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 第13章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4)

第13章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4)

小说: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作者:房放

所以我们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许多身患重病的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因为治疗而带来的苦痛。也许对他们而言,生命早就失去了意义,每天凭借求生的意志在坚强的存活,是因为身边亲人企盼的目光,因为他们的活着,能带给深爱着他们的人难以言喻的快乐。

可是对于生活而言,哪一条路才是拥有真正快乐的法门?

印度著名佛教圣者,伟大的寂天菩萨曾开示众生:“人人都想拥有快乐,可是由于缺乏快乐之道,仍然被痛苦的乌云所笼罩。”

假如短暂的快感刚刚逝去,就是可怕的痛苦在等待我们,那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佛教《四十二章经》中记载的刀口舔蜜的故事,小孩忍受不住甜食的引诱,贪婪地舔吸刀口上一点点地蜂蜜;第一次是会得到甘甜的滋润,接下来第二或第三次,就要被锋利的刀刃割伤柔软的舌头,那种血淋淋的疼痛远远超过一时的快乐。

如果只为满足各种享乐的欲望而生存,不去探求快乐生活的真谛,我们就像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明明知道某些对名利、金钱、性欲的奢求宛如刀口舔蜜的“幸福”,是我们烦恼、痛苦、失意,甚至罪恶的根源,却喜欢以苦为乐,流连忘返,难以自拔,最后甘受苦痛的煎熬。

如果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痛苦远远大于欢笑,终于得到的那一点幸福真的会让你如愿以偿吗?

如果付出所有换回的情爱,结果只是一声叹息,你还会如此“忘我”地“拼命”吗?

二、四种快乐

幸好有佛陀这位疼爱我们的老师,幸好有佛教育我们把握生命快乐的本质。

探索如何摆脱痛苦、拥抱快乐一直是人类在思索——特别是宗教界的长期研究课题。

在众多的宗教、哲学中,佛教无疑是相对最为独特的一种。它既不回避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也不把这些痛苦归结为某种外在的力量所使然。一切佛法的核心——“四圣谛”就是要人们正视痛苦,了解痛苦的起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痛苦连根拔除。这是远至二十五世纪前的佛陀本人、近至现在正在修持和弘扬这一教义的大德们终生身体力行的神圣教育!

人们乐于接受的是快乐,而难以忍受的是痛苦。一般意义上的快乐就是对自身欲望的满足。贪求之事实现之后,我们马上投入对另一种类型的欲望的追求之旅。而人类自私的欲望就是这样的不知满足。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最渴求最向往的、也是仅有的快乐就是物欲享受。毋庸置疑,希求、获取、以及忆念这些物质主义者高度珍惜的物质享受,确实能给予人短暂的快乐。只可惜,它们只是梦幻泡影,如露珠又像闪电,常常处于无常变化之中。

财富的拥有能否赐予人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是如此,许多百万富翁就不会承受不住工作压力想到要自杀,许多千万富翁也不会在生命的鼎盛时期就猝死于对金钱无限追求的途中。在现今物质逐渐发展到极点的社会中,相当多的衣食无忧的现代人,精神和心理都不太健康。如果说财富的占有就能提供真正的快乐,那么是什么导致如此的局面呢?

世界的主宰者们能否创造真实的幸福?亚历山大皇帝曾不可一世地向世界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最后却因没有更多可占据的领土而叹息不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军团从亚洲打到欧洲,到头来还不是在征战途中,客死他乡。

头戴皇冠的皇帝和显赫一时的领袖们总是很快乐吗?历史的斗争中,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人的生命常常是朝不保夕。圣雄甘地和肯尼迪的惨死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佛陀在世时为世间众人讲解了四种快乐。

第一种是大家都希望拥有的快乐,比如:健康、财富、长寿、相貌、享受、财产、精力、孩子等。

第二种就是从这些拥有中获取的快乐。平常之人都希望从这些快乐的满足中得到喜悦的享受。从始至终,佛陀都没有劝诫所有的人潜心寂静,放弃他们的世间之乐。

他慈悲的教导:财富的享受,不仅在于把它们用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为了他人的福利,为我们生活的世间带来更多地美好。我们的所有享受只不过是暂时的。当我们丢下一切拥有而死去时,惟一能够带走的就是我们所给予的。我们用世间的财富广行慈悲的善业反而会使人们真诚而永远的怀念我们。

模块四:喜无量心,祝你百事可乐(2)

不伤害别人是另外一种快乐。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为怀,并且人人都有一颗温柔的心。我们不需要造成任何人的负担,伤害他人的人总是生活在精神的痛苦之中,并要对他们的所做所为内疚地生活。一旦我们开始领悟“人类的本能是怜悯而非掠夺”,我们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立刻有了改变。我们会用慈悲的心境来看待人间,而不是用敌对和自私的心态对待别人。我们会活得更轻松、更有信心、更快乐。

