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 第7章 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2)

第7章 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2)

小说: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作者:房放

幸好这还不算太惨,最严重的愚痴就是是非不分,人家告诉你正确的道理,你以为是错;人家欺骗你的错误事情,你却认为是对;愚痴到这个地步,几乎无药可救。

模块三:集谛——在困境中放松心灵(2)

最后一种,也是最可怕的烦恼就是嫉妒:嫉妒心理是在自己不如别人优越而有了失落感时才会产生的。嫉妒心是对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一种仇恨。

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并不会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还不如自己,可现在却超过自己的那些人。每当与这些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时,嫉妒就会产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的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最后把这种变态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

说它可怕,是因为如果任由嫉妒的发展,便会让你失去理智。嫉妒心看上去似乎是对自尊心的一种满足与安慰,但实际上它满足的只是自己并不正确的欲望。倘若一个人不能从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努力进取、合理竞争,仅以嫉妒别人的进步与优势来安慰、满足自己的自尊心,那么,这种不正当的心理防卫势必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重大障碍。

无可否认生活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烦恼,随时都准备袭击我们脆弱的心灵。有时想想挺可笑的,即使我们的身体发育得多么成熟,心智的完善似乎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烦恼来袭时,无论是男女老少,一样在它的面前手足无措。不过这也难免,上达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就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这一生谁不会摊上几件令你烦忧不堪的事呢?困扰的对象各有不同,但对我们内心的伤害,情绪的破坏,生命的干扰,从本质上说,没有任何的区别。

尤其在职场中打拼,更有诸多的无奈。为了满足不断滋长的贪欲,我们必须学会搏斗。搏斗的过程中,自然会加深你的嗔恨;好不容易有点成绩,骄慢的心态会让你在瞬间失去一切;当竞争对手超过自己时,难免会因嫉妒而不择手段,但同时你也是他人深深妒嫉的对象;最为难过的,是常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疑惑,时常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看不见来时路,只好如盲人一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方向。

冷静地想一想,有时候不必去责怪你的老板。你有的烦恼他全部也少不了,甚至因为肩负的更多,而有一些你不能感同身受的痛苦。当他获得的比你多时,是因为他付出的同样比你多。

倘若我们都用平等的心态去感悟彼此,不但会融化许多共同的烦恼,而且会减少许多因此而无端生出的矛盾。其实企业也好,个人也罢,在商战之中,竞争从来都只是一种手段,惟有合作才是最终的目的。

因此佛教教义从不赞成人类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不存在着创造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概念。佛教中佛陀与众弟子的关系,并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知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普通僧团中的一员,与其他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引自《阿含经》)。并没有享受任何特别的优待。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根据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无异。

按照现代组织论的原则去理解,即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在团队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有些人负责一些比较重要且引人瞩目的工作,而有些人的工作可能会是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琐事。但是我们必须学会用平等的心态,去尊重团队中所有的伙伴。在一个具有关怀气氛的组织当中,这些成员们更懂得谅解与体贴别人。对于人们与自己的工作,他们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更能够体恤别人。在这个组织当中,你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关心着别人,关怀着组织本身也关怀着顾客。这对他们以及对他们的顾客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喜欢这种被关怀的感觉。

佛陀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因此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陀虽然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领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显而易见,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所以深受禅宗思想熏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传世巨著《马斯洛论管理》中,才会写下如此经典的一段:“人人都乐于最佳的团队合作,深厚的友谊,友好的集体精神,和谐的组织氛围,团队成员间忠诚合作的关系以及团体的爱。进步的经济必定体现出组织内部全体人员与人为善,而非对立和嫉妒。”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待。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的神圣,他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更要逐渐成为一个团队中最早为公司寻找到生存和前进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单单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还要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起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除平等相待外,企业还要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更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从而可以帮助更多的员工走向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

信奉这种领导哲学而大获成功的企业领袖实在太多,作为“全球第一CEO”,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我们尽一切努力让员工拥有终身就业能力。”

身为“全球最佳雇主”,英特尔尊重与信任员工,依靠员工的智慧与激情打造出“奔腾”的“地球之芯”!

