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从春到冬谈养生 > 第22章 秋季养生谈(2)

第22章 秋季养生谈(2)

小说: 从春到冬谈养生      作者:徐宪江

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在主收主藏的秋冬季,宜节制房事,蓄养阴精。精属阴,尤其是阴虚者当护阴补阴。性生活太过伤精,故应节制性生活。性生活应谨慎安排,适度为宜。若一味地恣情纵欲,会折年损寿。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强调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而人体阴精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能够注意秋冬两季蓄养阴精的人,来年春令就不易患病,否则有如明代张景岳所说:“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所以,秋季房事调摄应注意顺应自然主收主敛的规律,做到有所节制,避免房劳伤肾,劫伤肾中闭藏的阴精。

这点对于中老年人特别重要。因为当人年过40以后,阴气将由旺盛而趋向逐步减弱。故至老年,精力渐衰,是自然的趋势。然而如能善自珍摄,以养肾精,则延缓衰老过程,达到长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老年人节欲,甚为必要。

常言道:“纵欲催人老”、“房劳促短命”,这些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指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不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养生家孙思邈提出的房事次数,大多数养生家多持赞同态度。

事实证明,性生活过度,常常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乏力、面色晦暗、思维迟钝、小便频数,男子阳痿遗精、滑精早泄,女子月经不调、腹痛带多等等症状。

因此,秋季房事不能恣其情欲,应有一定的度。这样,夫妇的性生活能遵守一定的法度,做到心安不放纵,使精气内藏而不随意外泄,体虚的人可以逐渐强壮,体壮的人更加健壮,老年人亦可因此而长寿。但性生活究竟以几次为宜,目前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和限制,宜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职业等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区别对待。新婚初期,或夫妻久别重逢的最初几日,可能性交的次数较频。经常在一起的青壮年夫妇,每周l~2次正常的性生活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性生活一般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并觉得身心舒适、精神愉快,工作效率高。如果第二天出现腰酸背痛、疲乏无力、工作效率低,说明纵欲过度,应当调整节制。

秋季,女性常会出现性欲减退的现象,常常表现在性交时出现阴道干燥,这是秋季燥气当令所致。因为燥气干涩易于伤津,故有“燥胜则干”之说。在此时女子不可因此而情欲消沉,否则会更进一步抑制阴道分泌腺的分泌,造成恶性循环。出现这种现象,不但会影响夫妻双方的“性趣”,还有可能带来阴茎与阴道摩擦的疼痛和损伤。因此,在秋季行房前应适当延长性前嬉戏的时间,以充分调动激发女性的性欲。

秋季也是男性阳痿发病率最高的季节。随着秋天的到来,人的性欲冲动和亢奋也随之有所下降。男子在行房之时,若发生偶尔暂时的“阳痿”,不必惊慌,可稍事休息,放松情绪,因为这种情况和节令气候的属性有一定的关系,且往往都是“继发性阳痿”。只要精神专一,精力集中,完全可以消除气候影响而顺利行房。

民间有“中年异被,老年异床”之说法。早在我国古代,养生家们就把独宿作为节制性生活和养生保健的措施之一。孙思邈说:“秋冬阳事,独卧是守真。”说明秋冬分床而卧,节制性生活,有利于保养人的真气(精气),与秋冬收敛、潜藏的特性相适应。

秋季是旧疾易复发的季节,在患病期间或病后康复期应慎房事,重病应忌房事。传染性疾病、生殖或泌尿系感染也应避免性生活,以免耗损正气,使身体更加虚弱,疾病加重或影响病后的康复。

在秋季的房事养生中夫妻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在情绪过度忧郁、悲伤时应避免进行房事。此外,金秋是旅游的旺季,气候凉爽,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在远行疲乏或过度劳累、运动后大汗淋漓等劳伤的情况下,也应忌房事,以免在机体虚弱时再行房事,更耗伤精血,进而损伤脏腑,违背“秋冬养阴”、“秋养收”的原则。

总之,秋燥当令,房事性交应有所收敛,以养神气,对阳事渐衰、阴道干涩等对房事不利的因素应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要自寻烦恼,而要处之泰然。

以滋阴防内燥

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伤人津液,当津伤达到一定程度便会津伤化燥转成内燥。由于津液的亏少,内不足以灌溉脏腑,外不足以濡润腠理孔窍,导致燥热由内而生,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导致内燥。内燥的一般症状为肌肤干燥不润、脱屑、皲裂、唇焦口燥咽干、舌红无津等。秋天燥邪所伤,引起的内燥主要发生在肺,肺燥症状主要为干咳、无痰、咯血等,严重者或病久者还可引起肠燥,导致大便秘结和小便短赤等。

