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10章 教育科技(3)

第110章 教育科技(3)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苏州解放后,市军管会接管批办各类学校,由市文教局统一领导和管理。据当时资料记载,地辖金阊区的小学有6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的中心国民学校5所,国民学校12所,私立小学48所,其他部门办的小学1所。具体办法为:对原国民党政府办的学校,接办为公立小学;私立学校暂予保留,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1950年将私立青光小学改为三乐湾代用国民学校;私立江宁、育才两小学合并为私立五爱小学;并停办桃坞代用、私立慎修、美月等校。1951年私立郁氏尚德小学改名为私立大德小学;私立敦仁小学并人公立虎阜小学。是年7月,公立小学更改校名,中心国民学校改称中心小学,国民学校改称小学(代用国民学校改称代用小学)。翌年,政府开始接收全部教会小学。

1951年11月,各区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9月,市文教局将全市小学的领导关系移交给区人民政府管理。下面是当时划归西区的学校。

公立小学有:虎丘中心小学、万里小学、湖田中心小学、铁路职工子弟小学、虎阜小学、三乐湾中心小学、石路小学、留园小学、张园小学、南阳里小学、佑圣观小学、朱庄小学,共12所"

私立小学有:大德小学、星群小学、惠群小学、世德小学、三友小学、念达小学、培民小学、公益小学、勤益小学、成智小学、育青小学、智仁勇小学、新安小学、旅业小学、神农小学、永华小学、广运小学、萃英小学(教会办)、普益小学(教会办),共19所。

1953年,进行学龄儿童的普查,实行划分地区、联合招生,对原有公私立小学作出调整:三乐湾小学改为中心小学,私立普益小学改为市立广济桥小学。张园初小、南阳里初小并人三乐湾中心小学,石路初小并人广济路小学,智仁勇小学改为爱河桥小学,惠群小学改为山塘街小学。翌年,私立育青、成智两小学合并为私立新人小学。1955年,私立念达小学改名为新民桥小学。年末,全区有公立小学9所,私立小学16所,企业办小学1所,共26所。

1956年,国家接办所有私立小学,共16所。接办后,将新安、旅业两校合并为丁家巷小学,勤益小学改名为南新路小学,永华小学改名为南浩街小学,神农小学改名为金门小学,培民小学改名为杨安弄小学。至此,全区共有教育部门办的小学24所,有学生10473人,教职员307人;另有企业办小学(铁路职工子弟小学)1所。是年,为适应学龄儿童多的情况,全区有"所小学试办二部制,设20个班,以尽量满足学龄儿童人学。

1958年"月,撤销北塔区,该辖区内有19所小学随之移交给金阊区文教科管理,即:海红中心小学、纯一小学、景二小学、桃坞中心小学、泰伯小学、树德小学、文运小学、竟成小学、同仁小学、新华小学、金阊中心小学、梵门桥小学、景一小学、河清小学、宝林小学、西城中心小学、中街路小学、东中市小学、五爱小学。这些学校共设高级班41个,初级班116个,幼儿班23个,有教师307人。当年暑期后对部分学校进行合并、更名:河清、宝林两校合并为宝林小学;梵门桥小学改为金阊中心二院;树德、文运两校合并,更名为虹桥小学;丁家巷小学改为中心小学,广济桥小学改为丁家巷中心二院;杨安弄小学并人新民桥小学二院;景二、景一两校合并,定名长春小学;海红中心改为完小’三友小学并人山塘街小学;金门小学并人爱河桥小学为二院·三乐湾中心改为金阊区实验小学,撤阊西小学为实小幼儿园。同年,枫桥小学由郊区划人。至此,全区共有教育部门办小学30所,其中,实验小学1所,中心小学7所。是年,教育工作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鼓励厂矿企业自办小学,年内,全区共新建民办小学19所,4所公办学校也附设民办班。但有的民办小学规模过小,仅一、二个班级,办学不久,即有6所就近合并。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全区学龄儿童人学率达96,。

1959年,东中市小学改为金阊区寄宿制小学;西城中心小学改为完小;竟成小学并人桃坞中心小学。1961年因体制变化,虎丘中心小学、虎阜小学划归郊区。同年8月,湖田中心小学改为完全小学;山塘街小学改为山塘中心小学;爱河桥小学二院独立建校,定名为芦家巷小学。对企业办小学亦作调整,将试验仪器厂职小改为伊家浜民小,运输职小改为大马路民小,并对部分民办小学也作了适当调整。

