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 第16章 正当男儿立志时(8)

第16章 正当男儿立志时(8)

小说: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作者:张洪涛

萧劲光不仅对步兵感兴趣,而且对骑兵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托尔马乔夫学院,萧劲光听了苏联著名的骑兵军军长布琼尼的演讲。布琼尼指挥红军骑兵旅在顿河粉碎弗兰格尔的军队,击溃邓尼金匪徒,在苏联国内战争中所创立的光辉业绩使他折服,骑兵那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气势使他心驰神往。布琼尼的骑兵所创立的以突袭结合强大火力和机动性的新的战术、战役法,给他以启示。他还曾登上巡洋舰,观看过波罗的海苏联海军的军事演习,第一次接触了海军这一军种,他对海军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8年夏天,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会后,在托尔马乔夫,萧劲光和他的同学们听了“六大”新选出的党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的讲话。出国近1年了,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情况,也断断续续听到些国内的消息,但都不像这次这样具体。听到蒋介石、汪精卫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2.6万余人牺牲、6000多人坐牢的消息,他们愤慨之极;听到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起义,建立红军进行武装斗争的方针,确定军事工作的重要地位时,他们倍受鼓舞。他们也得知党内又发生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这次大会停止了这一错误,并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革命正处在高潮与低潮之间,要准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你们就是党准备革命力量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向忠发对他们说。这对萧劲光他们是多么大的激励啊,他们是大革命失败后党着力培养的一批军事人才。除了他们,还有在莫斯科、基辅、伏龙芝等一些军事院校学习的一批同志。这些人,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党领导和发动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此时此刻,萧劲光虽然无法预测今后武装斗争的道路上究竟会有多少艰难险阻;但他明白,在幅员辽阔的故土上,将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张云逸:杀头尚不怕,流血算什么

陈赓、许光达上过黄埔军校,可谓军界行伍中的科班出身,张云逸大将也上过黄埔,不过那是广州陆军小学,而且他从这里走上了军旅生涯。

张云逸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1892年8月10日诞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之下。清政府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导致国贫民弱,饥民遍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仅上僚村的几十户人家,就有一半家庭无法维持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下南洋卖苦力以求生存。张云逸的父亲张景琚和母亲邢氏都是老实厚道、纯朴善良的农民,他们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于自家仅有的一亩多水田、旱地和租佃地主的土地上,全家8口人吃不饱饭,常常忍饥挨饿,张云逸的两个弟弟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张云逸排行老大,降生人世即在苦水中煎熬成长,还在幼年就跟随父母干一些繁重农活。父母为了使他能够摆脱当牛马的苦命运,省吃俭用,7岁时把他送进本村私塾念书。艰难的生活环境,使童年的张云逸懂得了穷人家的孩子能够上学非常不易,因而他刻苦攻读,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出身贫寒的好学生。张云逸12岁转入头苑乡启明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继续升学,便在家中一边劳动一边刻苦自学。

张云逸的四叔张景起是一个侨乡邮递员,每年往返于文昌县和越南之间,为华侨带信带物。他认识本乡横山村的赵某,赵的儿子赵士槐是驻广州清军的一名军官。一次,赵士槐回海南岛探家,张景起为了给侄儿找一个谋生的职业,请求赵士槐把云逸带到广州去。赵士槐见张云逸聪明能干,便答应了张景起的要求。少年的张云逸人穷志不穷。在赵家,他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挑水、煮饭、擦窗户、拖地板,样样活都干,但一有空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赵士槐是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军官,在日本士官学校留过学,受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潮的影响。他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由于重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发展很快,国家一天天强大起来,他痛切地感到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的落后和黑暗,他对张云逸为人诚实,劳动勤快、勤奋学习的表现十分满意。他不但没有阻挠张云逸利用业务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给予鼓励。1908年,广州陆军小学招生,赵士槐随即动员和支持张云逸去报考。

广东陆军小学位于广州市东南面的黄埔,又称“黄埔陆军小学”。这是清政府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在广东设立的一所培养初级军官的学校。该校面向全省招生,学制3年。招收对象为广东各高等小学学生及青年军人。由于是公费学校,报考的人很多,一个县就有成千人参加。而录取的人数只占报考人数的千分之几。张云逸利用工作之余,做了短时间的准备,即参加应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跨进了黄埔陆军小学第2期学生的行列,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漫长的军旅生涯。

