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 第27章 佛法中的六度空间——成就完美团队的六扇门(12)

第27章 佛法中的六度空间——成就完美团队的六扇门(12)

小说: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作者:房放

荣格的“自性”观念与佛教的“自性”观念也有相似之处。荣格认为,“自我实现”是片面的,人应当寻求“自性实现”,亦即心理完整性的实现。“自性”是人的完善性的种子,是人们心灵深处内藏的珍宝;“自性”与宇宙本质紧密相连,因而具有神圣性。“自性”是人的完整性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即“自性是有倾向性和意义的原则和原型”。

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终极目标都是获得精神转化。荣格把它称之为自我实现、完整性;西藏佛教则把它称为佛性,为了众生而彻悟。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众生皆可成佛,获得至高的精神转化。佛教徒和荣格都认为:这种追求光明、追求更高意识的冲动,无处不在。正如荣格所说:“从最初开始,在灵魂深处一直存在着寻求光明的愿望和摆脱原始蒙昧……摆脱精神的原始黑夜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这种冲动,经过数万年后,到今天依然如此。渴求光明就是渴求意识。” 这么多的说明,你会清晰的体会,多年以来,孜孜不倦的心理学家对于“心”的论述,是相当的多元化,却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心”的释疑尚未有定论,仍有极大的空间等待你我的探索,因为,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经验的。

如果你读完上述的观点,就有权发问:“我是谁?”

六、我是谁?

无可否认,随着世界近代文明的发展,很多从事生命领域科学研究的思想家、心理学家、宗教人士对这个恒古难题,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十六世纪的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在其著作《六个沉思》,提出了一句荡气回肠的“我思故我在”,其实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六祖慧能,早他一千多年,就证悟一首千古流传的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而道家宗师庄周,更是通过做了一个梦,引出另一种对于自我的思考。他梦见有一个蝴蝶,也做了一个梦,在蝴蝶的梦中,却梦见庄周本人。醒来之后,他便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到底是庄周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周呢?人类是属于宇宙万物中的一种,是地球生命体中的一部分。人生到底是否真实呢?如同庄周梦蝶的疑问一样,如果人生是真实的,那就说明梦是虚幻的;如果人生是不真实的,难道真有另一个我在做梦,梦见人生这一段过程吗?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拥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就像一直经久不衰的一部电脑游戏《虚拟人生》,我们何尝不是在给自我虚拟一个社会可以认可的形象,然后努力地使其现实化。

冷静下来,仔细体悟这些用生命体验出来的智慧,其实这是真正的「般若」,只有在观照中你才能发现实相中的你。

在你发现“我是谁”之前,先了解一下“我”的组成是什么?

佛罗伊德对人类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他在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不亚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也正是他,对“我”的组成给予精辟的解释,创造出沿用至今三我结构论

原我、自我、超我。

德国著名的身心医学家格罗德克认为:原我是一种无组织化的,由自身本能衍生出来的,以原本的思考方式进行的物质。三我结构中的原我理念,就是脱胎于他的观点。佛罗伊德把原我视为天生或体质性的,是满足自我各种希望和欲求的本能驱动力。需要明白的是,原我坚守“享乐主义”。

引用一个很现实而且生动化地比喻,自我仿佛是人们内心世界的铁甲战士,他用来保护原我,更多的是保护自己,为那些不能以本来面貌示众的“原我”,增加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这样可以避开危险、焦虑与所有的不快乐。

自我,可以把它比喻成人类内心世界的“说谎专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潜意识自动地把各种谎言和借口组织成一套犹如卫星雷达一样灵敏的“自我防御机制”。当面对自己无力抵抗的事物时,它会采取否定和逃避;当原我的渴望有悖于世俗时,它会给予投射性的观望和放弃;当自己失去信心,想要放弃时,自我会埋藏起念头,用厌恶和嫌弃的反作用力避开。

再进一步,更聪明的自我,还会应用合理化作用、隔离作用、内射作用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常常可以从险恶的世事中化险为夷。

超我,就是良知。

一九一四年,思想逐渐成熟的佛罗伊德在他的《自恋研究》中终于提出比较完成的超我观念。他假设幼儿的心灵里具有自恋性的完美,这个时期的“我”,是自己的完整化身,之后,随着成长而踏入社会,慢慢打破虚设的完美。为了弥补从此失去的自恋,于是自我创造出一种新的理想特质叫超我。它是心灵最理想的监督者,用来鞭策自我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更是一位批评者,时时批判脱轨的原我。