进入秋季后,进食一些甘润的食物或药物,可防止燥邪所伤。当机体受到燥邪伤害尚不严重时服用一些生津清热、补养肺阴的食物和药物,对防止肺的内燥有较好的作用。所谓生津也就是滋生津液。生津药物和食物性味大多甘寒,适用于口渴多饮、咽燥及消渴症等。根据其药性不同,有清热生津和养阴生津之分,养阴生津药或食物能滋养肺胃之阴,主要有燕窝、石斛、麦门冬、南沙参、北沙参、玉竹、百合等。它们一方面能用来治疗肺胃阴伤,一方面可以用来防止津液不足而产生的内燥。

要消除秋燥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本的措施就是要祛燥熄火。祛燥熄火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多吸取水分,每人每天的饮水量不能少于一千克。若能饮用一些滋阴祛火、清肝明目、降压的保健饮料,如菊花茶、枸杞茶等,那效果就更好了。吃水果,也是增加体内水分的好办法。当然以吃含水分多的水果为佳,如多吃些梨就很好。梨生吃能清火,熟吃则能滋阴,怎么吃都好。若能适量吃一些秋梨膏、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对身体更是有益无害。

秋天人体的代谢没有夏天旺盛,毒素易储存在体内,要促进代谢功能,就得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早、晚要到户外散散步或是做做短程的慢跑步等。但运动不能过量,搞得大汗淋漓、劳累不堪反倒不好,那会使津气耗散,阴气外泄,降低肌体的抵抗力。

对于体形多瘦小的阴虚体质者来说,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秋冬养阴”对阴虚体质之人更为重要,特别是秋季气候干燥,更易伤阴,居室环境应安静,最好住朝南的房子。

阴虚体质者也可选用药物滋阴法,对于改善体质有明显效果。如:心阴虚常用补心汤、朱砂安神汤、炙甘草汤之类;肺阴虚常用方如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之类;肺阴虚方药用参苓白术散、归芍六君子汤之类;胃阴虚常用方如益胃汤、麦门冬汤之类;肝阴虚常用方如杞菊地黄汤、芍药甘草汤、一贯煎之类;肾阴虚常用方如六味地黄汤、知柏八味汤、大补阴丸之类。

补阴药性味多属甘寒或咸寒,质多滋润,除养阴作用外,还有生津、增液、润燥等功能。由于其甘寒滋腻,故不宜用于脾肾阳虚、痰湿内阴、胸闷食少、腹胀便溏等人,否则,反生他变。

使用补阴药物或食物进补,为防过于滋腻碍胃,常配合运用一些开胃醒脾药物,如木香、砂仁、陈皮、焦山楂、炒神曲等。

护阳敛阴,常使身动

金秋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但因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收”的阶段,阴精阳气处在收敛内养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

具体来说,秋季的运动量并不要求很大,更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而要选择一些能够强身健体、保护身心健康以及顺应阴阳气化的运动。

秋天来临,气温冷热适中,人体的生理系统也相应进入一个休整阶段。睡眠深沉的秋乏,其实是机体为补偿夏季的过度消耗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解除秋乏的方法有很多,运动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开展各项秋季运动,要针对秋季气候特点和自身的身体素质选择项目进行锻炼。由于秋季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应该顺应“养收”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秋季应多进行“静功”锻炼,不宜过激活动,最好选择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着重调养肝肾功能,如内养功、意守功、保健功和太极拳等。既可振奋精神、强体健魄,也能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肌肉拉伤等伤害。气功宜固精功、保健功、长寿功等,着重咽津功法。最好选择能使全身各关节和肌群能活动的项目。动作宜慢而有节奏,不宜做强度过大、速度过快的剧烈项目。秋季锻炼延缓衰老、保持生命力旺盛,体力充沛。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动功锻炼。

这里介绍一种《道藏·玉轴经》中所载秋季养生功法,即秋季吐纳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好处。具体做法是: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炼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颚,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如此反复30次。坚持练此功对健肺有特殊功效。

秋练宜早动晚静。秋季运动养生也要遵循秋季“养收”的原则,应做到动静结合,以早动晚静为好。早晨,“动”的锻炼以有氧代谢运动项目为最佳,如太极拳、养生太极掌等强度低、有节奏、缓慢连贯的养生健身项目;晚上,则以静坐为好,例如在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导引下全身放松、静养安坐,适应秋季收养的要求,其养性健身效果非常好。

秋炼还要注意做好防病工作。秋天气候变化较大,初秋之际,早上凉风习习,中午骄阳似火,一到深秋,白天清风阵阵,半夜寒气逼人。因此,锻炼者必须注意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既不要受凉,也不要衣着过多而在运动中大汗淋漓,以符合秋天养生的要求。

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差异,老、弱、病、残者其疾病性质、病理过程、功能受损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锻炼者必须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做到因人而异、适度运动,才能取得满意的运动效益。

锻炼中饮水要讲科学。秋季气候渐趋干燥,锻炼前后要适度饮水,以保持体内水液平衡,增强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如遇锻炼后大量出汗而口渴时,不可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对心、肾、胃等脏器造成较大的负担。

秋天重在养肺

肺像一把很华丽的大伞遮盖着五脏六腑。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皮毛,朝百脉。秋季燥气与肺之喜润娇嫩之性相违,故易导致患鼻咽喉部、呼吸道疾病。因此,秋季应特别注意保护、润养肺气。

