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38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6)

第38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6)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苏州的路灯始于何年,尚待查考。晚清时,苏州的路灯用的是豆油灯和煤气灯,每天各地段有专人点燃和熄灭,据说当时还是骑着毛驴去修灯的。以电为光源的路灯最早出现于清宣统三年(1911)11月,当时由振兴电灯公司股东老板祝兰舫集资,在苏州的主要街道安装8条线路共计1832盏白炽灯。1949年苏州解放时,路灯总数2583盏,均为白炽灯。60年代,路灯的第二代电光源——高压汞灯开始进人苏州路灯行列。1979年,又出现第三代电光源——高压钠灯,钠灯具有光效高、使用寿命长、透雾性好的特点,而且不诱飞虫。1994年,苏州市区的路灯中,汞灯和钠灯各占30%。期间,荧光灯、碘钨灯、金属卤化物灯等一度也曾成为白炽灯的替代光源,但因种种原因,不适合作为路灯的光源未被推广使用。至1994年底,路灯总量已有16973盏,各类灯型近50种,路灯输电及控制线路693.314公里,控制表箱313台。

1999年,市政府决定将道路亮化工程作为政府实事工程,投资5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完成。1999年3月,中街路上安装90盏8米高单挑250瓦高压钠灯;月,北环西路亮化工程竣工,全部安装双悬挑250瓦高压钠灯;干将西路的路灯亦同时由100瓦调换为250瓦的高压钠灯,亮度提高近两倍。至年末,已完成观前、石路等地段的亮化工程,其中在金阊区境内的有石路、干将西路、三香路、中街路、养育巷、北环西路等路段,平均亮度提高3.4倍。

(第四章)交通运输

金阊区位于苏州城区西北部,境内河道纵横,交通便捷。明清时期,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11.37万石漕粮都经由阊门北出浒墅关运往北京。同时,阊门一带万商云集,民间商业运输亦有较大发展。大小港湾船只拥挤,阊门至胥门的夏驾湾,川蜀大船停泊于东,商贾盐船停泊于西,官船往来其间,水上交通运输十分繁忙;枫桥“米市”贩运“菽麦棉花南船千百”,

尤为繁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轮相继侵人苏州内港,华商轮船业在艰苦竞争中亦逐步发展,对促进苏州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光绪三十二年沪宁铁路苏州至上海通车,三十四年全线开通。今金阊区紧傍苏州火车站,陆上交通由此兴旺。民国十九年(1930),苏州开筑第一条长途汽车路苏嘉公路,汽车站就设在爱河桥。抗日战争期间,苏州水陆交通均遭严重破坏,并为日商所控制。抗战胜利后,民营轮船业纷纷复业,至民国三十五年底有64家轮船局,大多设在阊门、金门、胥门一带。与此同时,商办长途汽车公司开始复业,原有线路陆续恢复通车。

解放后,交通运输的行政管理机构苏州市交通局就设在金阊区景德路。1956年完成私营交通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62—1963年市交通局在金门、枫桥等设车站管理站或交通管理检查站。1972年,原设于金阊区内的长途汽车站和轮船码头相继迁往南门,区内客运业务遂告结朿。

(第一节)水上交通

一、航道

苏州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航道四通八达,全市水运乡乡通航。通过现金阊区地段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从望亭至盛泽,全长82公里。城区自枫桥至郭巷,长14.02公里。但因河道急弯浅狭,交通不畅。民国年间小修小补,收效不大。解放后,对航道全线急弯浅狭段多次进行整治拓宽。其中金阊地段有枫桥航道急弯改善工程,新开航道800米,1955年12月开工。

苏州的航道,经过40多年的整治,至1999年末,已形成以苏州市区为中心,以运河为主干,沟通江、浙、沪主要城市的通湖人江、连港达城、干支衔接、县市贯通的水运网。

苏州市区航道管理站亦于1988年4月,在原苏州市航道管理处工程二队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原设于南浩街14号半,1991年1月迁至干将西路1359号,1999年末有固定资产427万元,职工198人。

二、渡口

据1962年调查资料,市区13处渡口中有6处在金阊区,即华盛、枫桥小学、(两处属单位渡口)枫桥铁铃关、寒山寺(系市郊公社经营)、四摆渡、西园寺(为居民委员会经营)。这些渡口分布在运河沿线和外城河上,最小的为西园寺渡口,河面不满10米。各渡口渡船大小不等,一般均在5吨以内,过渡乘客流量、收费也不一致。

1978年将每天行人流量1000余人次的四摆渡重点渡口,划归市航运公司经营,渡船将原核载18人的人摇摆渡船换为核载70人的机动渡船,同时整修了渡口码头。其他渡口的渡船也相继登记发证,实行渡口管理。1985年金阊区内尚有渡口3处:华盛厂(厂矿渡口)、虎丘新庄大队一枫桥铁铃关渡口(农村渡口)及阊门外四摆渡。1986年来凤桥建成后,华盛造纸厂渡口遂停业,其余2个渡口亦于1989年、1992年先后停办,至此,区内已无一渡口。

