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34章 文化体育(2)

第134章 文化体育(2)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1956年,桃花坞年画小组成立,1959年发展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生产合作社。1956—1959年,桃花坞年画艺人试印水印木刻《屈原》、《芦苇小鸟》及诗笺、《1957年春牛图》等作品,特别是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之复制品刻印俱佳,纸墨精良,得到郭沫若、傅抱石的赞赏,并为之亲笔题签并作序。1962年,市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研究会成立,同年,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内始设桃花坞年画研究组。1964年前后,桃花坞年画印刷量逾100万张,后因国家有关部门下达关于制止印刷和销售门神、灶君等迷信印刷品的文件后,销售量受到影响。1965年9月,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与漆器雕刻厂合并,但仍保留招牌和产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桃花坞年画被迫停产,艺人下放农村。1970年画社撤销,人员并人苏州雕刻厂,以前保存下来的200余幅年画旧版被露天堆在该厂,日晒雨淋,全部损坏,以至荡然无存。

1971年,桃花坞年画小组恢复成立并附属于苏州民间工艺厂。1975年,印制了一批新年画,有《风华正茂》、《饮水思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果》等。这些作品,有的参加全国年画展览,有的出版。197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相继恢复于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内。同年,设计人员创作和整理出木版年画60余幅,其中,《江南春早》、《李自成》、《狮舞图》、《正是果熟花香时》等19幅作品被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选送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3国举办的中国年画展。1980—1985年,桃花坞年画创作一度形成高潮,《春暖花开》、《刺绣图》、《万象更新》、《喂鸭图》等20余幅题材新颖、形式生动的年画作品相继问世。香港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还拍摄了电视片。王祖德的《渔家书屋》获全国第六届年画展金奖。张晓飞的年画组画《水乡新貌》先后获苏州市工艺美术系统创作奖、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轻工业部创作奖;年画《比绣艺》在全国年画展览中获三等奖;《水乡元宵》在1993年全国第五届年画评比中获一等奖。1997年12月,桃花坞木刻年画还去拉脱维亚共和国首都里加国家博物馆展出。

1998年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支持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在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参见第六卷(第二章)(第二节))“桃花坞木刻年画”)

(第三节)戏曲

一、昆剧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寓居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吸收当时流行的北曲、南曲和其他声腔流派的优点,以及江南丝竹的艺术成果,对产生于昆山、太仓一带的昆山腔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昆曲。到隆庆末年,昆山人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曲传奇《浣纱记》,使昆曲发展为昆剧。从明天启年间到清康熙末年,是昆剧蓬勃发展的全盛时期。

苏州昆剧艺人供奉祖师的老郎庙设在镇抚司前。清道光以后,老郎庙逐渐衰败,建筑残破不堪,光绪七年重修。民国时期,老郎庙称为梨园公所(50年代以后,由于房屋年久失修而被拆除,原址已改建为湖笔厂,原有碑石文物也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

民国十年(1921),苏州曲家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为挽救昆剧,成立苏州昆剧传习所,所址在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园。所招学员年龄在12岁左右,聘请名师传授昆剧艺术,兼授文化课、武功课,规定学艺3年,帮演2年,学习期间一切膳食费用全由传习所供给。两年后,学员到上海进行尝试性演出时,由王慕洁给每个学员题取艺名。姓名中间嵌一个“传”字,表示昆剧有了传人的意思;姓名的第三个字,按每个学员学的行当取一定的偏旁:外、末、老生、净角用“金”字旁,小生用斜“王”旁,旦角用“草”字头,副和丑角用“三点水”,这就是后来继承苏州昆剧传统的一批“传”字辈演员。后因经费关系,传习所改为新乐府。民国十九年传字辈演员离开新乐府自立,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戏班损失惨重,昆剧自此一蹶不振。

在昆剧艺术逐步衰落、职业戏班纷纷解散之时,昆剧的曲社活动(即票友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各个曲社此起彼伏,在今金阊区内,曾有九九曲社,创建于民国三十年左右,由金桂芳任社长,社址设在包衙前金家,每月同期活动一两次。后因金经商失利返回吴江故里,曲社于民国三十三年星散。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昆剧获得新生。1956年周恩来总理肯定浙江昆苏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指出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大大鼓舞了苏州昆剧工作者,经过几年努力,“继”字辈演员成为后起之秀,饮誉江南。“文化大革命”期间,昆剧亦受到摧残。

1981年11月1至9日,国家文化部等有关部门来苏举办“昆剧传习所”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1982年2月6日,苏州昆剧研习社成立,社址在江苏省苏昆剧团内。该所组织曲叙、同期活动,延请老曲家为青年演员“拍曲”授课。

