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15章 教育科技(8)

第115章 教育科技(8)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1999年末,学校有艺术楼、演出厅、音乐实验室、多媒体电脑房等投资逾千万的设施。所有教师都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0%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理论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和专业技能课(音乐、舞蹈、美术、美工等)3大类共23门必修课程,还有一批针对学生个性需要的兴趣小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毕业生除完成规定课程外,还持有公共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和普通话考核证书。

学校把教育研究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是江苏省示范幼儿园;另一所幼儿园现在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学习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每年都有数十篇由各学科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在各级教育理论刊物上发表,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学生还在全国和省、市组织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写作等比赛中,屡创佳绩,频频夺冠。

“创造”、“严谨”、“勤奋”是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先后获得“苏州市先进集体”、“苏州市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中等专业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为中等职业学校。清末民初,全市有4所职业学校,其中设在现金阊区境内的有3所: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下津桥)、省立第二工业学校二院(留园马路)、省立医学专门学校(阊门外五福里)。民国年间,职业学校继续有所发展。据《苏州市教育志》载,民国时期设在现金阊区境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先后有9所。

解放后,中等职业学校改办为中等专业学校。原来私立中等职业学校于1951—1953年先后改为公立。创办于1947年的私立江南助产职业学校(校址在景德路)和私立南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校址在桃花坞),于1952年时合并为私立新民卫生学校,同年11月,并人苏州护士学校。创办于1946年的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址在爱河桥),1953年改名为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同年8月,化学专业和土木专业分别调整到杭州化工学校和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原“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改建为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5月迁校南京,更名为南京电力学校。

1949—1979年,中等专业学校经历较大的曲折和起伏。解放初期,金阊区内4所中等专业学校,几经调整,至50年代中期只剩下一所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1960年市卫生局委托医药公司招收三年制中药班,于市内花驳岸成立苏州中药学校,一学期后即由中医专科学校接管,学校于1962年7月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中等专业学校全部停止招生,学校名存实亡。80年代以后才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机械、电子、财经等中专相继建立,至1985年止,全市共有15所中等专业学校,其中在金阊区辖范围内的有4所: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市机械学校、苏州市电子学校。

1985年以后,各职业高中纷纷开设中专班,学生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毕业后择优录用。旅游、轻工、机械等校都先后成立中等专业学校,大多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增加技工学校建制)。1989年苏州市评弹学校新校舍于三香路落成,并迁人新址办学。1992年苏州市高级工业学校正式成立。

1989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苏州市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试点,根据苏州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特点,试点在3所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其中1所设在金阊区内。位于爱河桥的苏州电子学校与金塔电子公司联合办学,学校为公司输送合格技术人才,电子公司扶助办学,帮助学校建立实验型校办工厂。1996年,苏州高级工业学校与工业园区美国AMD公司合作办学;苏州机械学校定向为园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德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日立电子有限公司培养技术工人。至1999年末在金阊区内的中等专业学校有8所: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苏州高级工业学校、苏州评弹学校、苏州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市机械学校、苏州市轻工业学校、苏州市建筑技工中专、苏州医药职工中专。部分学校简介如下。

【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后6次更名,民国元年名为江苏省第二农业学校,十六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农业学校,两年后又名省立苏州农业学校。日军侵占期间学校停办,民国三十五年8月复校,名为省立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9年苏州解放后,学校为苏州专署接管,名为苏南苏州高级农业技术学校。1952年定名为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校址在西园路11号。

创办时,苏州知府何刚德自任监督,校址在盘门内小仓口。民国元年隶属江苏省教育厅,筹建新校舍于阊门外冶坊浜口。是年先办农科,翌年增设蚕科,十六年改设农、蚕本科及预科两部,本科在下津桥原址,为一院;预科在留园马路,为二院。二十二年起先后创办园艺科和添设糖果职业班。日军侵占时期,校舍被日军所占。三十五年复校时,校内驻有国民党部队骡马队,校舍成为马厩,房屋损毁过半,当时省拨复校经费有限,由校方发起复兴母校基金会,分头筹募经费重建校园。复校后,除原有农、蚕、园3科外,增设农产制造科。自民国四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毕业生1400多人。