秋日养肺需防燥

秋季的主要特点就是燥,干燥的气最伤人体,会大量消耗体内的水分,如果调养不当,人体往往出现口干、唇破、鼻干、咽喉干、皮肤干燥等现象。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体内的阴津逐渐减少,因此,每逢人秋,老年人会出现明显的秋燥症状,如鼻干、唇焦、干咳少痰、皮肤干裂脱屑,瘙痒难忍,令人十分苦恼。

而秋天的燥气,最直接伤害到的就是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甚至引起许多肺部疾病。所以在秋季,需要好好地保养肺部。祛除干燥,保持身体的湿润才好。

为了适应秋天气候凉爽,肺气金旺的特点,在饮食上应“少辛增酸”,以养肝气。这就是说,在秋季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多吃酸性食物。这是因为秋季燥邪攻肺,肺脏有病,常使于肝脏,波及肾脏。肺、肝、肾是一个复杂的、微妙的组合体,常会由一个波及其他两脏。《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秋不食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能学会调理,也能够及时预防秋燥症状的发生。

一是经常食粥。米粥能补胃健脾,润养肺燥。如在粥中再加入梨、胡萝卜、芝麻、百合等食物,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润燥效果。

二是注意秋季进补。主要采用平补之法,以润燥为前提。像鸭肉、海参、甲鱼、燕窝等食品,适当食用均有裨益。鸡肉、牛肉、鸽肉等平和之品也可适当食用。同时老人可多喝一些牛奶、豆浆等滋养饮料,也很有益。

三是药膳调养。老人适当吃一些像麦门冬、天门冬、沙参、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药膳,能起到滋阴润燥、生津丰液、防止干咳的作用。

要加强身体锻炼,根据个人体力情况可选择登山、跑步、打太极拳、秋泳等,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抵御“燥”对人的侵袭。

要注意护养收敛体内精气,科学地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活动量不宜过度,以免耗伤阴津,使阳气外泄。

要起居有时,早睡早起,视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注意调节空气湿度,对于皮肤干燥粗糙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减少烫洗,可以经常涂一些油脂、甘油类护肤品。

平素阴虚体质的人,秋天更要注意养阴防燥,才能不患内燥之疾。除了饮食、情志、起居的保健外,可适量服用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饮等。但这类药物大多甘寒滋润,服用时应当中病即止,以免久服腻胃伤阳气。而气阴两虚证型者,则更应该益气滋阴并举。从中医五行学说的理论审视,培土(健脾胃)可生金(养肺阴),金(肺)水(肾)相生,滋肾水可养肺之娇脏。这是治疗内燥应把握的大纲。

做好皮肤护理

秋风一起,万物肃杀,由于经过炎热夏季皮肤分泌旺盛的情况转而出现皮肤干燥、皮肤弹性衰退等生理变化,而秋风干燥,天气亦逐渐变冷。因此,秋季尤应注意皮肤湿度的保持。

每日可用毛巾在面部及手臂等裸露部位做二次热敷的方法增强皮肤的水分和弹性,并注意天然水果、蔬菜的摄食,适当增加有利于皮肤的营养摄人。嘴唇发干勿用舌舔,皮肤清洁及热敷后要及时擦干,涂上含一定脂质的护肤品,并可配合梨、苹果、枇杷、百合等滋肺清肺之品,进行水果食疗保健美容。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由于秋季气候过于干燥,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因此秋天的女人尤其须以水为友,与水为伴,不要离开水的滋润,水的呵护。

由于秋天温差大,忽冷忽热的天气使皮肤抵抗力下降,易遭细菌感染,因此,秋季护肤,首先要着重洁肤。首选用杀菌力强、清洁效果好、弱酸性的防晒洗面奶。可在洗脸、洗浴中加入少量食醋,以增加清洁效果。其次,要兼顾早晚温差。白天应使用清爽防晒的保养品,诸如各种防晒霜、润肤蜜;晚上应选用滋润保湿护肤品,比如晚霜、营养霜等。因秋天气候干燥,皮脂腺的油脂分泌减少,水分蒸发较快,脸部易出现紧绷的感觉,所以在秋季要重视肌肤角质层的保湿护理,除不使用含酒,,精的化妆水、保湿乳外,有些肤质还应经常用滋润乳液搽抹脸部,同时用化妆水擦拭额头、鼻翼、下巴等油脂分泌旺盛的地方。

进入秋天后,秋意渐浓,可是人们却较容易受到日晒的伤害。其原因一是人们常因秋风寒意的影响,而忽视紫外线的存在;二是夏季为预防紫外线侵人而变厚的皮肤,已开始缓慢地变薄了,抗御紫外线能力减弱了;三是秋天气候变凉,皮肤的新陈代谢变得缓慢,晒黑的皮肤不易消退。因此,秋天仍应继续防日晒,保护皮肤免受伤害。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