【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于1956年10月,前身为民锋苏剧团。团部现驻平门内高长桥弄9号,邻近昆剧传习所旧址。剧团长期活跃在苏南地区及沪、浙一带,昆剧、苏剧兼演,先后演出了昆剧《牡丹亭》、《长生殿》、《窦娥冤》、《钗钏记》、《荆钗记》、《白兔记》、《十五贯》及苏剧《狸猫换太子》、《快嘴李翠莲》、《花魁记》、《五姑娘》、《月是故乡明》、《风筝树·相思树》等剧目百余个,其中创作新剧目数十个;编演了《活捉罗根元》、《都市寻梦》等现代昆剧,为昆剧现代戏的实践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改革开放以来,剧团先后参加历届昆剧会演,参加第二届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在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

全国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全国昆剧新剧目展演及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等艺术活动中,共获得20多项奖励。重新改编的苏剧《花魁记》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剧团已先后培养“继”、“承”、“弘”、“扬”字辈四代演员。南京江苏省昆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张继青等继字辈优秀演员也来自该团。目前,该团共拥有一级演员#人,二级演员20余人,优秀演员王芳曾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剧团还长期深人学校、社区,开展昆剧宣传普及活动,建立活动基地,深受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欢迎。剧团曾招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和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等重要国宾,还曾先后到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区演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二、苏州评弹

始于明末清初。据马如飞《杂录》记载,乾隆南巡时,苏州弹词艺人王周士曾在御前弹唱,后随驾至内宫演出。告病返苏后,建立艺人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从此苏州评弹乃大盛。据王氏家谱记载,王周士住所即在皋桥左近。辛亥革命后,苏州评弹发展迅速,队伍迅速扩大,民国十年后评弹艺人已近二千人,演出的书场遍及城乡。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参加行会组织的评弹艺人有八百余人,未参加行会组织的艺人不计其数。是时在书目改编、创作方面卓有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评话弹词工作者协会于1949年12月成立,会员352人。1951年6月,市文联举办有250余人参加的评弹艺人讲习班,接着举行评弹创作大会书,一批新书目脱颖而出。以后,评弹团体陆续组建,先后成立苏州市人民评弹团、二团、三团及百花、火箭评弹团,至1965年有220余人参加评弹团。“文化大革命”期间,评弹书目全部停演,评弹演员下放农村、工厂。1969年末只有几人从事评弹工作。

1977年6月,陈云在杭州召开“评弹座谈会”,之后评弹又逐步恢复。1980年4月,苏州评弹学校恢复,校址先设在郊区黄天荡,1989年迁至金阊区三香路。复校近20年,为评弹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详见第十三卷(第五章)(第二节))“苏州评弹学校#)

(第二章)图书报刊

金阊区作为文化名城苏州的一部分,文化底蕴丰厚。在图书方面有《虎阜志》、《桐桥倚棹录》、《寒山寺志》等著名志书;有西园戒幢律寺珍藏的佛经。区境内还曾有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大地图书馆”和“苏州孩子图书馆”。还有不少书店。清末至民国,有多达60余家报刊在现金阊区境内创办。

(第一节)志书经书

—!志书

【《虎阜志I虎丘,又称虎阜,丘壑雄奇,林泉清幽,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唐宋以来,

虎丘及山塘成为名闻天下的游览胜地。明清两代,先后有王宾、茹昂、文肇祉、顾湄、顾诒禄等文人名士修纂山志。由陆肇域、任兆麟合纂的《虎阜志》,是成书于清代“乾隆盛世”的一部荟萃虎丘风物之作。

陆肇域,字豫斋,长洲(今苏州)人,唐甫里先生陆龟蒙后裔,曾任州同之职。任兆麟,原名廷麟,字文田,号心斋,震泽(今吴江)人,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以侍养辞;平生潜心实学,为王鸣盛、钱大昕所重,有《有竹居集》、《心斋十种》传世。

《虎阜志》始纂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十七年刊印。志书所记虎丘、山塘及金阊一带山水名胜、寺院祠庙、园林宅第、冢墓石刻、市廛物产、名贤高僧、艺文杂记等,凡十卷,以内容富赡传诵吴中。“图文并茂”也是这部方志的一大特色。它是现存苏州旧志中图版最多的一部。卷首配置木刻《虎丘山塘图》、《前山图》、《后山图》、《含晖山馆行宫图》、《花神庙图》等不下五十余帧,将七里山塘至虎丘全山的名胜古迹一一描绘,其中的虎丘十景图——白堤春泛、莲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霁、风壑云泉、平林远野、石涧养鹤、书台松影、小吴晚眺、西溪环翠,画面古朴质直,展现了当年虎丘山塘独有的旖旎风光和迷人景色。

全书采集晋唐以来的诗文题咏百数十家,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的遗文佚篇。如“卷二上·名迹一·生公讲台”下所录清初归庄诗:

当日生公好辩才,雨花悟石信奇哉。

云岩已作新禅寺,碑字空传旧讲台。

同卷“陆羽井”下,还有归庄诗《第三泉》:

