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 第13章 得人才者得天下——韩非子的人才观(3)

第13章 得人才者得天下——韩非子的人才观(3)

小说: 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作者:秦榆

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战争中,为防止王罕的儿子桑昆的袭击,率军进行战略转移,将营地撤至呼伦湖西南的班朱尼湖。一路上没有粮食,靠打猎充饥,处境十分艰难,士兵们由于忍受不了饥渴交迫,纷纷离开了军队。同他一直走到班朱尼湖的各级首领仅剩下19人。

成吉思汗以湖水当酒,捶胸举手,对天发誓说:“使我确定大业,当与诸人同甘苦,若违此誓,有如河水。”

19位将领听完成吉思汗的话都深受感动,并流下了热泪。

饮过班朱尼湖水的19名首领都成了以后的功臣,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礼待和尊敬。而这位与成吉思汗患难相从的将领,其中就有契丹族耶律阿海、秃花兄弟;西域赛夷人札八儿火者,即中亚人。《蒙鞑备录》称其为“回鹘人”。

这些人与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后来耶律阿海被尊为太师、太傅,镇海后来成了窝阔台的丞相。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任用将领不以民族和部落为限,而能以宽阔的胸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士贤人,只图大业。

成吉思汗用将的一个特点是重才德而不计前仇。

即使是曾在战场上差一点置自己于死地的劲敌,他也能够抛弃前嫌,以礼相待,并收为自己的大将。

成吉思汗四先锋之一的者别,原先是泰赤乌的一员悍将,名叫只儿豁阿歹。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成吉思汗在进行统一蒙古的战争中与泰赤乌、札答兰、合答斤、山只昆等诸部进行了一场阔亦田(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旗辉河南奎腾河附近)之战。

战争进行了半天后,敌军开始溃败,成吉思汗率军紧迫泰赤乌部军队。面临亡族灭种的威胁,泰赤乌人不肯束手待毙,他们稳住阵脚,步步为营,作顽强抵抗。

双方展开了拉锯战,你争我夺,打得难解难分。

泰赤乌部猛将只儿豁阿歹,站在山坡上观察形势,发现了正在冲杀的铁木真,于是弯弓搭箭,向铁木真的喉咙猛射一箭。

利箭带着风响直向铁木真飞来,成吉思汗听到响声把头一歪,箭虽没射中他的喉咙,却射中了脖颈的血脉。

“伤其项脉,血不能止。”成吉思汗一头扑倒在马背上,血流如注,不省人事,被部将救下马来。

成吉思汗虽然负伤,但最后还是打败了泰赤乌部,活捉了只儿豁阿歹等人。

身受重伤的成吉思汗向这些俘虏们问道:“阔亦田地面对阵时,自岭上将我马项骨射断的,是谁?”

其实箭明明射中了铁木真的脖子,但铁木真却说自己的坐骑受伤,他认为能在那么远的岭上可以射中自己的这个射手一定是个人才,如果他说射中了自己,那么谁还敢承认?

只儿豁阿歹为人坦荡豪爽,毫不犹豫地说道:“是我射的,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如若不成,宁死效忠主人。”

成吉思汗十分欣赏他这种忠诚老实的态度,说:“但凡做了害人的事,他人必隐讳不说。如今你却不隐讳,可以做伴当。”

成吉思汗收留了只儿豁阿歹,并当场给他改名叫“者别”,在后来的一些战争中,者别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才能屡立战功,成为成吉思汗手下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

成吉思汗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并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下属的心,为自己开创的大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并非中国人的专利,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是个有着战略头脑的政治家,尤其在用人方面,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智慧。

1968年12月2日,当选为第37届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一职,基辛格万万没有想到,多年来不断追求却屡遭白眼,最后寄托于洛克菲勒的一切雄图厚望,却在洛克菲勒的劲敌尼克松的身上实现了,他决心出山受任,以其雄韬伟略来辅佐这位开明的总统。他首先提醒总统,20世纪70年代与50年代不同之处,就在于世界已由“两极”向“多极”演化。他建议美国重新调整自己的敌、我、友关系。

在对“北大西洋公约”各国伙伴问题上,要改变以前那种由美国“单独承担一切责任”和“统一指挥”的方式,就必须建立一种具有政治创造力的全新秩序,实行划分打击目标的“明智联盟”政策。这样,在对苏关系上,基辛格认为,尽管苏联是美国的一贯对手,但时代不同了,通过谈判是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规定冲突的“绝对极限”的。基辛格的上述建议,对尼克松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在后来的对华关系和苏美和谈上使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当初在尼克松上台时,困扰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越南战争。而在这个问题上,基辛格很早就有研究,他的回答也十分明确:通过谈判,撤回军队,结束战争。尼克松采纳了这一建议,终于解决了棘手的越南战争问题。

