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风起云涌太平洋 > 第22章 拓展中国式“安全观”(2)

第22章 拓展中国式“安全观”(2)

小说: 风起云涌太平洋      作者:伟达

实际的情况,应该符合外界的长期观察,即中国对朝鲜的实际影响力确实有限。而这种影响有限,在遇到美国和西方这种主张“大国担负维持区域和平稳定责任”的逻辑和思路面前,则更加显得苍白无力。比如美国对黄海派遣航空母舰的姿态,就一直是“你中国如能管得住朝鲜,我就不来,但你如果管不了,那么对不起,只好我美国自己来管了”。

本来在朝鲜问题上,如上面已经提到的,对中国最有利的局面就是帮助朝鲜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使得朝鲜可以逐步成为一个经济成长、民生发展的正常国家,同时继续与中国保持密切的全面合作关系,这也有利于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安全。但中国却长期被传统思维及“干涉内政”等顾虑所绑住手脚,不善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不敢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当机立断,只能不断面对苦果。

再看世界其他地区,曾几何时,不少人和舆论都谴责西方或美国在中东海湾地区的军事行动,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真实主要目的乃是为了石油而已。当北非国家利比亚发生动乱时,其实也直接影响损害到中国在那里的大宗石油贸易及其他合作项目。

本来,海外石油与其他经济开发项目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实实在在需要,不值得大惊小怪。令人颇感愕然的反倒是,当威胁和危机降临中国海外利益的时候,中国目前能做的,只能是撒腿走人。中国从利比亚撤走3万余人,严格意义上并非“撤侨”,而是撤走临时出国的“项目工人”。

人可以撤走,但直接经济和财产损失则不得而知。据有关报道统计,中国与利比亚的双边贸易额高达66亿美元。利比亚目前的动乱让许多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公司血本无归了。动乱之后,据说利比亚新政府答应赔偿中国的损失,但能否兑现还是个谜。

所谓利比亚动乱,乃发源于2011年初爆发的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浪潮。但不同于突尼斯和埃及的专制资本主义还为和平变革提供了一定空间,利比亚搞的是独裁部族经济,面对民主诉求浪潮时毫无回旋余地与渠道,只知野蛮的镇压和屠杀,由此导致整个国家迅速滑向分裂与内战。

面对利比亚危机,阿拉伯联盟、西方国家,以至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体国际社会都决定不能再袖手旁观,还通过了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首要措施是设立“禁飞区”制止内战,稳定局势。在和平手段与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西方新生代领导人已主导其武装力量断然出手,以军事手段对利比亚当局实施打击迫使其就范。反观在如此攸关中国海外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仍坚持含混不清的所谓“弃权票”立场,突显出缺乏利益捍卫战略意识和行动担当坚定勇气的传统固疾。

当然,从更深的层次讲,无论政府和民众,都是某个特定历史传统和文化范畴的一部分。检讨缺乏责任和担当的固疾不应只限于政府层面。以日本大地震、海啸与核反应堆事故所引发的特大灾害为例,身在灾难之中的日本民众大都可以做到处乱不惊,从容应对;而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百姓却已是惊慌失措,一窝蜂地抢购食盐以防核辐射;台湾的电视与网络媒体也纷纷六神无主,其分析评论似乎在宣扬世界末日的临近。

且不说食盐根本就不能防止核辐射,台湾媒体也更多是恐惧莫名地以讹传讹夸大其词,这种大众文化中的迷信盲从,自主判断能力平庸,和严重缺乏独立担当的“集体无意识”无疑是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并培养现代大国精神意识的巨大障碍,也为强人、威权和缺乏法制规则的政治与体系提供了顽固的苟延土壤及环境。

阿拉伯国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团结精神,导致了在其重围之中的弹丸小国以色列屹立不倒的奇迹;在西太平洋这边,也有海峡两岸中国人同时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却无法有效维护自己在东海、南海的既有主权,精力仍集中在相互防范和内战的特级尴尬。

在教育文化体系中,西方强调学生的“项目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而中国的现行教育更多鼓励学生的“分数争取能力”及死记硬背功夫,但是很遗憾,分数和死记硬背往往与责任感及担当勇气的培养壮大无关。

