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4章 政区概况(1)

第4章 政区概况(1)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金阊区位于苏州市城区西北部,地跨阊门内外,历史上一直是苏州(吴县)的一部分,但建区仅有将近半个世纪。且行政区划多次调整,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拓展为17.4平方公里。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据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总人口为257353人。

(第一章)建置区划

自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大城置阊门以来,今金阊区的境域、区划、治所历代时有变迁,但其处于苏城西北隅、以阊门为中心的地位却始终未变。1955年10月1日,西区更名金阊区以后,境域不断扩大,至1999年末,达17.4平方公里,为最大范围。

(第一节)沿革

一、历代沿革

据1995年版《苏州市志》载:商末,周君古公掸父欲传位三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从渭水岐山下的周原来到南濒太湖的梅里(今无锡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部落性质的政权,自称“勾吴”。泰伯卒,无子,由其弟仲雍继位。周武王十一年(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周武王访得第五代吴君周章,封为吴子,始有吴国。周简王元年(前585),十九传至寿梦,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

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前561),寿梦卒,长子诸樊继位,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地。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筑阖闾大城,即今苏州城址。于城西北置阊门,位于今金阊区辖地。

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灭吴,吴国地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民国《吴县志》作六年),楚杀越王无疆,吴越之地尽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以旧吴越之地置会稽郡,并置吴县。郡治、县治均设于吴国故都(今苏州城)。次年,秦灭六国,分全国为36郡,会稽郡不变。

东汉永建四年(29),会稽郡一分为二,以浙江(钱塘江)为界另立吴郡,仍以吴县为首县。会稽郡治迁山阴(今绍兴)。

隋开皇九年(89),隋平定江南,废吴郡,立苏州,取城西姑苏山为名,苏州得名自此始。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与吴县同城划境分治,西为吴县,东为长洲县。今金阊区范围仍属吴县。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三县同城而治,吴县辖地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依《江苏暂行地方制》将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同年11月,吴县依“暂行市乡制”,凡地方行政区划5万人以上设市,不足5万人设乡,分全县为7市21乡,城厢称苏州市。据民国三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市内划分为东、南、西、

北、阊胥盘5个巡警区。现金阊区辖跨西区、北区、阊胥盘区。

民国十七年(1928),实行县、市分治!2月,成立苏州市政府,所属城厢及附郭划分为7个区。十九年3月,苏州市仍并人吴县。

民国二十年1月,吴县将原苏州市区划分为3个城厢区。第一区在城北,第二区在城南,第三区在城外。现金阊区辖地城内属第一区,城外属第三区。

民国二十三年,城厢3个区又合并为一个区,即吴县第一区。

民国二十八年3月,汪伪吴县政府又将城厢分为3个区。

民国三十四年9月2日,吴县恢复民国二十六年前的建制,城厢为第一区,下设72个镇,现金阊区辖地涉及通和、长春、河西、同仁、泰伯、桃坞、庆云、德馨、新阊、百花、南濠、北濠、上塘、半塘、五福、永福、洞泾、渡僧、万里、湖田、虎丘等21个镇及木渎区的枫桥镇。

民国三十六年,吴县城区改划为13个镇,现金阊区地域涉及一区的金阊镇及西城镇、中和镇、虎丘镇各一部分和木渎区枫桥镇的一部分。

二、解放后沿革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吴县,划吴县城区及近郊为苏州市,4月30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原区划未作改变。9月1日,撤销13个镇人民政府,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为分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区公所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西区即金阊区前身。1950年5月撤销区公所,原区公所民政股迁至公安分局内办公。

1951年10月18日,苏州城区成立东、南、西、北、中五个区人民政府!1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1954年3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10月1日,西区改称金阊区。

1958年11月1日,金阊区成立人民公社,成为政社合一的体制。

1960年7月,城区3个公社调整为6个公社,金阊区公社分为金阊区、桃坞区两个公社。

1962年6月,城区撤销公社,恢复人民委员会建制。

1963年3月,桃坞区并人金阊区。

1966年8月,金阊区改称延安区。1968年4月11日,成立延安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6月1日,恢复金阊区原名,延安区革委会改称金阊区革委会。1980年11月1日,重新成立金阊区人民政府,区革委会撤销。

(第二节)境域

一、1949年前境域

【清末】清末,苏州府城由吴县、长洲县、元和县三县分治。吴县在城西部,城内以石塘弄、护龙街、三元坊为界,与长洲县相邻;城外北以阊门外塘河为界,与长洲县相邻;南以盘门外甘棠桥河与元和县相邻。现金阊区辖地大半在吴县境内,城外有一部分属长洲、元和二县。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苏州始设警察,将城内外七路保甲总巡局改为七路警察分局。光绪三十二年三月,警察更名巡警,原七路警察分局更名巡警分局。城内分中、东、南、西、北五路,城外分阊胥、娄齐葑两路。现金阊区辖地涉及西路、北路、阊胥三路。