在佛罗伊德的三我合一理论架构里,原我代表着生命中遗传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自我则是生命经验的产物,会不断变化;超我源于学习,始于行动,要敢于培养。它们互相交织,纵横交错,合成一套结构严谨,绵密相守的组合体——我。

一个成熟、完善、精炼的自我都会拥有与别人和谐相处,互敬友爱的能力,最重要的贡献,是他能帮助别人看见自身平凡的高贵和蕴含的力量。而让我们常常引以为豪的竞争,恰恰源于那些还没有彻底领悟自己是谁的人。你可以更好理解的认为,竞争的出发点就是没有自信,缺乏自我内心的肯定,转而寻求外部力量的引导来证明自己能量的高低。当你感受并体验到内在能力的丰富,并知道是永远可以获得时,就不存在和别人竞争的必要。反之,一个在竞争中获胜的你,用高傲的姿态鄙视败者的不堪一击时,却在以一种自我无法觉察的形式帮助别人创造他们生活中的丰盛;不管是财富、爱,或成功。

你赋予这个世界中关于自我的形象,将决定人们如何看你。

回想一下,和朋友在一起时,你是否非常关心他们对你的看法?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应该多化点时间聆听别人的语言。和他们一起将智慧的焦点集中在自我更高善的生命层面上,一起用心体验自我的美丽和内在的光明。你不必在乎带给别人的印象如何,只要对与自我在一起的人感兴趣,积聚所有人的力量不断增加内在和平的安详和宁静。

温良的人将承继大地。没错,力量是由谦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真正拥有生命力量的人,内心包容着极大的谦虚。他们不会在乎留给别人任何印象,也不试图改变别人的生活,只是简单地做他们自己。

你要勇敢地确认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你,就是你!

我是谁?这个恒古的话题,从前面流传下来,还要流传到后面去。会随着心河的流动而流动.

就像禅宗的公案,小沙弥在入门之前,老禅师都要大声地拷问他:

“你娘生你之前,你的本来面目何在?”

“这当下的一念生起之前,你又在何方?”

答案可能只会存在于观照之中,我思,故我在。

我以自我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我自由地赋予生活的意义。

也许,“我”只是此时存在与世的,被认同为身体的物质,走在生命旅途中的一段历程……

七、黎明前的黑暗

我们在天地之间游弋,仿佛飘浮俗世的微尘。要知道,在这个地球上还不存在“时间”之一概念时,山河大地也是微尘,我们只不过是尘中之尘。不要藐视微末之粒,智慧是无处不在的。安静的和自然相互的凝视之后,心里一切的波澜起伏,去冥想、去观照,试着不争不怨、无喜无忧的放下。不要努力在该如何放下,也无需执著于放在何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智慧,甚至般若都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它是一个源头,只是可惜我们还无法引导其蓄势的能量;它像一个显微镜,借助光明放大你一丝一毫的潜力。不如把生命的轮回想象成无情的战场,我们就是生活中勇猛的战士。

光明和黑暗是相对的,缺了任何一方,他们都失去了存活的意义。我知道,并体验着,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快感。也只有在黑暗中,你才能猛醒般地呼吸,放肆地让心跳加速,你失去你的视觉,也同样不再有幻觉,不会被任何虚假的思维和意识迷蒙。胆怯的人走不出黑暗,用你自身的光明带你上路。

当然,我们在一起长篇地讨论“我是谁?”,这个也许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不是让你陷入迷茫混沌的境界,更不是让你失去原本清静的自我。我们有权对自己的生命发问,更有了解生命真相的资格,你也只有清楚地认知自我的本来面目后,才会向世间展示一个更光辉、更美好的形象。

人的心态就像一枚银币,有积极的正面和阴暗的反面。成功的人善于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会在积极向上的勇敢一面展示出自我魅力,而将不登大雅之堂的晦涩想法埋在心底的私密之处。面对生活的坎坷,你更应该勇猛地精进,将“银币”打造成一粒永恒而坚固的钻石,让你的全身都发出明亮的光彩,那是生命之光。唯有这种光,会带你走出黑暗。

黎明前的黑暗是静悄悄的。你可以选择暂时的沉寂,但是黎明已出现,它就在你的前方。

喜欢《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吗?喜欢房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