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从春到冬谈养生 > 第13章 春季养生谈(6)

第13章 春季养生谈(6)

小说: 从春到冬谈养生      作者:徐宪江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春天在养肝的同时还要养筋的道理。可以多做一些伸展运动,如吊环、单杠,或者是压腿,甚至是伸懒腰等等,或者多到花园里做伸筋压腿运动,都是有效锻炼筋骨的运动。任何能让你抻开全身懒筋的运动,都是松筋强筋的活动。筋拉开了,淤没了,人自然就感觉舒服了。

下面给大家讲一套通经络、强筋骨的强筋操。

(1)在床上仰卧,两手沿身体伸直,手掌向下。

(2)边吸气边屈曲左腿,两手交叉抓住脚的内侧,抱膝,然后大口吐气,尽量将左膝抱至胸前,将气吐尽。边吸气边伸直左腿,恢复成(1)的姿势。

(3)边吸气边屈曲右腿,其后与左腿的动作相同。

(4)边吸气边抱住两膝,两手交叉抓住小腿。

(5)大口吐气,同时将头靠在床上,尽量将两膝抱至胸前,吐完气后慢慢地吸气,同时将两腿伸直,恢复成原来的姿势,休息放松。

对于患有足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来说,尤其适合练习这套强筋操。

经常按摩也可以通利关节,强健筋骨。按摩由于促进了局部肌肉、骨节的血液循环,增加了局部组织的血流量,使其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提高了肌肉的张力和弹力,改善骨质的营养,所以筋肉、骨节的损伤,配合按摩治疗常可获得较理想的效果。经常按摩肾俞、关元、命门、志室、绝骨、肝俞等穴,能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防止以上病变的发生。实验还证明,若在病变关节处按摩,可使关节滑液代谢增加,提高关节囊及韧带的韧性。按摩由于具有强筋壮骨、通利关节的作用,所以广泛地应用于防治骨关节、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的损伤或病变。

此外,可以多吃养肝阴、肝血的药食以养肝柔筋。酸人肝,可多吃含酸味的药食以养筋,如木瓜泡水,或芍药3克、木瓜3克、甘草3克泡水服。根据中医以脏养脏的理论,应吃点牛筋或猪蹄以养筋。这里教大家一款味道鲜美的鳝鱼强筋健骨汤的做法。鳝鱼l条(重约250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牛蹄筋15克。将牛蹄筋放入温水发涨,然后撕去筋膜,切成6厘米长段。党参、当归洗净切片,装纱布袋扎口。鳝鱼宰杀,去内脏,洗去血水,去骨和头,鳝鱼肉切成条,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锅中注入适量骨汤,加入蹄筋、鳝、鱼肉、盐、药包、料酒、葱、姜,煮至肉和蹄筋熟烂,捞出药包、葱、姜即成。

鳝鱼具有补中益血、通经活络的作用。配以补气益血,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党参、当归,强筋骨的牛筋,使本汤具有补气益血、强筋健骨、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治疗气血虚弱,筋骨软弱无力或疼痛,以及外伤性骨折等症。

步行是最好的养筋法

适当地走动或跑动,有利于肢体筋腱或筋膜的柔韧和强健。筋,是指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功能作用的组织,包括韧带、肌腱、筋膜等。筋与“肉”(肌肉)两者在功能上都有主司运动的作用,在生理上也都依赖于血的滋养。从而说明筋与肉在功能、生理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说,适当地走、跑活动,使筋肉经常收缩,便能更强健有力。所谓“久行伤筋”,主要是指由于长时间远距离的奔走或奔跑,或短距离奔走、奔跑用力过猛,都容易使肢体,特别是下肢关节周围的韧带等筋腱组织受到扭伤或劳伤,影响身体健康。

步行对筋骨到底有哪些好处呢?一项调查表明,每3位女性或12位男性中就有一位会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会导致腕部、脊柱和髋关节骨折。

有规律地步行对骨骼、软骨、肌肉、关节的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都有积极作用,能使机体维持正常钙磷代谢,防止骨骼中钙的流失(钙的流失是造成中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原因),让骨骼更健壮。有规律的步行能促进肌肉代谢,提高肌力和肌耐力,使骨骼得到更有利的保护。

此外,步行还能加强骨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使活动更加自如;步行能够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来促进骨形成,能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对骨膜进行按摩,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骨骼营养物质的吸收。步行还可提高睾酮和雌激素水平,促进骨骼生长、骨皮质增厚和骨密度升高。