三、船舶

水上交通在清末轮船运输出现以前,全赖木船。民国时期,客运业务逐渐被轮船取代,

货运业务木船仍占较大比重。1958年起,木船专营货运。轮船业公私合营后建立苏州轮船公司(地址当时在金门口),业务几经变化后,成为客货兼营的专业运输公司。

1958年后,对木船、轮船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船只全部实行机械化、拖带化,传统的靠风力和拉纤的木帆船和撑篙摇橹式的木船运输已不复存在。

苏州木船种类甚多,按时期可分为以下四类:

1.清末时木船(摘自民国《吴县志》)

画船:即灯船,多停泊在阊门外方基,专为冶游子弟挟妓饮酒之需。

快船:画船之小者,身短底平,不经风浪,行时极慢,吴人讳慢为快,故以快船名之。

摆渡船:底方而平,其行最稳。

桨船:凡不用楫而用桨者为桨船,乡人采莲菱之属皆用此船,其修广不逾一榻,往来止以一桨相荡,故又呼之为划楫。

航船:有载客及寄书带货往来一带,在乐荣坊和南码头有两.运输行专门介绍装酒业务,有的走苏州至上海线,有的从渡村、浦庄至苏州。

破布巾船:俗称洋装船。破布巾是造纸原料,从事运输破布巾的船较多,多数是扬州帮小船,大部分停靠在阊门外太子码头和齐门外东汇路一带。

市驳船.专门从事市内各种杂货运输的船只,为数较多,平均在5吨位左右,最大的只有10吨位左右,除较大的船有两人操驾外,一般都一船一人。都有固定停泊区,在今金阊区辖境有:装运茶叶的在杨安浜,装运咸鱼的在山塘街,装运百、杂货的在万人码头。

水船:苏州城内大小茶馆水灶60余家,大的每户一船,小的二三户雇一船,将城外大河水运往城内以供居民饮用。

香船又名南湾子船,均停泊于太子码头一带,大的30!40吨位,小的10!20吨位,专供香客去杭州或石湖等地进香,每年春秋二季生意最好。

柴船··为柴行送柴上门。

米船:为各米行自备送货之用。

粪船:为各粪行自备收集居民粪便之用。

4.1954—1958年苏州内河木船

西樟式、滩船式、米包子式、码头式、绍兴式、出门式、苏北式、蠡墅式、常熟式、关驳式、良划式等多种。船只载重吨位最小为5吨,最大达80吨。

四、站埠码头

古老的苏州城,素有“三关六码头”之说。“三关”是指明代设置防御倭寇人侵的三个关口,即铁铃关、白虎关和青龙关,均在阊门外。“六码头”是泛指阊门一带的水路运输码头。明清时期,阊门一带经济繁荣,万商云集,水陆交通十分繁忙。沿河设置的码头很多,何止六个?那时凡商店后门是沿河的,为上下水的方便,都建有自己的码头。说“六码头”只是例举六个主要码头而已。这六个主要码头是:南码头、北码头、太子码头、万人码头、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

南码头和北码头,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在阊门吊桥南面的称南码头,在吊桥北面的叫北码头。处于南北码头中间的叫太子码头,系北码头分出的子码头。据史书记载,在明代,阊门外有皇华亭,又名接官亭,是专门接待外来官员的。外来官员乘船到苏,由北码头上岸,使北码头成为官员专用码头,百姓只得在北码头之南再建一个码头,称“子码头”,至于为何称“太子码头”,一说是百姓自己加上的,以示比官员的级别高。’另一说是因有某皇太子曾在此登岸而得名。

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均以客商的籍贯而命名,专为同乡客商运送货物之用。万人码头原名“犯人码头”,南起南新桥堍,北至鲇鱼墩。在清代,专为押解犯人之用,后因交通工具的发展,押解犯人由水路改为陆路,码头上不再有犯人上下,当地居民就将它改称“万人码头”。

至于客运的公用码头,在清代轮船局初创时,苏州尚无正式码头,唯赖河浜驳岸上下旅客,站埠设施十分简陋,往往一间房屋摆张桌子就挂牌营业。清末,苏州水上交通日渐发展,各轮船局相继建设站埠码头,大都集中在阊门、盘门、胥门一带,设施也相应改善。光绪十七年(1891),戴生昌客轮船局在阊门吊桥设有分支轮局及码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开航的公茂轮船公司、招商内河轮船公司都在阊门外万人码头停泊轮船。民国十六年(1927),通商恒记内河轮船转运公司在阊门外太子码头设立公司及停泊轮船,其他还有山塘新民桥等码头。