“尊重人才”贯穿于摩托罗拉用人过程的始终。摩托罗拉前CEO高尔文说:“时间会改变,我们的产品会改变,我们的员工会改变,我们的客户会改变,但摩托罗拉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的基本理念不会改变。”

就连号称具有世界最强战斗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将“我们为彼此而战!”,奉为所有成员必须铭刻在心的精神。

现在真正的老天珠越来越少了,坊间流传的,都是后人用玛瑙之类伪造得惟妙惟肖的“替身”,并且专门生生造出一个词,称其为“新天珠”。想想当初时常为颇费周折、却淘出的只是伪造品而气得七窍生烟直至懊悔到半夜,不免有些好笑。

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无所谓是老,还是新,只要它的存在,曾经带给我些许的快乐,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宝贝。倘若有一颗纯正的老天珠摆在你面前,为了得到它而茶不思、饭不想,辗转难眠,这样相思的过程岂不是很痛苦?就算你花尽心思终于拥有,却因此爱不释手导致玩物丧志,这样的获得又有何意义呢?

还是放松心情,抱着枕头好好地睡一觉吧,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模块四:灭谛——在团队中超越自我(1)

其实佛陀也有烦恼,成道之前有,开悟之后也有。如果没有完全又如实的自我体验,他怎么会找到断灭烦恼的方法?

从前有位信徒向赵州禅师求道:“敢问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有。”老和尚呷了口茶,迸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字。

“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超脱之人,怎么会有烦恼呢?”信徒大惑不解,显然很不满意这个答案。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道啊。”禅师展开双眉,似笑非笑地望了他一眼。

“哦,原来如此。”信徒听了颇为感动,显然很满意这次的回答,“那倘若我修行得道以后,佛陀有烦恼吗?”

“有!”老和尚在茶香之中,依然是当头棒喝。

“可是我都已经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信徒再一次陷入迷惑之中。

“呵呵,”轻轻吹散茶壶上的袅袅香雾,老和尚继续布道,“因为佛陀不是你,他的心里还装着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信徒因为不解而有些发急,口气粗硬起来。

“刚刚不是说了吗,佛陀不是你。他已经超越,全无烦恼。”禅师合起眼帘,却展露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那,那,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不得其意的信徒,觉得越来越迷惑。

“因为佛陀本来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徒听罢,似有所悟。也似有些不解。

老和尚拿起茶壶,揭开杯盖,将壶里的水缓缓地浇在地上,望着有些诧异的信徒道:“当水盛放在壶里面,它是水。洒在地上,它还是水吗?”眼见信徒就快走出困境,他继续用最精湛的禅法直指人心,“就像在提问之前,你已经有了答案,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众生的烦恼,是从种种无明妄想中生起,佛陀有烦恼,是从慈悲心生出的;佛陀无烦恼,是因为自己的心性早已清静。但是我们的烦恼呢?是从慈悲中生出的,还是由心性里孕育?

然而最无奈的,就是从烦恼之中再生烦恼!

一直都很崇敬这位活到一百二十岁的赵州老和尚,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样的高寿几乎是奇迹,难怪被当时的高僧大德们都尊称为“赵州古佛”。也正是他洒脱自如的机锋,高深莫测的道行,吸引我走入禅的天地。

他不仅会用“吃茶去”这样脍炙人口的公案开启普通信徒的智慧,就连差一点改变唐末历史的“燕赵二王之争”也被他的禅机妙理,化干戈于无形之中。

当初燕王和赵王准备在赵州附近开仗,谋士夜观天象时发现“赵之金地”有圣人之气——就因为这个地界里住着这么一位人称“古佛”的老和尚,才免去一场杀戮。二位大王虽心有不甘,耿耿于怀,却也不敢在古佛面前撒野,于是相约一同到赵州观音院找老和尚评理。结果,二王在老和尚面前,被几句话就点中要害之处。佩服之余,不但相互化解前怨,罢兵而去,而且从此对老和尚执以弟子之礼。

身为一代宗师,赵州老和尚对佛门和世人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创立的生活禅机,不但将修行悟道彻底地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他洒脱的禅风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不仅被日、韩两国的佛教信徒视为开山祖师,甚至他处理各种人生烦恼时当断则灭的独特手法,更是对西方的心理学影响深远。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女人名叫奇莎格达莱,她老年得子,十分疼爱她的儿子,视其为掌上明珠。可是她的儿子夏天在恒河游泳时不幸淹死,于是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伤心不已,四处寻访名医圣者,希望能找到一贴能让她的宝贝儿子起死回生的药。当她听说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无所不能时,便来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道: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请你可怜我,能给我起死回生的药,救活我的孩子吗?”