因此,大家每天要坚持有规律地步行,这样可以走出一身好筋骨。《老老恒言》说:“居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脉活动,络脉乃得流通。习之既久,步可渐至千百……”意思是说,散步要根据体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勿令气乏喘吁。年老体弱有病之人尤当注意。散步时应徐步缓行,宽胸缓息。时间、速度不拘,一般以每分钟60一100步为宜。散步地点尽可能选择道路平坦、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场所。若为了锻炼,也可以加快速度,加长距离,即快速步行法,也有强身作用。但此法不宜在食后、临睡前进行。

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常散散步、串串门可以活动筋骨,增强体质。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走家串户,寻朋访友,势必要登楼梯,步庭院,遛公园,甚至长途跋涉,这就少不了活动四肢,尤其是腿部,从而对于推迟机体衰老大有裨益。

还有一种反常的步行法——倒退步行法,非常适合老年人锻炼。这是一种新兴的健身法。即双手反剪、倒退行走法,一次走数十米,常走不懈。此法在平地或楼梯上均可施行。逆步退行走能使腰椎、踝关节、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得到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腰腿痛。

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在高楼中上下班都得坐电梯,不过,随着健身运动的倡行,不少人开始不去争坐电梯了,而是不管办公室在10多层还是20多层,宁愿汗流浃背,从楼梯步行上下。这种步行爬楼梯法,不仅可使髋关节的活动幅度增大,也使得下肢肌肉的韧带、肌腱的弹性得到锻炼,以达到强筋壮骨的效果。对老年人来讲,爬楼梯锻炼有助于保持骨关节的灵活,避免僵化现象出现,增强韧带和肌肉的力量。不过,对于那些膝关节、韧带、软组织损伤和有炎症的人来说,最好不要进行爬楼梯健身活动。一般中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还有某些身体过于肥胖的人,爬楼梯对膝关节的压力更大。在爬的过程中动作不能过于剧烈,否则会增加心肺负担。

此外,上下楼梯应把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下楼时,为了防止膝关节承受压力增大,应前脚掌先着地,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以缓冲膝关节的压力。爬楼梯后可对膝关节局部按摩,再做做下蹲、起立及静力半蹲等练习,以使膝关节得到充分的运动,防止其僵硬强直。

春天还要会养头

春季,头部疾病发作尤其多。这是由于春季日照时间延长,人们的睡眠时间缩短,造成睡眠不足,引起精神紧张,从而发生紧张性头痛。加上气温上升,但气候不稳定,温差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如果人体抵抗力差,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容易受凉感冒而发生头痛。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会随着气温升高而急剧上升,造成头痛。因此,春季还要学会养“头”。

春意盎然,要防春困

春日里,人们的心情也受到外界的影响,精神焕发,心情愉悦。这时应该邀上三五好友一同踏青、赏花等等。然而,有的人却出现一种逆反的现象,感到全身没劲,提不起精神,总想睡觉。这种懒洋洋的现象就叫“春困”。

春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冬天的时候,寒冷使皮肤表面的末梢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和保证人体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及正常运行。到了春天,气温的回升会使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起来,供应体表的血液量比冬天要明显多;而此时如果人体的调节能力不强,就会因一时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而使体内的血流得不到合理分配,相应地使大脑的血供应量减少;再加上春季人体的代谢增强,耗氧增多,这些因素相加,就会导致困乏无力、困顿欲睡等大脑兴奋度降低的状况出现。

最新的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B及饮食过量也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

中医则认为,春困的原因之一是热扰心神,热使人昏。经过冬天的蓄积,人体内产生了大量的郁热,阻碍了人体阳气的升发,使人精神不振,多见于肝气过旺的人。此外,还与春季一些人没有注意调整作息时间有关。冬季人们习惯于早卧晚起,到了春季,本应晚睡早起,但仍然还是在冬天的作息习惯中。

脾虚的人最容易出现春困现象。中医认为,脾气充盛才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营养物质,输布给全身,也就是提供能量。脾气本来就虚的人,再加上春季过旺的肝气的制约,身体吸收和输布营养的能力就更加不足,无法供给身体由于春天新陈代谢旺盛而需要增多的能量。所以,即使处于万物以荣的春季,也会感觉懒洋洋的,总想睡觉。这种春困和一般生理上的春困是不一样的,需要服用益气健脾的中药调理治疗。

“春困”并不是病,但能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该如何适应这种自然与人体的生理变化,消除“春困”呢?

