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 第15章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6)

第15章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6)

小说: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作者:房放

通常此时,一位聪明又心急的学生会举手发言:“这个试验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挤出更多地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

这样的答案很精彩。确实这个小试验更多地是被运用在时间管理的课程中,希望启发我们合理的利用时间,完成更多的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还有吗?”我需要分享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要是仅限如此,谈不上什么震撼,至多只是有些感悟。

“我想应该是在职业规划方面。做事情有目的性,分清楚轻重缓急,合理地利用资源;就像那些大石头一样,如果先放一些碎石或水,便很难放进几块大石头,所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要有先后的秩序,否则便很难很好完成所有的工作。”有时候一些逻辑性很强,而且工作经验比较多的学员会给出更深一层次的答案。

“非常好!”我会带头为这样的答案鼓掌。就快要接近真相,不过往往最终的探索也是终止在此。

不妨静下心来,做一个看似没有关联,却殊途同归的假设:如果把眼前的这个普通的、体积不是很大,又很容易摔碎的玻璃鱼缸比喻成我们的生命,先前所做的一切会不会让你想到的更多?

因为玻璃缸和生命之间有诸多的相像,

第一,它们的体积都很有限,不可能无限量的装载;

第二,就像哪一天你会一不小心摔碎鱼缸一样,你永远无法预测你的生命会在哪一天结束,生命本来就在呼吸之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倘若你不是最先放进大石块,而是先把碎石、砂砾和水装满的话,你会发现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它放进玻璃缸里。

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头呢?

是成为百万或千万富翁,周游全世界,与你爱的人共度时光?抑或你的信仰、教育、社会地位、名誉荣耀等从小就想实现的梦想?

不管是什么,不管有多少?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会再有机会去做!

所以现在,你正在阅读這些文字的这个当下,可否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有没有找到这一生的大石头?

假如已经找到,恭喜你,请你记住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玻璃缸中。

假如还没有找到,你更要努力,不要等到最后你的鱼缸,是空空如也。

人这一生,宁可因梦想而忙碌,绝对不要因忙碌而失去梦想!

二、舍得的真意是珍惜,放下的本义是爱惜

正如放开脚步才能往前迈进一样,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得、布施,只有舍掉陈旧不堪的执著,才能得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能够放下不切实际的妄想,便会轻松上路,你才有机会比别人跑的快,才有体力比别人跑的远。

佛法之中,最常被世人利用的智慧,就是“随缘”和“放下”,不过这恰恰也是被误解最深的道理。

佛教中的各种经论典籍经常这样启发世人,在我们一辈子的追求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真正去爱惜眼前你所拥有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是随缘而来,即便他们曾和我们有各种各样,或深或浅的交情,但到了最后,他们始终还是要随缘走。随缘,其实应有两重含义,不要挣扎停留于过去,把握目前与当下,是为第一重含义;随着因缘的流变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向前,努力进步是为第二重含义。因此,过去人们常常说“随缘”便是代表消极,不思进取,说到底只不过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法所说的“随缘”的真正含义罢了。

而放下的境界,又高了一些。

按照当代大儒南怀瑾老先生的说法,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就叫“放下”。

不过想想确实如此,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不必记在心上,但是每一次提醒自己的“放下”,不过是又一次的铭记,倘若真的已经放下,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念念不忘?

这样的“放下”在工作中,犹显得可怜。我们时常提醒自己放下对老板的不满、放下对同伴的成见、放下对公司的抱怨,我们也很明白对事不对人的道理,我们在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天就很清楚工作中要公私分明,可是你认真地用心去回忆一下那刚刚逝去的,在OFFICE里度过的八个钟头,你真的能放下以上的所说,真的能做到你应该做到的职业操守吗?