“我知道确实有这种药。”佛祖略为沉思了一下,回答道,“不过我需要一些做药的原料。”

一听到有救活孩子的希望,奇莎格达莱喜出望外:“佛祖,您需要哪些原料呢?只要能找到,无论去天涯海角,还是刀山火海,我立刻就去!”

“很简单,我只需要一把芥菜的种子。”佛祖淡淡地说道,“但是有一个条件,这把芥菜的种子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孩子、配偶、父母或亲戚死亡过的家庭。”

按照佛祖的指示,奇莎格达莱开始一家一家地寻找芥菜种子。可是她很快发现,菜种几乎家家都有,并且大家都很愿意提供,但当她问到这个家里是否曾经有人过世时,才发现原来无论生活贫富,每个家庭都有亲人逝去——有人在年轻时失去了父母,有人在中年时丧失了爱侣,有人在年老时无子送终。她几乎寻访过城中所有的家庭,发现根本无法找到一个能免受死亡之苦的家庭。在寻找过程中她渐渐明白,在这个世间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在孤单地承受着这种难忍的苦痛。因此,她终于放下心爱儿子的尸体,再次回到佛祖的身边。

佛祖慈悲地对她说道:“你以为只有你失去了儿子吗?其实死亡的律法是无人能幸免的,包括我。而这个世间也不会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事实。”

奇莎格达莱的追寻使她明白,世界上无人能够阻挡痛苦或者烦恼的降临,不管用尽什么方法。这样的体验虽然并不能完全驱走伤痛,不过足以让我们认清事实,减少许多无谓的抗拒与挣扎。

四圣谛的第二谛集谛,已详细地列出生活中时时准备侵袭我们的五种主要烦恼,但是要处理好随之而来的苦痛,却非常的不容易。

根据自我成长经历而总结出来的经验,结合父母或师长的言传身教,再加上生活教会我们不得不学会的种种“本能”;我们内心深处,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一套防御体系,这样在面对各种折磨时,可以保护自己不至于受到太多的伤害。

尤其是团队工作中难免磕磕碰碰,通常心灵受伤之后,这套心理防御机制会出现三种常见的心态,来处理我们的烦恼。

模块四:灭谛——在团队中超越自我(2)

一、选择沮丧大于选择快乐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外界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如果影响过深而产生刺激,那么受到的刺激越大,烦恼也越大;反之受到的刺激小,则烦恼也越小。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不过这中间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其实就事论事,事情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最终的结果完全是来自我们自己头脑的加工。换句话说,快乐来自内心的力量,并非由外界的事物左右。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上下班时都会遭遇交通高峰,不管你是乘车的还是开车的,当车流严重堵塞时,只要你稍稍留意,便会发现不同的驾驶者会因为堵车这一不良刺激,产生绝对不同的心态:

有的人脾气暴躁,前面的车挪动得稍微慢一些,便狂按喇叭,恨不得自己开的是坦克或推土机,能够碾过前面漫长的车流扬长而去;

有的人性情急躁,一有空隙,就自以为驾驶技术高超而不顾安全地插队加塞,其实交通拥堵的相当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这种不守交通规则来回变道的行为引起的。所以,这种人最后往往演变成交通事故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有的人坦然面对,利用堵车的空隙乘机好好欣赏一下美丽的城市,越来越现代的各种建筑,还有路口走过的摩登而且时尚的美女,包括行色匆匆的各种表情,都是一种风景,只是你不懂得欣赏;

更有甚者善于营造浪漫,放一首婉约的情歌,讲一段黑色幽默,或者信手拈来一个办公室里的真人真事,都会让身边的爱人开心不已。既然彼此都在等待,为何不好好享受一下这私密的两人世界呢?

喜欢《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吗?喜欢房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