基辛格作为尼克松的高级幕僚,不仅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国际战略策划者,同时也是一个精明干练的战略实践家。作为顾问、智囊,他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运筹于白宫之内,施展于千里之外;作为助手、使者,他忠贞不渝,献身其职,周旋于美国朝野,活跃在世界的各地。美苏和谈,他纵横捭阖;中美建交,他牵线搭桥;巴黎谈判,他以强制胜;中东危机,他以柔克刚……在当代国际的大舞台上,为美国和尼克松政府演出了一幕幕具有时代意义的话剧。其中,最能反映基辛格深谋远虑、智勇兼备独特风格的,莫过于中美秘访的“波罗行动”和越南停战的“巴黎谈判”了。

由于尼克松大胆启用了劲敌人物基辛格,由于基辛格的杰出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智慧,使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政绩卓著。实际细细想来,尼克松任总统时期成就的几件大事主要是其用对了人的缘故。可以说,如果没有尼克松的提携,基辛格的谋略思想就不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如此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起码在当时不能;同样,如果没基辛格的谋划和具体实施,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的政绩也不会如此卓著,他们二人可以说是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开创了美国外交的一个新的时代。

9.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原文]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大意]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来捕捉老鼠,如果都能像这样各展其才,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自然界有其永恒的活动规律,支配着天地万物,使他们各有其道,各按其本分而活动。造物主无所干涉,这就是“无为”。而人类社会中,人总是有意无意破坏“无为”的状态,从而引起平衡的破坏,反作用于人,造成恶果。各具所长是自然界万物之规律,人类社会也讲究人尽其才。万事万物都有其法则,万物都有其适宜的用处。

知人善任是所有英明的领导者的共同特点,能够善用人才,才能使国家走上强大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三国时的孙权真做得不错。

孙权用人方面能够知人善任,突出表现在一生中四次都督的任命上。统领东吴兵马的都督依次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为东吴开疆辟土、开展外交、抵御外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孙权任命的第一个都督是周瑜,周瑜是他的哥哥孙策推荐的,孙策临终前曾嘱咐他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请教周瑜。在孙刘联盟抗曹的问题上,东吴主降派占据大多数优势,虽然孙权不想投降,但最有权威的谋臣张昭也主张投降,孙权只能沉默不语,等到周瑜一到,在全体谋士、武将的大会上,对曹操的兵力作了一番极为精辟且具有强烈说服力的分析后,孙权马上下定抗战的决心,他下达命令,委任周瑜为大都督,把军权全部交给周瑜。这次任命,可谓有胆有识。面临曹操率领的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面对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占优势的局面,若没有胆量,不可能做出战的决定;没有识,他也不可能肯定周瑜的见解,而委以全部军权。这次授封,是在文武大会上以闪电般的形式举行的,尤能看出孙权的英雄气概。

孙权任命的第二个都督是鲁肃。鲁肃与孙权相交已经很久了,可谓相知甚深,但他对鲁肃的任命,是由于周瑜的推荐。周瑜将死之时,上书孙权,其中一条建议是:“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读过遗书后,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于是即日便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这里,表面上看,是孙权不能忘情于周瑜,对他的遗言又不好不听,所以说:“孤敢不从之。”但实际上,孙权早有意如此,所以这样做,一来是表示对周瑜的深情,尊从他的遗嘱,是对有功者的尊重;二来,他对鲁肃本来也就很了解,周瑜遗嘱中提到这一点,就正好合了他的心意,所以立即采取果断的任命行动。鲁肃初投孙权时,二人就甚为投机。有一次二人交谈国事,鲁肃为他举策,要“鼎足江东”,扩展疆土,创帝王之业,二人谈了差不多一夜。赤壁之战,鲁肃力排众议,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周瑜死了之后,比较起来,武将中有勇的不少,有谋的特别是有谋而能担任主帅的可以说没有;文宫中白面书生居多,而吕蒙、陆逊还尚未充分出头露面,鲁肃战略眼光远大,又尽忠竭力,任命他当都督是很适宜的。果然,鲁肃在任期间,巩固了孙刘联盟,起了很好的作用。

喜欢《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