找到了使一切众生脱离“苦海”的法——“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而实无众生灭度者。”所以还应称作是“庄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没有你们这些并不庄严的生命活动, 佛土——众生心,无庄严可说。那些自认是庄严者的圣贤们,反而是“非庄严”。 诸位菩萨,你们还看不出来吗?还理解不了吗?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段话是历代大师们作文章最多的地方,也是大量学佛人绞尽脑汁,想开悟的地方,为了生这个“清净心”,不知折杀了多少英雄豪杰、圣人贤士。

我们把这段话,直接翻译出来,实在是一点也不神奇,一点也不玄妙。

你们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光看到这人世间的奢侈豪华,人心的险恶歹毒,人格的卑鄙下流,人品的声色犬马。这个世界搭眼一看没好地方,一部生命史、一部人类史便是一部残杀史、一部丑恶史、一部五毒俱全史。但是如果你不停留在这些表面,从发展的眼光,运动的、变化的眼光看,不停留在一个具体的点上,具体的事上,从这里生心,你会发现,正是这五浊恶世生出了可以令众生永离苦海的灭度大愿,生出了《金刚经》,这污泥中生的莲花。莲花正在生长,你看眼前的“净土”,眼前的人类,眼前的社会生活,如果你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无所住而生心,你会发现世界是越来越美好。眼前的西方人、东方人、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在进行着“明明德”的事业呀!人们,你能“应无所住生其心”,就全明白了。

最后释迦以须弥山王来譬喻,说明“非身。是名大身。”正是希望人们真正认识自己是谁。

这个问题很大,此处不多谈,留下面说。这实质是关于什么是生命的大课题。我们相信这个问题,人类早晚会清楚,早晚会把这个问题变成生活常识。

为什么暂时不说呢?因为经文转题了。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在讲完了只有“宇宙─生命”系统的运动变化,“宇宙─生命”系统的大德至善不断显现的过程,才是真实的生命,才是实相。接着,佛又语重心长地把话题转回来,从一个“多”说起,说到无量。他告诉我们,你的布施的善行,不管有多大,不能说不对,但是其福报比之和《金刚经》结缘,是无法比的。

喜欢《《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吗?喜欢董子竹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