佛陀最后坦言,人这一辈子,以无过为生是最大幸福之一。无可责备的生活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福益。将受到众人的推崇和尊敬,得到他人安详气氛的影响,他自己会感到问心无愧而更为快乐。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要想得到众人的好评是极为困难的。品德高尚之人关心的只是没有过失的生活,而不在乎外界的认可与否。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以享受为快乐,而另外一些人以追求舍离为快乐。没有执著,或超越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者的快乐。从痛苦中获得解脱的涅槃之乐是一切快乐之最。

三、真正的喜悦来自心内

在四无量心中,慈无量心带给众生欢乐,喜无量心则是要让世人喜悦,那么喜与乐究竟有什么差别呢?佛经《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欢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按我们的概念理解: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所以,乐是比较表相的感觉,喜是深层的感受。

悉达多太子之所以放弃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从堂堂的一国之君变成一个隐居山林的苦行僧,因为他发现真正的喜悦来自心内,它不可以财富、权力、荣誉和征服来衡量。

但凡世间之物是通过强迫或不公正手段获取的话,或者滥导误用,然后以为珍惜地用执著的眼光看待,相对它们的拥有者来说,这些就是痛苦和灾难的根源。一个人的快乐也许就是另一个人的痛苦,健康人喜食的佳肴和饮料,对糖尿病患者和过度肥胖者而言就是致命的毒药。

我们凡夫俗子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以期待欲望的满足代替内心的欢喜;而圣人智者则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明白执著地对待流转不定的世间事物,恰恰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就世间的生存法则来说,正常、适当的物质需要是应该的,关键是破除一个贪字。正常正当的权力、荣耀也并不是坏事,但切切不可对此有执著的痴迷。

认真修习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不为贪、嗔、痴所蒙蔽,才有可能离苦得乐,获得内心的永久的幸福。

所以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着安详与喜悦,所到之处都是欢乐祥和之地;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着埋怨与不安,然后背着沉重的负担一路走来,你觉得他能找到快乐吗?

法国的一行禅师是活跃在西方社会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宗教实践家。他的教导曾被认为是“人类痛苦的解毒剂、步入快乐的甘露药”。他具有浓厚现实生活气息的说教、美丽如诗一般的语言、充满慈爱和睿智的心灵,无一不在深深打动着渴望幸福、快乐的人们。

他曾感言:“痛苦是生命快乐的基础,爱心是生命快乐之源,智慧是生命快乐的保障。”我们之所以感受种种的痛苦,是由于在非智慧的心态下盲目追求“虚幻”的结果。智慧是深入观察并看透事物本质的产物,所有正念、爱心的修持必借助于智慧才能得以圆满。一行禅师说:“当智慧在内心中生起的时候,你就会享受你生命中的每一刻,你就会活得快乐、安详。”诚然,一个拥有智慧、亲见真理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的心理健康而美丽,他愉悦地活在当下,他的内心清净无染,他的爱心与宽容发展到极致,这一切是因为他以智慧的力量彻底消除了“自我”的错觉的原因。

四、建造快乐的团队

要想和你的团队一起喜悦地生活,就更需要有快乐的智慧。

1.为现在而活

你所拥有的只是现在。内心的平静,工作的成效,都决定于我们要如何活在现在这一刻。不论昨天曾发生过什么事,也不论明天有什么即将来临,你永远置身在“现在”。以此来看,快乐与满足的秘诀,就是全心全意集中于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或许是因为可以不受琐事的干扰,孩童最美妙的一点,就是他们会完全沉浸于现在的片刻里。不论是观察甲虫、画画、堆沙堆或从事任何活动,他们都能做到全神贯注。

别忘了,我们也经历过同样的一刻。

生活在现在,就是我们要学会从现在从事的每件工作本身找到乐趣,而不只是期待它最后的结果。不要去抱怨工作的无聊,即使只是简单的重复,重复的每一笔,都应该能令你感到愉快,帮助你学习如何做好这份工作。你应该享受拂面的清风,仔细聆听小鸟歌唱,以及周遭的一切。

为了生活在现在,我们该扩张自己的感官,体会现在这一刻的种种美妙之处。每一分、每一秒,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真正生活在现在,吸收周围的一切,让自己受感动、受影响。

记住快乐的秘诀,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

2.不作无谓的等待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经验:当你上班快迟到,等一辆空的计程车时,它就是不出现,但你不需要的时候,却有满大街的“空车”在影响交通。而且在做其他的等待时似乎也总是如此。因此俗谚有云:“时时掀盖看,煮水久不开。”

同样的,有时你觉得一个期待中的电话让你等得不耐烦,在仿佛无数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你决定找点别的事做,果不其然,电话铃声立刻跟着响了起来。

碰到这种情况,有个处理的原则:“回去掌握你的现在,不要屏住呼吸等候奇迹。”如果你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拥有‘它’才会快乐和满足。”那么你不能如愿以偿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模块四:喜无量心,祝你百事可乐(3)

3.宽宏大量

原谅自己或别人,基本上是朝向为现在而快乐生活的一个抉择。

“为这件事,我永远不原谅你!”