1952年根据政务院调整学校指示,将蚕桑科并人浒墅关蚕丝学校;1953年农产制造科撤销,并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同时有上海七宝、高行两农校,苏州苏民中学农校、吴县初级农校、南京农干校以及丹阳相伯初级农校等部分师生并人该校;1954年将原有农、园两科改为农作、果树蔬菜2个专业。课程类别分普通课、基础技术课、专业技术课,教学过程安排三个学期的教学实习和两个学期的生产实习。1955年中央颁布全国统一教学大纲,并组织全国农业院校编写教材。该校徐国桢主编的《作物栽培学》,钱立宪主编的《蔬菜栽培学》和彭家栋参加编写的《耕作与土壤学》,均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以后,学校即依部颁大纲和统编教材进行教学。1958年“大跃进”,学校“戴帽”办专科,校名苏州农业专科学校,与农校并存。1959年苏州水利专科学校并人该校,这时学校专业设置大专部,有农作物、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和农田水利#个专业;中专部有农作物、果树蔬菜和土壤肥料3个专业。1962年停办专科。1963年开始招收“社来社去”学生,实行半农半读,为农村社队培养人才。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学校停止招生。1979年原址复校。1980年11月,教育部确定该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1999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校,1996年始办高职班。1998年6月始,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90年代以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等工作方面取得较快发展。1996年省教委、省农林厅将有全省5所农业中专校、11所农业职业高中参加的现代农业类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的牵头任务赋予该校。学校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该校联合无锡农业推广中心、江苏常绿果树推广研究中心,开发江苏省苏南地区名特优果苗木基地建设项目,科技成果已在苏南普遍推广,推广新品种达90余种。1997年承担省政府农发办关于苏锡常地区名特优粮食转化效益的综合开发重大课题研究,同时承担农业部“九五”重大课题——农业中专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还依托实验农场,根据棉麦夹种地区棉麦生产实际,成功培育棉麦共生期短、棉麦两重产量高的矮秆早熟优质新品种“矮早52号”,得到苏州市科委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仅在苏州三县市推广面积达约2.7万公顷(40余万亩)。学校还在农场组建水稻旱育稀植模拟现场,并请日本水稻旱育稀植专家原正市到该校讲课,共开办5期培训班,参训人员为华东8个省市的县级以上农技推广员和领导干部1000余人。该校园艺品还出口至美国、荷兰与新加坡,1998、1999年均参加香港国际花展,产品热销。1997年9月,该校还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农业中等学校田径运动会。

学校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长野县下伊那农校、下高井农校、上伊那农校、法国昂热农校、荷兰敦伯士农业应用大学、韩国农协大学、美国索兰科农校结成友好学校,5名干部、教师被派往美、法、日、德、荷兰等国考察、进修。

校内还设立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中国花协盆景培训中心、《中等农业教育》编辑部。受农业部委托,学校承担全国中等农校领导干部、专业教师、乡镇企业管理干部、中国农学会出国研修生等的培训任务。经培训,去日本研修的有1000余人,去美国研修的有100余人。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农业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全国花卉先进单位”、“苏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校”与省级“文明校园”等称号。

【苏州高级工业学校(苏州电子学校)】创建于1946年,7月开始筹备,8月从苏州中学接收其金门分部,即苏州市爱河桥新马路18号原日侨国民小学旧址,招收电机、应化、土木3个专业的新生各2个班,并接受原苏州工业学校转人的商科、应化科6个班,共#00余名学生,于9月16日正式开学上课。当时校名为“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苏高工”),隶属国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

