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八旗弟子的铁血挽歌:满清王朝 > 第97章 状元及第,实业救国

第97章 状元及第,实业救国

小说: 八旗弟子的铁血挽歌:满清王朝      作者:石坚

张謇(1853年-1926年)的家庭不是很富有,他参加科举考试受到了学官的敲诈勒索。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在无奈之下,便让张謇冒充如皋张驹的孙子,改名为育才,参加如皋县试。张彭年接着又付给张驹一笔酬金。1870年,张謇17岁的时候,院试告捷,他中了如皋县的秀才。

不料,如皋张驹借机进行敲诈,从1868年到1873年五年里,张謇倍受张驹欺凌敲诈。为了逃避灾祸,张謇几次外逃避祸。通州知州孙云锦和海门训导赵菊泉等人看重张謇的才学,多次奔走替他疏通,1873年张謇才恢复了原籍,转为通州秀才,如皋张驹也不再纠缠了。

此后,张謇便投在海门训导赵菊泉的门下求学,赵菊泉对学生们非常严厉。

这场冒籍风波令张謇一家负债多达一千多两,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张謇为了还债,只好外出担任别人的幕僚。

当张謇21岁的时候,孙云锦调到江宁发审局任职,看到张謇家里度日很艰难,于是请张謇做私人秘书。张謇从此开始了游幕生涯。

因为孙云锦的关系,张謇结交了驻守在浦口的庆军统领吴长庆,吴长庆非常赏识张謇的才华,几次招张謇到自己的府上做幕僚。1876年6月,23岁的张謇来到吴长庆的府上做了幕僚,一个月的俸银为二十两。吴长庆对张謇十分器重,让张謇参与军中要务,起草文牍信函。这时,张謇又参加了几回科试、会考,成绩都非常优异,张謇的才华得到了两江总督沈葆桢、学使夏同善等人的赏识。

吴长庆常常把张謇的文章送给社会名流传阅,使张謇跻身于名流之间了。

1880年,吴长庆到北京觐见,带着张謇一同前往。张謇首先结识了清流派主将张华奎,张华奎是两广总督张树生的儿子。另外,张謇还与袁昶等人建立了很深的友情。

同年,袁世凯来投奔吴长庆。吴长庆深知袁世凯学识不精,请张謇在读书等方面对袁世凯多多点拨。

袁世凯刚开始时,对张謇很是恭敬地称为老师,过了不久就改称先生了。日后袁世凯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在信中竟然称其为张翁,甚至张兄。

吴长庆在1884年去世后,张謇委婉谢绝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聘请。后来,张謇又谢绝了李鸿章的邀请。一时间张謇又以"南不拜张,北不投李"获得了更高的声望。

1885年,张謇赴北京参加了顺天乡试,副考官翁同和听说张謇来到北京了,亲自到张謇借住的旅馆去慰问。在判卷时,考官童华把张謇考卷放在了第六名,后来经过正考官潘祖荫以及副考官翁同和的努力争取,童华才改判其为第二名。

从清朝以来,南方士子高中第二的,在张謇以前仅仅有两例。那时候,人们把取得这个成绩的南方人称作"南元",从此张謇更加引人瞩目。

1889年,张謇参加了会试。那时潘祖荫作为主考官之一,他辨认了很久,认定一份卷子是张謇作的,就把它放在第一名上了,然而开封的时候,却是无锡人孙鼎烈。潘祖荫对此事非常悔恨,等孙鼎烈前来拜见他的时候,潘祖荫竟然躲着不见。

1890年,恩科会试,考官竟然把无锡人陶世风的卷子当成张謇的了,判为第一名,结果张謇又没有当成状元。

1892年会试,主考官翁同和不断地嘱咐房官们仔细查阅,必须把张謇的卷子给选出来。结果又错定了别人。

翁同和悔恨得老泪纵横,张謇得知以后,也感叹天意的捉弄。

1894年的恩科会试,翁同和又当上了主考官,这次翁同和又准备把状元的位置交给张謇,终于辨认出一份试卷出自张謇的手笔,翁同和连忙批上"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的评语,把它放在了第一名的位置上,使张謇在41岁的时候高中了状元。

其实,这次会试张謇本不愿参加,只不过父亲的再三督促因此才勉强来京赴考,然而却真的中了状元,张謇觉得它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此后,张謇在翁同和的暗中提拔下,逐渐成为帝党派人物。

直接促使张謇从事商业的是当时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张之洞。1896年2月,张之洞委派江苏通州张謇、苏州陆润庠、镇江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开设商务局。陆润庠也是状元,在苏州开办了苏州纶纱厂。陆润痒与张謇一同获得了"状元办厂"的美名,他们为士大夫投身于商海、开办实业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江苏通州棉花品种很多,产量十分高,是重要的产棉花基地,为张謇开办棉纱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张謇决定借助当地的优势,创办大生纱厂。由于商办筹资集股十分困难,张謇被逼无奈,只好引入官股。

1893年,张之洞为在武汉开设南纱局,曾向英国购买了纱锭4.08万锭。后来,由于重重阻碍,南纱局没有建成,这些机器就扔在上海杨树浦码头上。

张謇在筹集资本陷入了困境以后,便去找张之洞商议。张之洞将这批纱锭推荐给张謇,双方于1896年11月签约,把这批原价七十余万两的纱锭,折价为五十万两,作为官本折股,另外再由商办集股五十万两,总共一百万两开设大生纱厂,从此大生纱厂变成了官商合资的企业。

1899年5月,大生纱厂由于开始小批量投产,流动资金非常短缺,不过当第一批棉纱售出以后,立即又购买了一批棉花,就这样周而复始,进入了良性循环。

1899年5月,大生纱厂日产粗纱20大包,到了9月时,日产高达36大包。到了第二年,日产已经达到45大包了。由于棉纱的价格不断看涨,因此1899年9月份,大生纱厂出售棉纱所得的资本,已经能够保证一切费用了。于是,大生纱厂首战告捷,转入了全面开工的阶段,开工当年就获得纯利润38712两,第二年利润增加到118936两。

张謇和沈燮均等股董深受鼓舞,于是扩大生产规模,增添分厂以及购买机锭,使得出产机纱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到了1907年的时候,他们在江苏省启东地区投资了八十六万两白银,购置了纺纱机2.6万纱锭,创办了大生第二纱厂,大生纱厂从此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张謇在开办大生纱厂获得成功后,还依据生产与市场的需要,开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以满足纱厂原料的供应。

自1901年起,在实力雄厚的大生纱厂的支持下,张謇用"状元的头脑"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开展了多元化的投资,依次开办了农垦、机器、交通、食品和印刷等企业,组成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资本财团,开创了我国民族工商业资本财团的首例。

张謇投资的这些企业,多数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同大生纱厂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企业。1906年,张謇开办的资生铁厂其实是专门为大生纱厂修配机件开办的;泽生水利公司属下的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大中通运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泽生船闸公司是为了给大生纱厂提供航运服务业务的;1905年他开办的懋生房地产公司是为了买地造房,给大生企业集团职工提供宿舍租赁服务业务的,它们和大生纱厂互相依赖,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企业系统,有效提高了大生集团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了整个通州地区经济的大力发展。

张謇又积极投资新兴的产业活动,比如1907年先后向江苏省铁路公司、徐州耀徐玻璃厂等参股投资,有的并没有取得成功,不过在张謇的实业活动中有一个总目标--实业救国。

喜欢《八旗弟子的铁血挽歌:满清王朝》吗?喜欢石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