要按时睡觉,保证睡眠。晚上不要太迟入睡,早上不要贪睡不起,晨起可用冷水洗脸,刺激皮肤和大脑,以尽快适应冬春季节的血液循环变化。安排一定的午睡时问,养气除疲,但不宜睡懒觉,因为这并不能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反而会助长惰性。此外,春天不宜“开夜车”,以免诱发或加重“春困”。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因为氧气的减少、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助长“春困”的发生。

重视锻炼。体育锻炼能大大加快大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增加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故能有效地防止春困。春季气候逐渐转暖,尤其在冬天长期居于室内的人,应多到大自然中活动,如清晨信步漫行、做操、跑步、打太极拳,节假日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等活动都能使精神振奋,让人充满活力。

注意调摄饮食。春季饮食宜清淡,宜常食黄绿色蔬菜及水果。春阳生发,姜、葱、韭菜等辛甘助阳之品宜适度进食。不可过多饮酒,不宜吃油腻生冷难以消化之物,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饮酒不宜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脾胃不和则卧不安,影响睡眠和精神,也易发“春困”。

注意劳逸结合。休息时可以听音乐、聊天,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在欢愉和谐的氛围中忘却“春困”。

其他“除困”法还有:看书、写字时间长了,容易引起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继而产生困倦。此时,可冲杯开水(最好是菊花茶),将眼睛伏在杯口,用水蒸气熏眼以促进眼球血液循环,消除眼内毛细管充血引起的胀痛。或用热毛巾叠好压在眼睛上,热敷片刻,效果也很显著。经常按摩太阳穴及晒太阳亦有助于解除“春困”。当出现困倦时,还可利用音乐、运动等,给自己一定的刺激,改变人体内在节奏,使大脑迅速进入清醒状态而消除困倦。

春季最适合梳头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互相联系,气血的调和输养,要靠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起传导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以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直接作用于头部,人头顶的百会穴就由此而得名。

通过梳头,可以疏通气血,起到滋养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的作用。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促进睡眠深有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到天明。”

为什么特别强调春季要梳头?这是因为,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时和人体的生理,使肢体舒展,调和气血。春季梳头正符合春季养生强身的要求,能通达阳气,宣行郁滞,疏利气血,当然也能壮健身体了。

梳头法在许多医书中都被推崇为祛病延年法,其直接作用是乌发助颜。清朝太监小德张维护慈禧太后头发有功,主要是用梳头法,即多梳并配合用手指按摩。近年来丹麦的皮肤学家研究证实,头皮血液循环下降的最早临床症状之一就是头发见落,也就是说,脱发与头皮血运减少有关。每早梳头百次以上可改善头皮血运情况,使头发、毛囊营养供应充足,故能保持头发不白和不脱落。因此,每天坚持多梳头能乌发、固发、美容是有科学道理的。

现代医学表明,头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经常梳头还能聪耳明目,缓解头痛,预防感冒;能促进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等疾病的发生;还能健脑提神,解除疲劳,延缓大脑衰老。

梳头也应讲究方法。要全头梳,不论梳中间还是两侧,都应该从额头的发际起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每个部位至少应梳50次以上方有效,梳理次数的上限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梳头时间以早晨为佳,因为早晨是人体的阳气升发之时。梳子则以牛角梳、木梳为宜。

如果你手头没有梳子,用你的10个手指头,也可起到和梳子一样的功效。手指梳头的具体方法是:双手十指弯曲成梳状,从前发际左右两边梳到后发际,如此反复梳36次,可随时练习。常用手指梳头对头痛、头昏、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梦游、神经衰弱等症都有独特的功效。还可放松头部肌肉,疏通头部经络,使头脑清醒记忆力大大增强。两手十指尖的十宣穴和手心的劳宫穴在练功中极易被打开。手指梳头时,十宣穴和劳宫穴同头部穴位互相进行气体交换、疏导,有力地促进了周天的运行,对大脑神经等有调节保健效果。

春季关键是防风

“风邪”是春季的一种不正常的气候,是一种属性为阳的外界邪气。正因为它属阳,所以它有一种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易造成人体阳气匮乏,而不利于升阳。因此,春季养生,尤其要注意防止风邪的侵袭。

风为百病之长

风、寒、暑、湿、燥、火,是一年四季中正常的气候变化,为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称为“六气”。正常的六气变化一般不会引起人体生病。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急剧或反常,或当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的因素,侵袭人体而致病。在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变成了能致病的邪气,故称为“六淫”,又称为“六邪”。“淫”本来的意思是太过,在这里可引申为异常。风邪是其中的一种。

在风、寒、暑、湿、燥、火六个外感致病因素中,风是占第一位的,排在了老大的位置。《黄帝内经》中写道:“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邪是人体主要的致病因素,因为其他的邪气都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如寒邪多出现在冬季,暑邪多在夏季,而风邪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并与其他邪气相合导致各种疾病。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风邪,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界的现象了解到风邪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风邪具有阳的性质,所以又被称为阳邪。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