1949年#月苏州解放,5月,学校由苏州市军管会接管,改名为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1950年2月,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主管!953年1月,改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1953年8月,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根据华东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调整工作委员会的批示精神,将学校的化工科和土木科分别调整至杭州化工学校和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原“苏高工”改建为苏州电力学校,由国家燃料工业部领导,开设电力专业,在原校址继续办学。1954年8月,苏州电力学校迁往南京,原校址改建为苏州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第二次院系调整,一部分并人建筑工程部领导的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另一部分并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原校址改为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简称“苏州工专”)。1962年秋,苏州工专停办,原苏州市胥门中学迁人现址,并改名为苏州市第七中学(完中)。1981年秋,按中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学校改办为苏州市电子职业中学(初中部保留到1990年),并设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1985年又增设苏州市电子学校(中专)。1990年香港企业家赵廷箴、朱怀芳夫妇捐款1千万港元,另得苏州市政府专项拨款,重建校舍,1992年建成,并经市政府批准,改名为苏州高级工业学校,保留苏州电子学校校名。

学校占地38669平方米(58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拥有20余个设施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室和专用教室,还有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网、外语调频电台等学习设施。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8人,教师自编的《电子线路》、《电工基础》、《制图与钳工工艺基础》等多本教材由专业出版社出版,并由国家教育部向全国职业学校推荐。学校引导与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学校无线电测向队在全国青少年测向比赛中连获团体冠军、亚军,在省、市教委组织的各项技能竞赛中多次夺冠,在苏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曾连续三年获中专、职中组团体冠军。学校设立赵廷箴文教基金奖和AMD奖学金,之后每年有100多名学生获奖。学校经常选派教师出国培训。与日本金泽工高、英国剑桥大学附中结成友好学校,与英国GAP有师资合作项目,常年有外籍教师至校授课。

学校培养出5千多名中等技术人才,与园区、新区的40余家三资企业合作人才培养。9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

【苏州评弹学校】原位于郊区黄天荡,1989年1月迁至三香路新校舍。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为新校址题写校名。新落成的评弹学校教学楼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庭园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819平方米,内部建造精细,设有教室、形体室、音乐室、电化教室、录音间、排书间等,是一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艺术学校。

学校前身是苏州专区戏曲学校,创办于1959年,设有苏剧、昆剧、锡剧、黄梅戏、歌舞、评弹等专业。1961年改名为苏州戏曲学校,陈云为名誉校长。根据陈云关于“振兴评弹”的指示,学校设置评弹、苏昆剧两个专业。评弹部由上海评弹团、江苏省曲艺团、苏州市文化局3单位联合举办。1962年苏州戏曲学校停办,建立苏州评弹学校,成为专门培养评弹演员的中等专业学校,并改由市文化局单独举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苏州评弹学校被迫停办。1977年陈云提出要在适当时候恢复苏州评弹学校。1980年#月,苏州评弹学校恢复,由省文化厅主管,陈云为名誉校长。学校的任务是根据陈云“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为江苏、浙江、上海培养评弹事业的接班人。设弹词、评话两个专业,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学制分2年、3年、年3种。评弹专业设乐器、唱腔、说表(包括角色、手面)、身段、乐理等课程,并结合专业训练,举办专题讲座,开设戏曲、曲艺等欣赏课。评话专业课设说表、手面、角色、八技、身段、评弹创作常识等课程。两专业的共同课为文学创作(包括韵文、散文两种,均以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为主,并结合语法、修辞和音韵学进行教学)、历史、政治等。专业课与共同课的比例为3:1。学校师资主要有两类:一是专职教师,如王莺、邢晏春、邢晏芝等都是主要来自各评弹团的著名演员,他们除上课外,还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艺术辅导;二是兼职教师,他们不脱产,根据需要请来讲课或开讲座。另外还聘请艺术有造诣、有成就的老艺人或名家大师为顾问。

1990年12月,苏州评弹学校实习书场竣工通过验收。实习书场建筑面积1496平方米,总投资75万元,观众厅400座。学校设置专业有中专班的评弹、群文音乐,大专班(与南艺合办)的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等,在校教师3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8人。1980年复校至1999年,已有440名毕业生,其中有苏州市评弹团的著名演员金丽生、盛小云、袁小良、王瑾、王池良等。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