陆军小学所进行的教育,是训练陆军军官的基础教育。在那里,张云逸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较系统地学习了初级军事知识,为他后来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他在广州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耀武扬威、横行霸道的种种罪恶行径,祖国的大好河山蒙受蹂躏,广大的人民倍受欺压凌辱,激起他对外国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深恶痛绝。

1909年,黄兴等受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之托,在香港设立同盟会南方支部,做广州新军的工作,准备利用新军的力量发动起义。

一天,陆军小学来了一位身着长袍马褂的年轻人,他就是孙中山的密友、著名革命党人朱执信。在陆军小学的演讲会上,朱执信手执惊堂木,以愤慨的激情历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奇耻大辱,揭露清政府的无能及其黑暗统治,说到激动处,他声泪俱下,激起了年轻的张云逸强烈的共鸣。张云逸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他阅读了民主革命宣传家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端所在。他完全赞同邹容等人的革命主张,他对同窗好友郑乃言说:“世道这样黑暗,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推翻清政府就不能救中国,我们参加同盟会去!”1909年10月,张云逸经教官邓仲元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为了表示死而无悔的革命精神,入会时要填写志愿书,歃血作誓,张云逸第一个用小刀在手指上猛然一划,顿时鲜血涌出,大伙都惊呆了,问他疼不疼,他坦然一笑,说:“杀头尚且不怕,流点血算得了什么!”几个月以后,张云逸走出校门,勇敢地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加入了反清武装起义的行列。

1910年2月12日,张云逸在广州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武装起义。这天凌晨,他随着几百名新军士兵高呼着“愿为革命战死”的口号,在起义领导者倪映典的率领下,首先冲毁了城外的清军协统司令部,夺取了讲武堂的枪械,接着进攻省城,同两广总督袁树勋调集来的10倍优势的兵力交战,起义军经过两天奋战,最后遭到失败。张云逸毫不气馁,他于1911年4月27日,又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即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但是,由于组织得不好,各路队伍未能及时响应和配合,致使这次起义又遭到惨重失败,许多年轻的革命党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有的被清政府逮捕后惨遭杀害。面对险恶环境,张云逸没有退缩,半年之后,当席卷中华大地的辛亥革命来临之际,临近毕业的张云逸提前离开陆军小学,加入了革命军行列,并自告奋勇充当炸弹队队长,攻打两广总督府。

在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影响下,武昌起义之后,广东、湖南、陕西、云南等10多个省纷纷响应,并先后宣告“独立”,进而推动了各地斗争的发展,迫使清王朝走向了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同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保送广东陆军速成中学学习。1914年,张云逸完成学业,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遣到海南岛的军阀龙济光部,从事反袁斗争,初任排长,继而升任连长。龙济光是袁世凯的忠实爪牙,曾公开宣布对反袁分子一律格杀勿论。但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张云逸巧妙利用连长职务作掩护,秘密发展了反袁“三合会”成员80余人。同时,他还和琼崖讨袁军总司令陈侠农取得联系,使“三合会”和讨袁军结成了反袁联盟,积极开展反袁斗争。

1921年,张云逸进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任营长。次年,陈炯明背叛了孙中山,使张云逸大失所望。这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认识到,在军阀控制的军队里,只不过是充当军阀的工具而已,国民革命靠这些军阀部队来进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不能实现的。1923年,张云逸跨入广东国民政府从政行列,出任揭阳县县长,他以极大的努力实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革新除旧,力图给揭阳县贫苦百姓带来“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1924年,张云逸又被派到广东军队许崇智部任旅长。

1925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张云逸所在的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次年7月,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统治,张云逸随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北伐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所向无敌,以破竹之势,直驱长江。由于张云逸在北伐进军中率部英勇作战,屡立战功,深得赏识,升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

参加北伐战争,是导向张云逸人生转折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和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善战的先锋模范作用,给张云逸以极大的影响和教育,蒋介石主持北伐起程仪式。