峭壁杬不可梯,石根泉涌净无泥。

而今变作金石涧,非复品经旧品题。

这两首诗不见于归庄的诗集,可补诗集之未备。

这部志书包涵的史料极为丰富。除了名胜古迹的沿革、掌故及碑石、题咏收罗详备之外,还保存了许多涉及苏州经济文化的原始素材。卷首录存的《虎丘花神庙记》,记述清乾隆年间郡人陈维秀“仿燕京窨窖熏花法为之,花则大盛……其繁葩异艳,四时花颗,靡不争奇吐馥,群效于一月之间”。这是关于苏州地区人工温室育花较早的确切记载。“卷六·物产”所载张若羲《孙文玉眼镜法序》、文康裔《读〈镜史〉书后》、董德华《〈镜史〉跋》,是了解清代著名光学专家孙云球及其佚作《镜史》的珍贵资料。

此外,虎丘志书还有:《虎丘山志》卷,明王宾撰,茹茆重辑,成化二十二年(I486)刘辉刻本;1956年抄本。

《虎丘山志》4卷,明文肇祉摹,明刻本。

《虎丘山志》1卷,清顾湄重修,康熙年间刻本;宣统三年集群图书馆铅印本。

《虎邱山志》4卷,清周凤岐修,顾诒禄自纂,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桐桥倚棹录》】清顾禄撰,道光壬寅年(1842)初刻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堤华校点本。顾禄,字总之,一字铁卿,自号茶磨山人。生卒年未详。吴县(今苏州)人,吴附生。恃才华,纵情声色。娶妾居山塘之抱绿渔庄。能诗赋,善画,长于掌故,所著有《颐素堂诗钞》6卷等。所撰《桐桥倚棹录》是记述苏州虎丘山塘一带山水、寺院、古迹、市廛等的专著。桐桥为虎丘最著名之处,遂取“春风倚棹阖闾城”诗意为书名。设12卷,依次为山水、名胜、寺院、祠宇、冢墓塔院义冢、坊表义局会馆、汛地堤塘溪桥(浜泾附)场衡、第宅(园林附)、

古迹、市廛、工作、舟楫园圃市荡药产田畴。其中山塘的市廛、工作、舟楫、园圃之属,府县志皆缺而不载,该书存史尤为珍贵。

【《寒山寺志》】清叶昌炽撰。叶昌炽(1847—1917),字鞠裳,号缘督庐主人,长洲(今苏州)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国史馆提调、会典馆帮总纂、甘肃学政、江苏存古学堂史学总教等职。学识渊博,尤长金石、版本、文学,著有《语石》、《邠州石室录》、《藏书纪事诗》等,后人又为刊印《缘督庐日记钞》及诗文集。《寒山寺志》是他应江苏巡抚程德全之请,为纪念重修寺院而作。志稿纂成于宣统三年(1911),由程德全延请名士郑文焯厘定。

郑文焯对《寒山寺志》稿,眉批墨改,就体例、内容等提出意见,致使叶昌炽深为不满。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政局动荡,《寒山寺志》稿遂沉落无闻。次年,叶昌炽另据初稿重作修订,可惜生前未能付梓。直至民国十一年(1922),才由吴县潘氏刊印行世。

《寒山寺志》共分三卷,分别记述枫桥、寺院、佛像、钟碑、僧人、寺产以及诗文题跋、遗闻逸事等,并对古塔兴毁、枫桥商市、寒拾事迹等作了详细考述。全书内容富赡,体例精当,文字典雅,堪称吴中寺院小志中的上乘之作。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张维明在整理校点该志时,于书后增加了《补编》、《附录》,收录了郑文焯厘定稿本中的批语、程德全所撰序言,还有寺记、钟碑题刻、楹联、修志纪事、文物照片等,使志书更趋完备。1990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虎阜金石经眼录》】民国李根源著。是一部记录虎丘及山塘一带钟鼎铭文、石刻文字的志书。书中对金石文字的字体、大小、撰书者、年月都有记录,并有对书法的品评,如称虎丘石观音殿内“释迦文佛”四大字(已毁于1966年)字之方径与“虎丘剑池”四大字相等,有非虎丘剑池四字可及,当可谓虎丘榜书之冠”。对了解当年金石遗存有一定参考价值。唯因不少碑文冗长,未能抄录,是为缺憾。民国十五年(1926)有木刻本出版。后又与其所著《吴郡西山访古记》合编铅字本出版。李根源,字印泉,云南腾冲人,清末曾创办云南讲武堂,民国早期在北京政府任职,后激流勇退,寓居苏州十全街。1955年病逝于北京。

二、经书

苏州佛寺藏经始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的磧砂延圣院。其所刻印的《磧砂藏》,历时91年刻成全藏590函,6392卷,是至今尚存的佛教重要典籍。自此以后,苏州众多寺院中建有藏经楼,收藏佛教经典。如寒山寺藏经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