1962年,金阊中心小学因实行五年一贯制,不再担负中心学校工作,改名为金门小学,原金阊中心二院恢复为独立完小,定名为高井头小学;中街路小学改为中街路中心小学。翌年,丁家巷中心小学二院恢复为广济桥小学;宝林小学二院(原河清小学)改为吴趋坊小学。年末,全区共有小学57所,其中教育部门办35所,其他部门办4所、民办18所。

1964年新建营坊场小学、石路小学、黄鹂坊小学;原驻苏部队八一小学移交给地方,定名为苏州市八一小学。是年,贯彻阶级路线,满足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要求,试办4所工读夜校,共29个班,其中景德路工读小学6班,东中市工读小学7班,爱河桥工读小学11班,山塘工读小学5班;共有学生1278人,教师29人。次年,新建杨安浜小学;区实小幼儿园校舍恢复为阊西小学·风桥小学分为两校,原小学西院为枫桥小学,东院为枫江小学。还增加工读小学3所,11班,学生增加242人。当年全区共有小学69所,其中教育部门办42所,其他部门办2所,集体办25所(包括民办18所、工读小学7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校“停课闹革命”,教育工作停顿达一年有余,次年复课。1968年开始,各校普遍实行“五年一贯制”,各工读学校均并人公立小学。9月起,学校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大部分学校更名。如区实小更名工农兵小学,同仁小学改名长缨小学,南新路小学改名创新小学,石路小学改名韶山小学,留园小学改为红卫小学,丁家巷小学改为五七一小,阊西小学改为五七二小,等等。直至1972年10月,根据市教育局通知,方逐步恢复原名。

1972年成立小八路小学(前身为小八路宣传队)。该校贯彻以学为主,搞文艺宣传为副的原则,边学文化,边进行文艺宣传。校址先设在太平坊(现清真寺内),1973年附设在区实验小学。至1975年筹备建立区少年宫,该校随之撤销,缩改为少年宫的一个文艺队。

1974年,五爱小学、宝林小学合并,定名为天库前小学;前进小学并人桃坞小学。1976年,天库前小学并人金门小学。1977年广济桥小学并人丁家巷小学;红缨小学并人桃坞中心小学。1978年2月,恢复天库前小学,撤销景德路小学;爱河桥小学并人石路小学。9月,丁家巷、营坊场、山塘、金门、桃坞等小学恢复中心小学建制;长缨小学恢复同仁小学。1979年,环红小学恢复为环秀小学。1980年井冈山小学恢复为东中市小学。

80年代后,普及初等教育工作不断进展,学龄儿童人学率提高到99,。1981年,环秀小学校址让给刺绣研究所,环秀小学与长春小学合并,定名为环秀小学,校址在原长春小学内。阊西小学并人丁家巷中心小学。撤销延安小学。遵义路小学恢复原名中街路小学。东中市小学改为东中市中心小学。1983年9月在彩香新村新建彩香小学。1984年9月,在新庄新村新建西园路小学。撤销留园小学,并人营坊场中心小学;撤销公益小学,并人湖田小学,公益原址作为湖田二院;撤销北码头小学,并人桃坞中心小学。

1985年,新办彩香新村第二小学;虹桥小学改为虹桥幼儿园。至年末,全区学校校名为:

金阊区实验小学;

石路辅导区(丁家巷中心小学、朱庄小学、枫桥小学、南浩街小学、石路小学;

留园辅导区·.菅坊场中心小学、杨安浜小学、西园路小学、八一小学、湖田小学;

山塘辅导区:山塘中心小学、大德小学、万里小学;

金门辅导区:金门中心小学、天库前小学、南新路小学;

中街路辅导区:东中市中心小学、中街路小学、海红小学、环秀小学、西城小学、纯一小学;

桃坞辅导区:桃坞中心小学、同仁小学、新华小学;

彩香辅导区:彩香小学、彩香第二小学。

1988年新办三元一小;撤纯一小学,改建纯一幼儿园。翌年,新办彩虹小学、三元二小;杨安浜小学并人山塘中心小学。1990年三元二小改为三元中心,并建立三元三小;西城小学并人环秀小学,枫桥小学并人三元中心小学,中街路小学并人东中市小学。