西路:位于城西南部,西、南两面以城墙为界,北至香常弄、申衙前,经道堂巷河折南接干将坊河,东与南路相邻。

北路:位于城西北部,北、西两面以城墙为界,东与东路、中路相邻,南至申衙前、黄鹂坊桥弄与西路相邻。

阊胥路:位于阊门、胥门城外,辖有阊门、胥门外附郭地区,西至下津桥、枣市桥一线,北到钱万里桥、虎丘一线。

【民国初年】据民国三年(1914)4月《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吴县将苏州城厢及附郭划分为东、南、西、北、阊胥盘5个区,现金阊区辖地涉及西区、北区和阊胥盘区。

西区:西、南至城墙;东沿护龙街南抵城墙,向北沿乐桥、干将坊巷、诗巷、调丰巷、横巷、邵磨针巷、平安坊至因果巷;北沿因果巷、范庄前河,转王天井巷河,经郡庙桥折修仙巷、申衙前、黄鹂坊桥弄、香常弄抵城墙。

北区:北、西至城墙,东接东区,南接西区和南区。

阊胥盘区:辖有阊门、胥门、盘门三个城门外附郭地区。阊门外至山塘街、望山桥一带,与浒关乡巡警区分界;胥门外至枣市桥一带,与蠡墅乡巡警区分界。

【抗日战争前】民国二十年(1931)1月,苏州城区及附郭划分为吴县的3个城厢区。现金阊区辖地涉及第一区和第三区。

城厢第一区:在城北半部。西到外城河,与城厢第三区相邻;南以小新桥巷、大新桥巷、悬桥巷、旧学前、因果巷、范庄前沿河,折王天井巷沿河,又折景德路、黄鹂坊巷,至金门为界,与城厢第二区相邻;北面辖有齐门外附郭地区,与唯亭区相邻;东南与车斜区界邻;东北与油口区毗邻。

城厢第三区:辖有阊门、胥门外附郭地区。东以城墙为界,与城厢第一区、第二区相邻;南与尹郭区、蠡墅区相界;西至西园附近,与木渎区毗邻;西北至虎丘,与陆墓区相邻。

【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12月,吴县将苏州城区改划为13个镇,现金阊区辖区涉及西城、中和、金阊、虎丘4个镇。

西城镇:东至石塘桥弄、中正路(今人民路)东侧,南至专诸巷、宝林寺前、包衙前、马大箓巷、蒲林巷,西至阊门城墙,北至平门城墙。

中和镇:东至中正路(今人民路)禅兴寺桥至大石头巷西口,南至大石头巷、柳巷、庙堂巷、接南园镇,西至学士街至金门口,北接西城镇。

金阊镇:东至阊门城墙,南至小日晖桥,西至朱家庄,接木渎镇、枫桥镇,北至广济桥、五福路,接虎丘镇。

虎丘镇:东接金阊镇,南至留园马路,西接枫桥镇,北接齐溪镇、黄埭镇。

二、1949年后境域

【1949年至1982年】

1949年9月,市人民政府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西区即金阊区前身,其四至为:东至城墙,南至解放桥(1952年后改至小日晖桥),西至朱家庄,北至虎丘。

现金阊区辖地还涉及当时的北区,北区的四至为:东至临顿路河、齐门大街,南至旧学前、范庄前、景德路,接中区,西至城墙,北至火车站。

1956年7月,市人委决定撤销观前区(原中区)建置,将所辖五卅路、观前两个街道划归平江区(原东区),将长春街道划给北塔区(原北区),将府前街道划给沧浪区(原南区)。调整后,北塔区的四至为:东接平江区,南至铁瓶巷、镇抚司前、通和坊、新开河,西至城墙,北至火车站。金阊区的四至不变。

1958年7月,市人委决定撤销北塔区建置,将桃坞、阊门两个街道以及长春街道的大部分划归金阊区。调整后,金阊区的四至为:东至官宰弄、道堂巷、王天井巷、河东巷、钱万里桥,与平江区相接,南至镇抚司前、通和坊、小日晖桥,西至朱家庄,北至虎丘、钱万里桥、平门城河。

1960年7月,金阊区划分为金阊、桃坞两个区。金阊区所辖范围为:东至南新桥城河,南至小日晖桥,西至留园,北至钱万里桥。桃坞区所辖范围为:东至王天井巷,南至通和坊,西至阊门外城河,北至城脚下。

1963年3月,桃坞区并人金阊区,恢复原建置,金阊区所辖范围与1958年同。

【1982年至1992年】1982年末,金阊区辖地面积为13平方公里,其四至为:

东:道堂巷、王天井巷、河沿街、河西巷。

南:镇抚司前、通和坊、新开河、小日晖桥。

西:枫桥。

北:虎丘、钱万里桥。

8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陆续新建了彩香新村等住宅新村,金阊区范围逐渐向郊外发展;西南自菱塘浜至桐泾浜,西北自苏浒公路东南至新庄硕房庄,都已成为新的市区。1986年末,全区面积为1平方公里,其四至为:

东:道堂巷、王天井巷、河沿街、河西巷。

南:镇抚司前、通和坊、新开河、小日晖桥。

西:彩香新村、朱家庄、枫桥。

北:虎丘、钱万里桥、车北新村。

1989年8月,新建三元街道办事处,辖区南起三香路,北至枫桥路,东起白莲浜,西至大运河。1990年末,全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其四至为:

东:新春巷、王天井巷、河沿街、河西巷。

南:镇抚司前、通和坊、新开河、小日晖桥、彩虹新村。

西:三元新村、枫桥。

北:虎丘、钱万里桥、车北新村。

【1992年至1999年】1992年,市人民政府将郊区星丰、新庄两村交金阊区代管,区在代管村建立经济开发区。1996年,星丰村划归郊区。

1995年7月23日,市人民政府调整部分城区区划,将钱万里桥居委会所辖地段由金阊区划归平江区管理;将平四路平四桥以西地段由平江区划归金阊区;将长船湾、新开河以南地段由金阊区划归沧浪区。

1999年末,全区面积为17.平方公里,辖区四至为:

东:以新春巷、王天井巷、河沿街、河西巷与平江区交界。

南:以干将河、新开河、夏驾河、三香路、里双桥河与沧浪区相望。

西: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苏州新区相邻。

北:虎丘、十字洋河、钱万里桥与郊区、平江区接壤。

(第三节)治所

一、解放前历代治所

元代以前,郡、府、县治所均未设于今金阊区范围内。

明洪武元年(1368),吴县治所移置太平桥西北今古吴路,直至清末。县署清代曾两度毁于兵火,后陆续重修。民国元年(1912)改为民政长署,遗址今为市第十六中学。

清顺治二年(1645),巡抚土国宝购举人许元弼住宅改为抚署,地即朱明寺旧址。抚署后迁书院巷。清初抚署遗址现为景德路苏州军分区机关所在。

清顺治十八年,巡抚朱国治以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钱粮较他处为重,布政使驻江宁(南京)不便征解,提请江南右布政使移驻苏州。康熙元年662),知府武弘祖始请巡抚韩世琦檄五府守令,购吴县升平桥西北明大学士王鏊别墅怡老园改建藩署。咸丰十年(I860)毁于兵,同治四年(1865)重建。

清宣统三年911)十月,首任苏州民政长江绍杰借用植园为办公处,旋即以吴县县署为民政长署,但县署修葺未竣。民国元年1月16日,新任民政长宗能述以长春巷全浙会馆为行署,1月21日迁旧吴县县署。

民国二十年(1931)1月,吴县政府将苏州城内及附郭划分为3个区,现金阊区辖地涉及城厢第一区和城厢第三区,第三区区公所设在阊门外三乐湾,一区区公所设在娄门外大街。

民国二十三年6月,3个城厢区合并为1个区,称吴县第一区,区公所设在观前中山堂。

民国三十六年2月,吴县城区改划为13个镇,涉及今金阊区辖区的各镇公所驻地为:

西城镇镇公所设在东中市崇真宫桥北;

中和镇镇公所设在王天井巷静心庵;

金阊镇镇公所设在石路利济寺;

虎丘镇镇公所设在山塘街740号。

二、解放后市政府治所

1967年9月至1968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曾因发生派性武斗迁至现金门路94号原金阊区人民委员会机关驻地挂牌办公。

1997年4月,市人民政府自人民路80号迁至金阊区三香路180号新址。

三、解放后区治所

1949年9月,苏州市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西区区公所设在阊门外大马路,北区区公所设在宋仙洲巷18号。翌年5月,区公所奉命撤销。1951年11月,按原区划建立5个区人民政府。西区政府设在新民桥南堍顾姓花园住宅内(今广济路172号)1954年7月,西区人民委员会迁至大马路(今阊胥路)太平坊口;1955年1月,迁至永福桥东堍横马路(今金门路);1960年1月,金阊区人民公社迁至金门路94号;1962年6月,恢复区人民委员会建制,治所不变。北区人民政府1958年3月前设在闾邱坊巷4号,后迁至花驳岸6号。

1968年4月至1980年11月,延安区革命委员会设在金门路94号。

1980年11月至1999年末,金阊区人民政府仍驻金门路94号。

(第四节)区划

一、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二十年(1931)1月,吴县将苏州城内及附郭划分为3个城厢区,区以下设乡、镇。城厢第1区设2乡28镇,涉及现金阊区辖地的有景范、庆云、百花、德馨、新阊、同仁、泰伯、石塘、河东、河西、桃坞共11个镇。

民国二十三年6月,吴县划分为13个区,3个城厢区并为1个区,列为第一区,下辖11乡、60镇,涉及现金阊区辖地的有:桐泾、河东、河西、桃坞4个乡,南濠、上塘、五福、渡僧、湖田、北濠、万里、半塘、虎丘、景范、同仁、泰伯、庆云、百花、德馨、新阊、长春、通和18个镇。

民国二十八年3月,汪伪吴县知事公署于城区建3个城厢公所,称城厢第一、第二、第三公所。以小新桥巷、大新桥巷、悬桥巷、旧学前、因果巷、范庄前沿河,折景德路、黄鹂坊巷至金门为界,北半城为第一公所;南半城为第二公所,城外附郭为第三公所。同年11月至次年12月,实施保甲制。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