“我没法子原谅自己!”这种话听起来耳熟吗?我们不肯原谅某人,事实上无异在说:“我不想采取行动改善现状,我宁可活在过去,而且把这结果怪到别人(或自己)头上。”不肯原谅自己,就是让自己一直沉浸在罪恶感之中,承担不必要的心理折磨。

选择原谅,情况会循着一条神奇的轨迹转变。当我们改变了,别人也会跟着变。我们改变待人的态度,别人也会调整他们的行为。在我们修订对事物观点的同时,别人也会随着我们的新期望作出反应。

原谅别人不容易,原谅自己更难。很多人一辈子都为一些自以为是的缺点,在心理与肉体上惩罚自己。有些人饮食过量,有些人故意挨饿,有些人喝酒喝得人事不省,有些人处心积虑毁掉所有的人际关系,有些人贫困一生或疾病缠身。在所有的这些痛苦后面可能都有一种信念,坚持认为:“我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我有罪”或“我不配享有健康快乐”。对生病的人作个调查,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之中,相信自己应该活得健康快乐的人少得出奇。

4.快乐就是你能看见的

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人生际遇对快乐程度的影响,其实远不及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来得重要。

破产的时候,乐观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个尝试新的工作、发掘新可能、独立自主的好机会,并期待着在人生的谷底反弹。可是悲观的人,在相同情况下却决定跳下二十层高楼,一了百了。处境完全一样,一个人兴高采烈的同时,另一个人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眼中绝望的灾祸却是另一个人心里崭新的契机。

快乐实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东西。有时它可视为人生最大的挑战,需要投入全部的决心、毅力、自制力。成熟的一种代表就是懂得为自己的快乐负责,把注意力集中于已经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放在没有得到的东西上。

一个人心里想些什么是别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快乐与否的感觉操纵在你自己手中。别人不能把思想硬灌进你的脑子里,要寻求快乐,必须专心思考快乐的事,但我们是否经常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是否经常不把别人的赞美放在心上,却为一两句不中听的话生好几天的气?如果你容许不愉快的经验或恶言占据你的心灵,后果只能自己承担。记住,你是自己思想的主宰。

大多数的人,对好话只记得几分钟,坏话却能数年不忘。他们就像收集垃圾的人,把二十年前人家丢给他们的陈芝麻、烂谷子背着到处跑。

有时快乐需要努力去达成。就像维持家中整洁美观——你得把好东西陈列出来,把垃圾丢掉。快乐就是搜寻生命中的好东西同样面对一道窗户,有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有人却只见玻璃窗脏了。看见什么,也要靠你自己用思想作出抉择。

5.完美与快乐

不快乐是因为生活与预期不符。我们的要求不能满足,认为人生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就会快乐不起来。所以我们会说:“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但人生没有那么完美的。人生常出现愤怒、沮丧、成功、失败,提出各种不同快乐的条件说到底都是在自欺欺人。

境由心生,快乐靠自己决定。很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好像有一天他们会抵达一个名叫“快乐”的公车站。他们以为,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得完全符合理想,到时他们可以喘口气,说:“我终于找到快乐了!”所以他们的一生都可以用“只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当作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得做一个决定:我们是要每天提醒自己,时间有限,应该好好把握利用它去快乐地活着;还是虚度光阴,去假设有个美好的未来?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八十五岁高龄,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写的,很值得一读。

“如果我能重活这一生,我要尝试犯更多的错误。我不会那么刻意力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随遇而安,我处事不会像每次都那么精明。其实世间值得去斤斤计较的事少得可怜。我宁愿更疯癫些,也不需要那么讲究卫生。

“你知道,我就是那种一天又一天、一个钟点又一个钟点,过得小心谨慎、清醒合理的人。哦,我也曾放纵过,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享有更多那样的时刻——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户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几趟旋转木马,多看几次日出,跟更多的儿童玩耍,只要人生能够重来。

“但是你知道,不能了。”

如此的美文,在提醒着我们,人生有限,应该善加利用。这位老先生知道,要活得更快乐、更充实,不需要改变这世界。世界已经够美了,需要改变的只是自己。

喜欢《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吗?喜欢房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