使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只有在与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消灭人剥削人的不合理制度。在共产党人并肩战斗中,他结识了共产党员王之仁。从此,他在王之仁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理论著作。由于他得到共产党的教育和指引,逐步由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占武汉,经王之仁介绍,张云逸在武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者。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叛变革命的“四一二”事件后,张云逸继续留在国民革命第二方面军第四军任第二十五师参谋长。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成立警卫团,中国共产党决定派共产党员卢德铭担任该团团长。但是,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不肯同意。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对这支武装的直接掌握,张云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荐卢德铭,终于说服了张发奎,任命卢德铭为警卫团团长,这就使警卫团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听从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革命武装。当武汉地区形势开始恶化,国民党新军阀在“马日事变”后于两湖地区疯狂镇压工农运动和屠杀革命干部的情况下,警卫团掩护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并受中共中央的指示东进九江,准备参加南昌起义,后转战湖南,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卢德铭担任了秋收起义部队的总指挥。

在警卫团离开武昌东进之时,驻防九江地区的张云逸所在的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和张发奎去庐山参加汪精卫召开的反共会议。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李汉魂突然通知时任该师七十三团团长、共产党员周士第到师部,以商量要事为名企图阻止周士第率部参加起义。周士第一到师部,张云逸立即把形势的突变和李汉魂的异常企图向周士第作了交代,叮嘱他提高警惕。在张云逸的秘密掩护和支持下,周士第安全返回部队,按照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指示,当天中午率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与七十五团3个营、七十四团重机枪连,以打野外为名将队伍拉出驻地,冲破张发奎、李汉魂的阻截,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9月,张发奎带领军队南下,驱逐了盘踞广州的桂系军阀势力,进驻广州。张云逸也随张发奎的部队到了广州。张发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同桂系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张发奎为控制海南岛,于12月派张云逸接任琼崖驻军司令。张云逸根据党的指示,准备到海南岛以后,一方面利用张发奎部队的名义招兵,为党扩充、训练武装力量;另一方面,随时准备配合海南岛党组织实现夺取琼崖政权的暴动计划。但由于张发奎的驻军某部副团长叶肇被桂系军阀收买而叛变,使张云逸率领的100多人队伍一上岛就被包围缴械。张云逸幸得自己人帮助,机智脱险……

大革命的惨痛失败,并没有动摇张云逸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海口脱险后,他便经越南、香港到上海找党组织,并与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军事部长杨殷取得了联系。

杨殷受中共中央之托,向张云逸委以重任。那是1928年8月的一个深夜,黄埔江畔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在上海新闸路一栋小楼中,张云逸与杨殷进行了秘密约见。

杨殷是广东人,故而他们用粤语交谈,以便对所谈之事起到公开保密的作用。

只见杨殷说:“胜之兄,由于国内局势的突变,中央决定要你放弃到苏联学习的机会,另行安排。”

张云逸看着杨殷说:“孟揆,眼下革命处于低潮,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杨殷不慌不忙地起身踱步:“胜之兄,你我都是17年前在广东参加同盟会的青年会员,想到拯救国家和民族,岂料蒋介石叛变,杀我革命志士,去年年底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火种犹存。恩来同志要求我们重新振作起来,到各地组织军事斗争,就算东山再起吧。”

“中央打算派我去哪里?”张云逸问道。

“去广西。”

“去广西?为什么要去广西?”张云逸不甚明白其中奥妙。

杨殷告诉张云逸,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蒋、桂双方在中原、两湖对峙,桂系内部的黄绍、俞作柏、李明瑞等人与李宗仁、白崇禧同床异梦,“广西这大后方是个空当,正是我党开展工作的好去处。所以,中央决定派一批得力的干部赴桂去开展工作。”

“看来,我们又得去碰老对手了。”张云逸说。

“老对手,不打不相识嘛。”杨殷笑道。

“去年,要不是桂系插了一杆子,我们该占领海南岛了。”张云逸想起前不久海口进驻失利出走香港之事,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便说:“孟揆,你知道我曾经栽在桂系手下,这回去广西,棋逢老对手,能否打开局面,我还没把握。”

喜欢《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吗?喜欢张洪涛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