苏州沦陷后,日伪控制苏州航运事业。民国三十年在金门外南新桥北堍南新路口设置的伪江苏省省会公共码头,是由苏州10名轮船业经营者共同投资2000元(法币)对原码头修缮而成的。嗣后移交汪伪江苏省省政府轮船管理处管理。公共码头所有权归汪伪江苏省政府,使用权限于吴县轮船业同业公会会员,时有25名使用人。使用者必须将其运费收人的10%作为码头维修费交给管理处。公共码头由水上宪兵队及水上警察负责检查任务。上海内河轮船公司苏州支公司原设在东中市,因业务日益发展,迁至南新桥堍码头新屋办公。自民国三十三年4月1日起,因所经营的苏嘉航线乘客日见增多,原有公共码头狭窄,又改在南新桥堍南码头上下旅客。民国时期,苏州市主要港口码头14个,今金阊区就占了8个。至1949年解放前夕,金阊地段苏州城厢内外设有轮船码头的地点有阊门吊桥、广济桥、万人码头、南新桥、钱万里桥、山塘桥、新民桥等处。

解放后,除苏州内河轮船公司南新桥码头于1954年新建,比较适合要求外,其他码头均系利用原有简易码头,仓库均为营业所在地的余屋,门前河埠即为旅客码头。1956年公私合营时,将原有18家轮运行以航线划分合并成立南北两个客运码头,北线客运部码头设在金门万人码头54号(原申锡轮运行旧址)南线客运部码头设在金门万人码头(原苏州轮运行旧址)。1956年全区轮埠码头状况如下:

华东内河轮船公司苏州分公司南新桥客货码头为客货两用石质码头,954年新建,照明、卫生、仓库等设备较为齐全,日夜均能装卸。苏州至杭州、常州、常熟、嘉兴及黎里等5条线客货运均以此为到发站,另有货班在该码头装船后,人力摇至胥门枣市桥,附托于申常班。

客运日均进出口110人左右,货运260吨左右。

万人码头(南线)原为苏湖轮船行客货码头,自苏州轮运行于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所有行驶南线客货轮均集中于此,其中包括湖州、芦墟、西塘、嘉兴、乌镇、陈墓、青浦、车坊、东山、西山、光福、蠡墅及香山13条线。码头设备简陋,候船室狭小,每天进出口客运100人左右,货运10吨左右。

万人码头(北线)原为私营申锡公司货运码头,1956年后由苏州轮船公司改为客运码头。北线船舶以此为到发站,有北周庄、浒浦、梅村、后桥、东塘市、黄埭、西华、北光福、浒关及沙溪10条客运线。码头为木质,每天进出口旅客约230人。

苏州轮船公司两处客货码头,均设在金阊区域内(

金门南新桥码头系1幢30年代陈旧砖木结构房屋,总面积(客运)810平方米,客运码头岸线长80米,航道宽30米。1971年从金门南新桥码头始发客运线15条,出口班次20个,日均出口旅客近2000人,进口1300人左右。旅客高峰时秩序较乱,节日假期时不仅停办附货业务,还要租借其他房屋以济眉急。由于航道不宽,较大的客轮调头困难,航道拥挤,经常阻塞。

金门长船湾货运码头设于金门外长船湾65号,由市粮食局调度,仅有仓库1幢,面积800余平方米,另雨棚1个约00平方米,露天堆放场地500平方米。码头岸线仅80!100米,同时装卸只能停靠货驳4艘。装卸货物主要依靠自制的老虎车32辆和土制吊车2台。1963年码头为申常、申盐、苏通、苏杭等货运航线服务。

1972年初,南门人民桥新建客货站埠码头竣工,市轮船公司从南新桥迁至新站,原金门南新桥码头及金门长船湾货运码头遂停用。后南新桥码头成果品公司水果批发部的水果码头。

五、客运

【航船】俗称航班船,是木帆船运输业中自成帮系的行业,历史悠久。至清代,各地都有航船云集会商苏城。据传,清末达百艘之多。航船开始主要是载货,清末民初开始客货并载,成为城乡百姓的交通工具。航船的运营,据民国十二年(1923)《苏州日用指南》载,时以苏州为起点的航线共39条,停泊码头遍布城乡四周,其中停泊于现金阊区内的航班线即达20条,详见《民国十二年(1923)现金阊区内航班线路表》。

解放后,航船仍以个体、分散、自航运输搭客为主。至1957年3月航船社成立,苏州市还有航船56艘,航线49条。1958年转为单一的货物运输,作为市航运公司所属的水上货运船队投人内河营运。

【轮船】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增开苏州等四地为通商口岸,使外轮进一步人侵。与此同时,清政府也逐渐放宽直至解除对华商内港行轮的禁限。光绪二十一年,创办于上海的戴生昌轮船局开辟上海至苏州的定期航线,并在阊门吊桥设立码头。二十三年先后将轮船抵押给英商,挂外商牌号经营。苏州轮运业中坚持自办的华商,最早有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的瑞丰轮船公司,继有庆记、源通、宁绍等数家。瑞丰轮船公司总局设在阊门外南濠北水弄口,置有顺风、元利、安利轮船3艘,并添置新船,往来于苏锡常各地。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