1991年1月2日,市政府正式批准确认,经严格检查验收,金阊区所有小学在教育设施、环境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诸方面办学条件与市内其他城区一样,达省颁义务教育标准,即正式进人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新时期。翌年,继续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开始加快“窗口”学校建设,区实小在教育设施、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起示范作用。学校布局续有调整,南新路小学并人天库前小学;营坊场中心小学改名留园中心小学。1993年,丁家巷中心小学与区商业局联办,更名为商业职工子弟小学。次年,新办新庄新村第二小学,彩香中心小学二院(菱塘小学)。全区各校以现代化示范学校为标准,努力创建“窗口学校”、“特色学校”。薄弱学校相继撤并,朱庄小学并人区实小,西园路小学更名为新庄新村第一小学。1997年南浩街小学、万里小学分别挂靠商业职工子弟小学和山塘中心小学。特色学校逐渐形成,彩香中心小学的数学教育、山塘中心小学的教科研、金门中心小学的德育教学形成优势。翌年,湖田小学并人留园中心小学;11月,区实小通过省级实验小学的考核、验收;全区各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各校“两机一屏”(电视机、录音机、投影屏)配套到位。1999年东中市中心小学通过“省实验小学”视导评估,彩香二小通过“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的验收,桃坞中心小学被命名为“省现代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所有中心小学和部分完小培育为特色学校。

(第二节))学制课程教材

一、学制

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元年(1912)9月,苏州初等教育实行九年制。初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初等部修业年限5年(翌年改为#年),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高等部#年。女子小学堂比男子小学堂缩短1年。民国元年9月至十一年(1922)新学制颁布前,改行"年制,初等小学(国民学校)年,高等小学3年,一些私立小学不按政府规定,实行6年制。民国十一年秋,新学制颁布后,小学一律实行“四二制”,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解放后至1968年,城区小学学制主要沿用解放前的“四二制”(解放后改称6年一贯制)。1960年起区内小学进行五年教学试点,全区3所小学共设21班,1962年改在金门小学、区实小两校试点,设16班。1968年全部实行5年一贯制。1971—1974年,曾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从1982年秋季开始,市区小学逐步恢复6年一贯制,到198#年,全部实行6年一贯制。

二、课程教材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宣统三年,各级小学堂课程分必修学科和随意(选修)学科两类。必修学科按学部规定设置。随意学科,初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初等部设图画、手工一门或两门;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高等部设手工、商业、农业等。各级小学堂均采用学部颁行的教科书。

民国元年至抗日战争前,各级小学遵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课程和采用教材。二十一年始,各校增添乡土教材,由县教材编纂委员会编印。日军侵占期间,小学设置课程有所变动。各校使用教材,除日语、算术、劳作等为伪江苏省教育厅统编外,其余均由伪县教育局教材编选委员会自行编印。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各校按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颁标准设置课程,统一使用部编教材。

解放后,各小学废除公民训练课程。1951年,一、二年级设国语、算术、唱游、劳作4门学科,三至六年级增设常识一科,政治不单独设科,爱国主义教育贯串于各种教学中。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1955年,各校普遍开设手工劳动(1958年改为生产劳动)。I960年,各校从三年级起开设政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度停开文化课。1967年3月后,陆续复课,主要学习语文和算术,无固定教材。翌年暑假后,课程增加,一般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劳动、常识等7门课。1969年后,用苏州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编教材。1972年后,课程设置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采用江苏省教育厅统编教材。1978年,各校统一使用江苏省教育厅编5年一贯制小学教材。1982年后,过渡到6年一贯制的学校开始试行江苏省教育厅颁《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课程设置与1981年基本相同,各校均统一使用江苏省教育厅编教材。

1985年后,小学课程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1997年历史、地理改为社会)、劳动、自然、音乐、美术、体育。每天10分钟早操,10分钟晨会课。活动课程开设班队活动、地方特色课,其中地方特色课开设计算机、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健康教育;少数学校开设消防课、环保课。使用的教材仍按省厅《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暂行计划(试行草案)》为教学课本。

(第三节)教育教学

一、解放前教育教学

辛亥革命前,各级小学堂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同时采用欧美、日本等国小学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堂都设“读经讲经”科。初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初等部以《孝经》、《礼记》节本为教材,每周课时占总课时的2/5;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高等部以《诗经》、《书经》、《易经》及《仪礼》节本为教材。课时占1/3,规定每天用半小时“温经”,列人自习课。女子小学堂更注重“三从四德”封建道德教育。有些科目,如历史、地理、算术、图画等,吸收日本、欧美等国小学有关科目的内容,介绍一些浅显的近代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和西洋绘画技巧。各级小学堂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废除旧式教学的个别授课方法。课堂教学盛行从日本传人的赫尔巴特“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的“五段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讲解为最要”,并注意“循循善诱”,禁止体罚学生。规定小学堂礼堂内悬挂《圣谕广训》,师生必须一体遵循,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和学堂事务。每年孔子诞辰日,各学堂均举行祭孔会典,师生都得参加。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