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种现状,仍执迷强调“服从”大于“担当”,“无为”重于“行动”,“风险”多于“勇气”,则只能继续把中国和中国文化束缚在二流世界的边缘,中国不可能赢得更可靠的安全与稳定国际和平环境,21世纪也绝不可能是中国的世纪。

航母等优质装备是安全的基本

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提升方面看,近年来新一代作战飞机、作战舰艇、中远程导弹、海军远航能力、太空技术、信息作战能力等都有了长足进展。一大焦点就是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首艘航空母舰正式入列,虽然该航母平台并非完全的中国制造,但是有关综合技术水平完全通过了多次测试,这也代表了中国航母的从无到有,并预示着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或战斗群的即将出现,其战略意义不同凡响。

首先,这意味着中国的海空力量新增了一个打击维度,即不再局限在传统陆基的固定方向,而开始具备现代海基的高度机动战略能力;再者,为中国海军最终走向远洋,成为蓝水远程海军奠定了物质和逻辑前提。

在此之前,中国武装力量的所有跨海军事行动,其空中打击与支援都只能依赖起飞于中国本土的战机,其突袭效果、作战半径、续航能力与武器负载等,都有相当局限性并容易为对手所侦知应对。而航母战斗群作为海上机动的作战突击平台,可以充分改变以上劣势。

从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来看,航母,尤其是核动力航母,是一个移动的前进与补给基地,可以实施长期不靠岸海上机动任务,并为整个战斗群编队提供有力空中与后勤保障,可以说缺乏航母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远洋海军编队,就难以形成真正的远洋战斗力。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提早发展航空母舰,而是一直等到现在呢?某些观点如“航母过时论”或“航母花钱论”那样的短视和小气自然是不值一驳,但制造技术瓶颈及舰载机装备等难以很快到位,再加上西方的技术封锁,或忧虑直接成品购买易造成受制于人的依赖性,确是中国航母姗姗来迟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延迟因素,恐怕是因为中国一直在未来如何使用航母,并围绕航母创新自己的海军战略方面举棋不定。看看中国的领海态势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海岸线虽然由北到南相当漫长,但在东北、正东和东南方向,由于所谓第一岛链的天然地理阻隔,导致中国直接面对的海洋纵深有限。

即在这一地区如果中国与外国发生海上冲突,仅凭借岸基空军的火力和支援,也完全可以有效打击压制对手。航母反倒似有些多此一举,施展不开,还容易暴露在对手的岸基火力威胁之下。

只有南海,从军事角度讲,为航母提供了有效的作战纵深。但在政治上,南海的特点是争端对手多为东南亚小国,中国方面对此也一直抱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及在东盟内部酝酿谈判解决争端的立场,摆上航母这样的重器威慑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但自进入21世纪以后,似乎有三大情况变化促使中国在航母建设上不再犹豫:首先是南海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难以奏效,并造成南海战略资源更大幅度流失的现状;再者是美国海空军开始对中国领海问题及争端从北到南更多的干涉介入;还有就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及全球化,中国对海上石油运输线和贸易交通安全的要求愈发强烈和紧迫。

自近现代以来,在海上有效使用航母的战略主要有三种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英法模式。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争夺西太平洋霸权,穷兵黩武弄出了多达25艘航母,其中4艘重型航母,都参与了奇袭珍珠港事件;美国目前有11艘航母,经常充当其“胡萝卜加大棒”全球策略的棒锤功能;法国及英国拥有1~3艘航母,关键时刻才出手,如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及北约空袭利比亚。

中国航母战略似乎将更接近英法模式,即以一艘护近海(不排除从第一岛链外包抄对手),一艘巡远洋,再用一艘作为战略预备队。

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发展航母战略无可厚非,但必须防止“北洋舰队化”,即装备现代化也同时“花瓶化”,导致费效比失衡最后无力再加以更新维护,又恰逢外部敌人的高速发展和凶猛袭击,一代威武舰队就此烟消云散。

历史的经验永远值得注意。

喜欢《风起云涌太平洋》吗?喜欢伟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