无论你是不是职业经理人,只要你有一份正当的职业,而且依此谋生,并希望这份工作能更好地提高你生活的品质,你就应该放下你的“看法”,不要再紧紧抱着它们走进你的团队。

因为“拿起”,远远比“放下”辛苦得多。所以我们才会常常酿成“拿得起”,却“放不下”的错误。

曾经就这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特意请教我的一位师父,九华山的前任方丈,已故的佛门泰斗仁德老和尚。

那一年老和尚在合肥开会,趁他休息的间隙,特意前去参拜。赶到宾馆的时候,走廊外早已坐满了等候多时的弟子,我在侍者的带领下穿过黑压压的人群,径自来到老和尚的房间,能够享受这样的殊荣,不免有些得意。

我进去的时候,家师刚刚结束午间的禅修,几年未见,因为操劳于地藏菩萨铜像的兴建,而四处奔波,老和尚显得消瘦了许多。顶礼之后,看见侍者正要服侍老和尚洗脸,我连忙接过水盆,想聊表一些微薄的孝心。

“我们好久未见了,你还好吗?”洗漱之后,老和尚慈爱的关切,“这段时间修行得如何,有没有什么收获?”

“谢谢师父的关心,一切都很好。我最近在参读《圆觉经》,起初还比较顺利,但是现在一直没有领悟‘放下’的禅机。”我觉得老和尚已经看出我此行真正的目的,于是一五一十道出心中的疑惑。

“哦。”师父似有所想,但是又一字未言,只是用他的微笑传递着一种高深的禅意。

可惜那时的愚钝,并没有参破内中的玄机。不过近来忆念起家师时,不由得觉出那个笑容,是他给我最好的传授。

恰在此时,门外等候的弟子,晓得师父已出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鱼贯而入开始给师父顶礼。为了不打扰他们的诚心,我想等师父空下来之后,再请教这个并没有悟出的道理,于是便端起脸盆,向水池走去。

“等一下。”我刚一动身,便听见老和尚在身后轻轻一喝,我便端着水盆站住,以为他有另外的指示。

奇怪的是,师父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便不再理我,只是在专注地接受弟子们的虔诚顶礼,似乎身边没有我的存在。而我也不敢作出任何的反应,静静地端着水盆站在一边等待。

模块五:舍无量心,告别娑婆(3)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弟子一个一个地进来,刚开始我还能对他们每个人回馈一个同样善意的微笑。可是五六分钟过去之后,手中看上去没有多少重量的水盆,愈发显得沉重,手臂渐渐酸麻,甚至有些疼痛,带动我的笑容显得有些尴尬。

十分钟过去了,我已经开始没有笑意,心里只在希望朝拜的人群快点结束,不过我很清楚门外等待的数量,按照这个速度,最起码还有一个多小时。而我已经坚持不住,肌肉慢慢开始不由自主地抖动,浑身上下都开始疼痛,至多一两分钟之后,这盆水就会摔在地上。

“是不是很辛苦啊?”老和尚好像终于察觉到我的存在,望着正走进的弟子,头也不回地说道。

“是,是,是很辛苦。”由于心里不解师父的“忘记”,身体又确实非常的不适,我的回答是发自内心的由衷。

“那就放下喽。”老和尚转过身来,犀利的目光如闪电般直指我的胸膛,我也在放下的那一刻有种彻头彻尾的,从未有过的如释重负。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时就像你手里端着的水盆。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

“对发生的问题固然要重视它,不能忽视,但不能老是拿在手上捏着不放。不要总惦记着它,要学会适时地放手,让自己放松心情。不然,不知不觉间它会把你压垮。同样,就像我们坐禅一样,如果愁眉深锁,只会把自己锁在难解的烦恼之中;相反,只有微笑才能将我们带入快乐自在的心境。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只有在轻松和快乐的心情下,才能圆满地完成。记住,不要在大喜和大悲之时做出一切重要的决定。”

老和尚将深奥的智慧化解在平实的自然之中,每每想来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清澈。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与其在娑婆中蹉跎哀叹,倒不如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因为你不能拥有任何东西,除非你放开任何东西。

告别娑婆,用一颗舍无量心。

喜欢《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吗?喜欢房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